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决定从2012年至2016年对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国有单位进行可移动文物普查,这是又一次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在本次普查中,天津市投入了2300余名普查工作者,调查了8310家单位,经文物认定,127家单位采集67.5万余件/套(178万余件)藏品信息,基本摸清了我市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完善了可移动文物信息档案,建立了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普查工作的丰硕成果将会为天津地区文物研究、展示、保护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使文物真正“活起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什么是文物和可移动文物?
根据《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文物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可移动文物包括:(一)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二)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四)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
为什么要进行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
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建立文物调查和登录制度,是世界各国为有效保护文物、加强文化遗产管理而普遍采用的手段。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文物普查工作,曾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和2007年至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以不可移动文物为对象的文物普查。相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我国丰厚的文化遗产中还包括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日益多元的可移动文物。我国可移动文物总体资源和保管状况问题亟待解决。
可移动文物有哪些类别?
本次普查根据传统分类原则将历史文物分为35类:玉石器、宝石、陶器、瓷器、铜器、金银器、铁器、其他金属器、漆器、雕塑、造像、石器、石刻、砖瓦、书法、绘画、文具、甲骨、玺印符牌、钱币、牙骨角器、竹木雕、家具、珐琅器、织绣、古籍善本、碑帖拓本、武器、邮品、文件、宣传品、档案文书、名人遗物、玻璃器、乐器、法器、皮革、音像制品、票据、交通运输工具、度量衡器、标本、化石、其他。
我市开展“一普”的目标是什么?
1. 在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的前提下,全面掌握本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2. 建立、完善全市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档案、名录和信息管理系统,为文物的标准化和动态管理创造基础条件。
3. 建立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实现文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合理理由。
4. 建立社会参与、部门联动、权责共担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文化遗产共建、共管、共享的保护格局,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的能力。
5. 提高有关单位保护意识,尤其是文博系统工作人员的科学知识、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为进一步建立具有现代化科学素养的专业队伍创造条件。
哪些单位参与普查?
本次普查的范围是本市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单位)等各类国有单位法人所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国有可移动文物。
普查哪些文物?
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由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登记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具有科学价值的古猿、古人类化石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四纪古脊椎动物化石。
普查内容是什么?
普查登录的主要内容是: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外形尺寸、质量、完残程度、保存状态、包含数量、来源方式、入藏时间、藏品编号、收藏编号、收藏单位名称等14项基本指标项,11类附录信息、照片影像资料以及收藏单位主要情况。
普查工作的流程是怎样的?
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3年6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学习国家发布的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
第二阶段: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区县为基础,开展文物普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普查数据资料采取采集、建档、整理、登录、报送、审核同时进行的方式。
第三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举国大计,神圣使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一项旨在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的国家工程。在普查工作中,天津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分级负责、国有单位全面参加的方式组织实施,旨在科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
宝蕴津门,成果卓著: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共采集藏品信息67.5万余件/套,实际数量178万余件。根据普查工作规范,具体分作35个类别,以质地为主,兼顾功用。古代文物以传世品为主,辅以天津地区考古出土物;近现代文物不仅见证了天津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是津门民俗文化发展的实物资料;古籍图书蕴藏丰厚,自然标本数目庞大,构成了极具天津特色的文物体系。
传世奇珍
永恒纪念
浩繁文献
妙趣民俗
出土宝藏
和谐自然
数年一日,滴水穿石: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历时五年,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级各类国有单位涉及摸底调查、文物认定、信息采集、联网上报、分级审核、资料整理等诸多环节,工作繁重,任务艰巨。面对挑战与考验,天津市普查工作者数年一日,无私奉献,为普查工作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结语: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于2016年末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将开启新的篇章。文物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以可移动文物普查为契机,保护、传承、利用好可移动文物资源,意味着铭记悠久的历史,弘扬灿烂的文化,奔向光辉的未来。天津的文物工作者将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忘初心,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前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