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生叫“小崔”,来自一个5线小城。
在2017年考上国内的顶尖名校——清华大学,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
头顶“清华光环”的他成为了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他在视频中谈到自己的大学四年却颇为遗憾,称自己被官二代同学吊打!
01事情还要从小崔入学说起。
他知道,清华最不缺的就是成绩好的学生。
所以小崔进入大学之后就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学生会、合唱队、志愿者......
他一样没落下。
也正是在合唱队里,他认识了这个“官二代”同学。
起初,他们在一块儿聊物理、聊人生,小崔觉得这个同学和他很是投机。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崔知道了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所大学的院长。
一开始,小崔也没在意,觉得这个同学和自己差不多。
成绩、长相都不算特别出挑。
但后来,“官二代”同学直接把小崔甩在后面一大截。
小崔说,这个同学后来转去了别的系,成绩越来越好。
期间还去世界名校伯克利大学交换了一段时间。
三年里,这个同学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3篇论文。
后来又去了全球物理最强的四所大学之一攻读博士。
而小崔说自己在清华本科4年过得平平淡淡。
最后跟风保研本校,也没什么特别的成绩。
明明两个人看起来差不多,
怎么就像拿了不同的人生“剧本”似的?
小崔觉得,
“官二代”同学今天的成绩和自己的院长父亲并没有太大关系。
他把两人之间产生差距的原因归为:
规划、眼界和学习能力。
02在小崔归纳的这些因素上,老育其实有不同的意见。
学习能力确实因人而异,不过二人都能考上清华,可见在这一能力上,应该相差不大。
但在规划和眼界方面,这些看似与家庭无关的原因,其实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规划
小崔说,“官二代”同学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从大一开始,他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而小崔呢?
在高考之前为了考上好大学拼命学习。
但是考上之后该怎么样?
小崔不知道,他反而突然失去了奋斗目标。
就像小崔视频中说的那样:“大学四年,我始终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
这反映出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
外在鞭策型和内在驱动型。
“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个好大学,以后找个好工作”,
这可能是普通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一旦达成了这个他人为自己设置的目标,就会一下子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陷入迷茫和失意中。
反观另一种教育,注重培养内在驱动力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兴趣和志向。
所谓“热爱能敌岁月漫长”,孩子跟随自己的兴趣和好奇主动学习,始终能在心中有为之奋斗的目标。
眼界
据小崔说,那个伯克利大学交换的项目,在中国根本没有多少人知道。
但是“官二代”同学很早就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并且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申请者之一。
另一边,小崔还因为不知道清华学子具有免试保研资格,还辛辛苦苦地备战考研了一整年。
越是站上更高的人生舞台,越感到眼界缺失的无措。
这其实也是千千万万和像小崔一样的“小镇做题家”的现状。
图源:豆瓣小组
自己的家庭资源中无法为自己提供广阔的消息渠道,也没有能够为自己提供实用意见的长辈。
并不是所有“寒门贵子”都能像《都挺好》中的明玉那么幸运,遇到老蒙那样的人生导师,现实中大多数孩子们的社会资源还是来自于家庭。
图源:电视剧《都挺好》
有不少很优秀的孩子,就是因为身边没有这样的“领路人”,跟很多机遇擦肩而过。
03英国BBC有一部著名的纪录片《56 UP》。
该纪录片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
每七年记录一次,一直到56岁。
图源:纪录片《人生七年》
他们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父母对生活、婚姻和工作的态度,就像样貌和基因一样会遗传到孩子身上。
父母的思想高度中,藏着孩子的未来。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
作为父母,该怎么提升格局,改变孩子认识世界的视角呢?
图源:电影《当幸福来敲门》
老育觉得,这个问题太过于抽象和复杂,且家庭经济差距的客观存在也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但是,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改变的开始。
图源:TED演讲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着眼长远、拓展深度,在不断的学习中,打开眼界与格局。
下一篇
找出自动化思维的方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