曾有网友问“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安于现状是否是可耻的呢?”
他回答道:“也是一种境界。”
深以为然。
安于现状,它不是不思进取,也不是自甘堕落,而是经过了生活磨练后明智的选择。
懂得知足,反而过得更踏实
曾有疑问,我们这代人生在条件这么好的时代,为何生活还事事不如意,常常感到迷茫焦虑?而我们父母辈条件那么艰苦,得到的为数不多,但是幸福感却很足。
后来,才明白,因为他们懂得知足,所以更容易获得幸福。
窦文涛说:“一个社会的稳定,就需要大多数人的稳定,安于现状也是一件好事。”
古时候,孙叔敖临死时,交代儿子孙安说:
“如果楚王封你官爵,你不要接受;如果封你土地,你就要求“寝丘”那一块地,那是没有人与你争的地方。”
后来,当孙叔敖死后,楚王真的招孙安进宫,要封他为万户之邑。
孙安说:“大王如果真的惦记着先父的功劳,就把寝丘那块地赏赐给我吧,这也是先父的遗命,我非此地不受。”
楚王没办法,就把那块地分给了他。
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寝丘”不但地处偏僻,而且名字也非常不吉利,大家都不屑一顾。
但正因为地处偏僻,地块贫瘠,即便楚国几代动乱,好的地方都被抢去,唯独这里无人理会。
这不仅是孙叔敖的先见之明,更是他懂得知足,不贪图富贵的智慧,而使自己的子孙后代安然无恙。
有句话说:“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懂得知足的人,明确自己内心所需,不被金钱名利诱惑,这样的人虽然不一定会有多大成就,但必然过得不会差。
钱钟书虽姓姓钱,但他却放得下钱财。
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他去讲学,待遇丰厚,可是他却拒绝了;他的小说《围城》发表后,各界有名人士都想采访他,全都遭到他的婉拒。
纵使再出名,他依旧坚持潜心写作,谢绝应酬,因此能享受自己喜欢的平静生活。
杨绛曾在《一百岁感言》里说: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
深以为然,懂得知足常乐,安于现状也是一种能力。
当别人争先恐后利争上游时,有人顺应自然留下来,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平凡但踏实的状态,这不失为一种“剩者为王”的幸运。
这并不是自我陶醉的阿Q精神,而是生活中经过拼搏历练后,洒脱的选择随遇而安,接纳现实。
太多欲望,反而是一种负重
《醒世恒言》里有个故事:
唐朝,进士录事薛某因病发高烧,梦到自己跃入水中,化为一条金色鲤鱼,遇一老者在船上垂钓。
鱼饵诱人,薛录事正准备张嘴吃时,心想:
“我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是被他钓了去。难道就不能到别处求食,偏要吃他钓钩上的饵吗?”于是,他便到游到船周围了。
怎奈那饵香得厉害,阵阵钻入鼻孔,而肚中又饥饿。犹豫再三,最终他难抵鱼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遂成老者钓物。
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世上有太多美好的事物,我们总希望能得到更多,但凡事过犹而不及,当你想要的超过你能要的时,欲壑难填,烦恼就滋生了,如此,人生怎么可能快乐!
就好比我们只有一张嘴吃饭,明知吃多了会撑着难受、会长胖,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人的欲望就如同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而贪欲是灾祸的根源。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曾听过这样个故事,有个地主想要块地,于是去拜访部落首领。
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
可太阳落山后,地主还没有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已经累死在路上了。
看完,很多人都会说地主太贪婪了,但他的行为却是现实中人性的真实写照。
其实,地主不会忘记他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的规定,他也应该不止一次的思量该返回了,但是欲望诱惑着他不断前行,总想着:就再走几步,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欲望太多、太大,会给人增加压力,失去原本的自由,还会成为负担。
而当背着超负荷的累赘负重前行时,就容易栽跟头甚至误入歧途。
人生海海,欲望无穷无尽,而人生来平凡,若想轻装上阵,就要去除贪婪减少负荷。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
“快乐和欲望是成反比关系。欲望越大,则快乐越少,苦恼随之而来;欲望少了,得到的利益可能不如别人,但心却是快乐的。”
因此,凡事要适度,要懂得在追求和知足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不为物欲所迷、所困,吃好、睡好、做好,把每一种生活活出适合自己的境界,这样才能与生活温柔相处。
真正的智慧,
是懂得接纳自己,与欲望和解
周国平曾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作家蔡澜,曾在印度山旅行,对着整天煮鸡给他吃那个老太太说:“我不想吃鸡了,我要吃鱼呀!”
老太太疑惑的问:“什么是鱼?”
蔡澜想老太太一辈子活在山上,可能没见过鱼,于是就拿纸画了一条鱼给她看,并说:“你没有吃过真可惜呀。”
老太太望着他说:“先生,没有吃过的东西有什么可惜呢?”
的确,这世间万物无穷,我们有太多的东西没吃过,有太多风景没有欣赏,有太多物质没有享受,如果都想得到,往往顾此失彼,徒增惆怅枉负人生。
梭罗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只有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中唐是一位黑人天才钢琴家。
虽然他身在社会顶层,有钱有人脉,但因为美国种族的歧视,导致他的光荣只限于在台上演奏,等谢幕后又受到“特殊”对待。
他想得到上流社会的认同,于是刻意与底层的黑人保持距离,甚至不去见亲哥哥,同时他内心又为不公正的歧视感到愤怒。
无力改变,只能把自己关在堆满财物的房里借酒浇愁,长久的压抑让他陷在困境中无法认清自己。
影片有一幕特别印象深刻,压抑已久的唐冲进倾盆大雨中,呐喊出内心的话语:“我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那我到底是什么?”
电影的结尾,在白人司机托尼的鼓励下,他推掉了歧视自己的重要演出,来到一家乡间的黑人小酒馆演奏。
那一刻,他不再是为了挤进白人圈子而努力,不再是轻视自己肤色的异类,而是终于发现了音乐带给他的快乐,接纳了自己,真正发现了人生的意义。
央视主持人李思思:
“希望大家能够去接纳那个自己,接纳的不是那个把不足遮遮掩掩的自己,而是接纳那个并不完美却无比努力的自己。”
我们无需做完美的自己,只要最好的做好自己,因为你本身就是最好的,人生最高级别的自爱,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自己。
点个在看,愿我们每一个人,既能在波涛汹涌的现实中抵住生活压力奋勇前行,也能够经过生活磨难后适时止步,不盲从。
不必在活在别人的标准里,与欲望和解,然后按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矢志不渝勇敢做内心真正的自己。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