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孔子为什么说以年龄、谈吐和相貌取人会出现失误呢?

作者:赵心放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圣人有看走眼之处吗?回答是肯定的,但圣人超越凡夫俗子的地方,就是能够认真总结,知错改错,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本文聊聊他的三个故事。

(一)七岁神童可为人师 春秋时期的莒国出了一个叫项橐(tuo)的神童,和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据说是项羽的祖先。在史籍《战国策》、传统发蒙书《三字经》里,对孔子拜项橐为师的事都有记载,唐朝诗人吴筠写了首《高士咏.项橐》诗,也对项橐大大地点赞。故事的大意是,有年冬天,孔子乘车从鲁国到莒国去讲学。进了莒国的城门,见前方有五个小孩在道路中间玩耍。其中四个小孩见车来了赶紧避让,却有一个小孩站在路中不动。孔子有些不高兴。小孩说我们建了一座城,前面有城门。你的车通过城门就行了。世上只有车让城的,哪有城让车的。 原来刚才五个小孩用泥巴在路中间搭了一座袖珍玩具城,还有个一寸高的城门。孔子觉得这个叫项橐的七岁孩子是个鬼精灵,闲聊几句后,双方约定谁答不上对方出的问题,谁就拜对方为老师。孔子心想,一个小娃娃能懂啥?看我好好教育他。 路途中,项橐问为什么鹅的叫声大?孔子说它的颈子长。项橐说青蛙、蛤蟆的颈子短为啥叫声大呢?孔子回答不出来。项橐问为什么松树不怕冷,冬天也是绿油油的?孔子答 因为 它是实心的。项橐问竹子是空心的,为啥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啊?孔子又答不出。 孔子着急了,说我来提个 ,想了一会,提了一个怪怪的问题:天上有多少颗星?大地上有多少粒谷?项橐约为思考一会儿答道:一个夜晚一天星,一年一茬五谷。把孔子惊呆了,这含有哲理的回答多少成年人也难以想到!孔子只好拜项橐为师!据说孔子从此以后再也不到莒国所处的东方讲学了。

(二)长相丑陋却是好学生 子游做武城地方官时,老师孔子请他推荐懂礼仪智商高的青年人给他当学生,子游毫不犹豫地推荐了澹台灭明,夸他做事踏实,从不投机取巧,还很懂规矩,没有事从不到老师家里拉关系套近乎,他本人早就想拜孔子为师。孔子高兴地答应了。 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长得十分难看,说多丑就有多丑,加之可能拙于言辞不擅表达,两人一见面,孔子就感到不舒服,认为澹台灭明不是可堪造就之才。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不便 改口不收这个学生了。由于刚接触就有那种不好的印象,加之圣人毕竟也是人嘛,平时眼色不那么好看,态度也有点冰凉。 澹台灭明自尊心特强,很有个性,过了一段时间毅然从孔门出走。他游历各地,发奋学习,终于有所成就,后来在南昌东湖一带搭建草屋,授徒讲学,跟从的弟子有300多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计前嫌,不仅对外公开称孔子是自己的老师,而且在教学中专门教授孔学的内容,兼习“六艺”,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贤名远扬,其品格和才能传遍了春秋诸国。孔子后悔地说:我以貌取人,失去了多么优秀的学生啊!

(三)巧言令色的勤奋者 孔子有一个叫宰予的学生,字子我,又叫宰我,比孔子小29岁,春秋末鲁国人。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的人不踏实不仁义。至圣先师也是人哦,遇到这种人也会发怒,也会抱怨。宰予就是孔子认为的这种人,因此除了不给其好脸色看外,还从心眼里瞧不上这个学生,且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对其提的问题加以搪塞。 “仁”是孔学的要点之一。一天宰予问老师,追求仁德之人听说仁掉到井里去了,他也会跟着跳下去吗?这问题提的水平实在是高,因为深得了名家思辨的精髓。孔子来个偷梁换柱式的回答,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不能自身迷茫。老师心里老大不高兴哦,这不是吃饱了找太岁爷来消遣吗?心里暗暗把这不肖学生臭骂了几句。 孔子对宰予越来越失望了,认为教育他基本上没有意义。不过根据自己“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理念,放弃教育也不行啊。宰予对古时父母去世子女要服丧三年的规矩不以为然,孔子感到抓到了教育的机会。就有意问他,如果你父母去世了,你好安心地吃好的穿好的吗?宰予毫不犹豫地回答“安心”。气得孔子说不出话来。宰予后来做到了齐国都城的大夫,还是很有水平的嘛。 《史记》中说有个叫子我的人参与田常作乱被夷族,子我就是宰予的字,孔子为宰予感到耻辱。唐代的司马贞认为是作者司马迁搞错了,参与作乱的应是阚止,因为这人的字与宰予一样也是子我。孔子说的“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如何理解呢?可理解为孔子误会宰予有“不仁”之误。依据是《论语》载,孔子学生三千,其中贤者72人,宰予名列其中。对于宰予的追封,随着岁月的增加,越来越提档升级了耶。唐玄宗朝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时追封为临淄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朝时称为先贤宰予。 如今纯粹去考证这些历史故事的真伪,笔者认为没有 意义,明白其中所述道理,从中受到教诲,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哟!

(文中图片为电影《孔子》剧照)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