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推了一篇文,《父母对孩子的舍不得,不是爱,而是害》,一大溜的家长点赞,其中有一位读者留言:你说得都对,我已经在大城市过得不错了,可我还是愿意他们能像普通父母那样爱我,道理我都懂,可是总觉得和父母关系疏离。
这位读者应该是个年轻人,他的留言,让我暗自一震。是啊,为了孩子成才,我们一直倡导要对孩子舍得舍得,可狠下心来培养十几年,到头来,孩子的确成材了,设若和父母关系疏离,真的是最好结果吗?
前不久的国庆节,阿美大半夜的给我打电话,说到痛苦处,泪如雨下。
她就一个独生女儿,今年考中了大学,学校非常棒,阿美两口子特别骄傲。孩子大学在南方,阿美和老公就想趁着小长假去看看女儿。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提前也没通知女儿,直接坐动车就去了。
看到赫然出现的父母,孩子没她们想得那么惊喜,而是急头怪脸:“谁让你们来的,我约好朋友要出去短途游呢。”
大美两口子激动了一路的心情就像被泼了盆冷水,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孩子的爹反应快:“我们就是趁放假出来闲逛,如果你有事儿,就去忙你的。”
女儿脸色这才稍微好看点,领着她俩去校外订了酒店,晚上一起吃过饭,本以为女儿要和她们一起住,结果吃完饭没几分钟孩子就站起来了:“我得走了,今天宿舍晚上还有集体活动呢。”
看着女儿迅速消失在街道尽头的背影,大美那个伤心就别提了,孩子高中三年一直在外就读,好容易盼着上了大学,本以为学业轻松一点可以和父母多亲近一下,谁想,翅膀硬了的孩子好像再也不需要她们了。
大美在女儿所在的城市住了五天,除了刚到那天见过女儿一回,就没有再见过孩子。要走那天,她们给女儿打电话,才知道女儿和同学去外地还没回来呢:“你们走你们的吧,不用惦记我,我都多大了,放心吧。”
“我就这一个闺女啊,如果就这个样子,我们这辈子不就完了吗。”
听着大美的抽泣,我想起另一位朋友说过,他家闺女上大学之后除了要钱,基本和父母再没任何沟通。
这两个孩子都算学霸级别的娃,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属于对孩子比较舍得的那种,难道真是当初的“狠心”才造成了今天的这种疏离?
02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对女儿一直挺“狠心”的。
暖暖小学时英语不行,某次考试居然考了三十来分。考完试正好暑假,我决定利用暑假帮她把成绩追上来。
每天上班带她去单位,到了单位划出必背的重点,之后,她在一边背她的,我在一边忙我的。临近下班时检查,既定的任务全部完成没说的,完不成,胖揍一顿。
那个暑假,女儿没少挨打,效果也非常明显。暑假结束后学校进行英语考试,她一下子飙升到了90多分。从那时候开始,暖暖的英语成绩再没有低于过80分。
我的这种手段,曾经向很多家长推销过,一般人都不认同:“我可做不到这么狠心。”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暖暖每天都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有一天,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雨,弟弟送侄女上学回来,跑到我家里来:“姐,你怎么这么舍得啊,我路上看到暖暖自己蹬个自行车去上学,你不担心她遇到大雨啊。”
我乐了:“遇到大雨她不知道躲啊,没事,淋不坏,放心吧。”
对孩子娇宠惯了的弟弟气哼哼白我一眼走了,在他看来,我这个当妈的,完全算得上铁石心肠了。
升高中时,暖暖成绩比较一般,我给她选了一所在她成绩范围内环境最差、但教学质量最好的学校。
高一的冬天,男双鱼先生去看孩子,到学校一看,楼梯上洒点水都结成冰,孩子的脚和手都冻了,人也瘦了不少,回家就和我急了:“你这是给孩子找的什么学校啊,孩子也太受罪了吧。”
和女儿一起去的同学,好几个受不了那里的环境,已经转回来了。暖暖其实也有想要转学的心,只是摄于我的“威严”没敢提。
看到孩子那副样子,我也心疼,可再怎么心疼,还是狠下心来让她在那里坚持上完了三年。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我对女儿的管理虽然到不了“虎妈”的高度,可也绝对算比较“舍得”那种了。设若父母“狠心”是儿女和父母疏离的原因所在,那么,暖暖肯定也具备和我无法亲近的理由了。
03
可我们不但不疏离,反而比一般母女关系还要亲近莫逆。
孩子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吃的,她总是第一个给我吃。稍微大一点,我们一起出街,买了东西孩子总是主动拎起来。现在上了大学,每次回家,一定要我和挤在一个床上,唧唧咕咕说到大半夜。
因为写过很多母女之间的互撕大战,很多读者误会我和闺女关系紧张。后来,看到女儿经常在我的公号下面留言,我过生日时她还写了一封情深意长的信,又觉得我们的母女关系转变得好快。
每看到大家的惊讶,我都忍俊不禁,不是我们的关系有转变,而是大家压根不知道我和孩子有怎样的亲密本质。
作为一个母亲,我的确够严厉,但这份不容置疑的严厉之外,更有科学技巧的爱。
何谓科学技巧的爱?很简单,就两个字:拥抱——从小到大,我从未吝啬过对女儿的拥抱。
我在家排行老大,因为有弟弟妹妹,所以从有记忆起,好像就不记得被爸爸妈妈拥抱是种什么感觉了。
这种缺失,很小的时候,感觉不到什么,越长大,感觉越明显。很多时候,心中明明对父母有爱,却羞于出口。这种不好意思的具体表现是,不会和父母撒娇,更不会和父母说甜言蜜语,通常我们之间的沟通都是有事说事没事沉默。
其实我知道这么做不对,想要改变,却非常难。奇怪的是,在我看来非常难的这些,弟弟妹妹做起来就很正常。学过一点心理学的皮毛后,我才知道,之所以我做不出来弟弟妹妹能够做出来,是因为他们比我更多一种和父母的身体链接。
从那一刻起,我才知道,看似简单的拥抱,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巨大。
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
和父母缺少身体链接的孩子,内心对父母也有爱,但这种爱更隐蔽更不易表达,更严重一点,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的健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基尔斯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找来两组孤儿,一组配以代理母亲和他们交流对话拥抱,另外一组没有代理母亲,只供给食物、水、衣服等必备生活用品。20年后跟踪这些孤儿发现,前一组智力发展良好,大都结婚,能够自食其力。后一组恰恰相反,很多人患有疾病,甚至没有活下来,即便活下来,生存质量也很一般。斯基尔斯通过这个实验告诉人们,拥抱和爱等身体接触,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意识到这一点后,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中我无法修补自己的缺失,但对待儿女方面,我很早就注意了防微杜渐。
暖暖小的时候,只要我们在一起,总是尽量多的拥抱她。她长大后,抱是抱不动了,但只要在一起,携手揽腕那是必须的。说到学习或者原则性问题,我威严得不容任何异议,离开学习和原则性问题,我马上就恢复成女儿的“同龄人”,和她说笑打闹,亲如闺蜜。
04
暖暖上高中时,每次放假,校门口都会挤满等待的家长。
看到孩子出来,所有家长都兴高采烈,孩子们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有的鸟儿一样飞奔出来熊抱住爸爸妈妈又笑又跳;有的则淡淡的,甚至连个笑容都没有,点点头就跟着父母往前走。
我和暖暖自然属于熊抱那种,那个时候觉不出别人家冷淡客气有什么,现在想想,高中时就和父母疏离成那样,到了大学,更可想而知了。
很多家长说,我也想抱孩子的,可孩子不让抱,怎么办啊。
我觉得和孩子保持亲密链接这事儿,和抱小牛犊过河一个道理。如果从小就一直抱,即便孩子长大了结婚了,和父母拥抱牵手也是正常。如果小时候没有抱习惯,等到孩子大了突然想有这种亲密,你不自在,孩子也接受不了。
其实,孩子特别小的时候,哪个不是被父母整天抱着啊。只是,随着年龄增加,父母或者工作忙碌,或者认为孩子已经大了不再需要过多拥抱,于是就收回了自己的胳膊。如果说小时候的孩子和父母是一棵连体树的话,进入少年期青年期的孩子,大多就和父母分离成为两棵独立的树。
精神上的分离独立是必须的,但心理和身体上的链接不应就此断开。否则,尚未完全成人的孩子,内心会有非常庞大的孤独和寒冷。这种孤独和寒冷不知不觉结成一张网,密密实实隔离在孩子和父母中间,可以望得到彼此,却无法触摸和拥抱。
可惜的是,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鲜有认识到这张网的阻力,所以才会延伸出种种揣测。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大美。她说什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孩子有那么浓烈的爱,孩子却对自己这样冷漠。实在想不起哪里“对不起”孩子,于是就归因到对孩子过于严格这一点。再比如那位留言的读者,他也搞不懂为什么道理都懂却克服不了对父母的疏离,于是归因于父母对自己的“舍得”。
事实上,只要父母子女之间缺少亲密的身体链接,即便父母不是虎妈鹰爸,孩子一样也不会和父母太过亲昵。
所以,是否对孩子“狠心舍得”和亲子关系的疏离与否并没无太大关系。关键的关键是,在对孩子“狠心舍得”的同时,父母是否找准了和子女产生亲密链接的那个枢纽。找准了这个枢纽,再怎么“狠心”,孩子也能清晰感受到“舍得”背后的深爱,并给予到位的回馈。找不准这个“枢纽”,即便孩子能够懂得 “舍得”背后有深爱,在表达这份懂得的时候,也会有疏离。 文/ 琴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