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哈勃发现最远的一颗恒星,光行距达129亿光年,周围有生命吗?

近日,老当益壮的哈勃望远镜又爆了一个大新闻,发现了一颗光行距达129亿光年的恒星,也就是说它在宇宙大爆炸后9亿年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颗129亿年前的古老恒星,那么它的周围有行星吗?如果有我们这样的类地行星,上面会有生命吗? 这颗恒星的发现是很多巧合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极为罕见,非常不容易。 因为恒星是引力凝聚在一起的球型发光等离子体,本质上是一个点光源,由于其大小有限——太大就会坍缩成黑洞,所以稍微远一点,发出的光线太微弱,就无法为我们所见了。 宇宙中我们肉眼可见的恒星大约有6000多颗,都在银河系我们周围很近,大约几千光年的范围内。 借助天文望远镜,科学家们可以看到更远的恒星,但也大多在银河系内,因为单颗恒星亮度毕竟有限,再优秀的望远镜也感到为难,目前最强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的最远恒星也就1亿光年左右。更远的单一恒星,就只能等它燃料烧完,超新星爆炸时亮度爆增上亿倍才能惊鸿一瞥了。

那么哈勃是如何看到这颗大爆后9亿年后的恒星的呢?129亿光年啊,你能想象你看到月球上的一盏烛光吗? 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即使强大如哈勃望远镜,一整个星系看起来也只是小小的模糊的点,几百万颗恒星的光混合在了一起。然而在我们地球和这颗恒星之间,横亘着一个巨大的星系团 WHL0137-08,形成了巨大的引力透镜, 将后面远处物体的光放大了至少1000倍或更多,这让恒星直接出现在空间结构的涟漪上。

这种波纹在光学中被定义为“焦散”,可提供最大的放大倍率和亮度,就像游泳池的波纹表面,可以把明媚的阳光聚焦到池底形成明亮的光斑。 这颗恒星已被命名为埃伦德尔(Earendel),古英语中是“晨星”的意思,其质量估计至少是太阳的 50 倍,亮度达太阳的数百万倍,可与已知的最大质量恒星相媲美。在这张照片中你可以看到,微弱的红色弧从右上到左下平分图像, 弧线中的3个亮点,中间的就是埃伦德尔,两侧的斑点是星团的镜像。

值得注意的是,哈勃望远镜在2018年同样通过引力透镜,发现了90亿光年外的巨大蓝色恒星“伊卡洛斯”,这次是打破了它自己的记录。

虽然在大爆炸后9亿年就出现了,但厄伦德尔并不是已知最古老的恒星,已知最古老的恒星离我们只有190光年,2013年由哈勃发现,绰号“玛土撒拉”(圣经中最长寿的人),其年龄测算为约146.6±8亿年——由于这个值并不确定,所以并不能认为它比确认的宇宙年龄137.7±0.6亿年还大,但它肯定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不久。 那么埃伦德尔周围会不会有行星,尤其是我们地球这样的类地行星,从而演化出生命呢? 这一点也是科学家们感兴趣的,因为他们想知道,埃伦德尔究竟是不是我们发现的第一颗第三星族星。 宇宙大爆炸产生了氢氦两种物质及痕量的锂,形成的第一代恒星就是第三星族星,没有任何金属元素——这里的金属不是我们平时所认知的“金属”,宇宙中氢氦占了压倒性的巨大数量,天文学家因而将所有比它们更重的元素都视为金属。 第一代恒星很快耗尽燃料,合成其它元素并经由超新星爆炸产生更重的元素后,第二代恒星在它们的废墟中诞生,形成了贫金属含量的第二星族星。之后再燃烧再爆炸,将很多重元素扩散到宇宙中,才形成了第一星族星,也就是像我们太阳这样“金属“含量较多的恒星。 所以如果埃伦德尔真的是我们发现的第一颗第三星族星的话,周围肯定就不可能有行星——没有重元素来构建行星;即使是第二星族星,估计也不太可能,“金属”含量太少,可能最多形成一些气态行星吧。

但如果埃伦德尔是在其他恒星残骸上形成的第一星族星,那么周围就有可能存在类地行星,并演化出生命。原哈佛大学天文系主任阿维·勒布曾发表过一篇论文,认为从大爆炸后约1700万年开始的几十亿年里,宇宙背景辐射温度降低到100度到零度之间,从而让任何一颗行星都处于生命宜居的范围内,可以开始生命化学活动——就像你煮汤圆,不管你是水开了再下汤圆,还是冷水就把汤圆下下去,汤圆表面的温度肯定就是“铁锅”背景辐射温度——和水温是一样的。 那么埃伦德尔周围有行星吗?很遗憾,哈勃望远镜即使使出吃奶的力气也看不到,目前接替它工作的韦伯望远镜已经部署到位,将在六月份开始工作,未来或许可以对此进行探索。即使它能看到埃伦德尔周围的行星,估计也没可能确认上面有没有生命,更别说像我们一样的智慧生命了。 人类注定很孤独,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挤在一起又要打架打仗,互相伤害,外星人来了说不定也是这样,我们就不要再去猜测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