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清话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高考古诗文背诵篇目到底有多少篇?
怎么准备?
文 |一行
在统编高中教材培训过程中,广大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有72篇,高中教材只要求背20余篇,甚至有些推荐篇目压根儿没有进入高中教材。那么高考到底按哪个来?到底怎么准备?笔者在这里根据个人理解给出一点解读和建议。
一、依据《高中课标》,高考古诗文背诵要求的上限是60篇,不是72篇
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搞清楚。
《高中课标》附录1“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确有72篇,但是请注意这72篇的分布:文言文32篇,诗词曲40首。其中文言文又被分到了三个学段:必修10篇,选择性必修10篇,选修12篇。而《高中课标》在“学业质量”部分明确指出:
本标准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级别的水平。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
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必修和选择性必修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而选修则在高考的考查范围之外。换句话说,列在选修阶段的12篇文言文,高考命题是不会涉及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高考必不考篇目”。
《高中课标》发布时,72篇背诵篇目是一个亮点,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对于广大以高考为目标的考生来说,由于12篇“高考必不考篇目”的存在,实际要求从72一下降到了60,足足少了1/6,少了的这12篇中还包括王勃《滕王阁序》这种说起来都觉得好、背起来都觉得难的名篇。
当然,这12篇如果学生非要背,也不必拦着,毕竟学习文言文,背诵是多多益善的。只不过高考命题肯定不会涉及这12篇。在2019年9月30日教育部下发的《新高考过渡时期语文学科背诵篇目说明》中已经明确了这一点——使用《高中课标》的,古诗文考查范围是“60篇”,而不是“72篇”。
二、教材的背诵要求为何与《高中课标》不一致
理论上讲,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高考评价都要以课程标准为最终依据。教材编写按说也应该是依据《高中课标》,对背诵篇目提出明确要求。但是为什么实际教材出来后的背诵要求却与课标略有出入呢?据笔者猜测,应该是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角度考虑的。面对学生各科课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减少古诗文的背诵量确实能达到减负的目的;但考虑到毕竟有高考的要求在那儿,教材上完全取消背诵的要求也不合适,而且不免引起争议,因此折中了一下,精选出20余篇(有的是全篇,有的是部分段落)作为明确要求背诵的篇目,其余的课文没有明确要求,可以灵活处理。
另外,各册教材之后都附有“古诗词诵读”的栏目,每册4首,全套共20首,大部分在《高中课标》推荐的诗词曲40首之列。“诵读”,是一个比较灵活的要求,往高了说是要求背诵,往低了说只要求熟读(其实熟读到背诵也就是一步之遥)。所以这在教材中不算一个硬性的要求,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这里再顺带解释两个问题。
一是有些《高中课标》推荐放在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材放在了选择性必修;而有些推荐放在选择性必修的,放在了必修。这估计与编写时的一些具体考虑有关。比如《〈论语〉十二章》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课标》将前者安排在必修,将后者安排在选择性必修,应该是从难度的角度来考虑的。《〈论语〉十二章》要放在必修阶段,只能放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但是论进行思辨训练显然还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更合适,而《〈论语〉十二章》放在选择性必修阶段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则可以从多个角度展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如归有光《项脊轩志》和姚鼐《登泰山记》,同为明清散文,难度差异不大,但从题材上说,前者是必修阶段为数不多的文学性较强的文言文,要跟苏轼《赤壁赋》在同一个单元而又能搭在一起去,还是《登泰山记》更合适些。
二是有些《高中课标》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阶段推荐的古诗文并未进入教材,笔者估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因为已见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如《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是谓大同”一段(八年级下册);有的恐怕是因为难度太大,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还有一些诗因为篇幅所限,只存了个目(只给标题,没有正文)。这一类内容怎么处理,下面会给出建议。
三、关于高考古诗文背诵的建议(注意,只是个人建议!)
《高中课标》与教材对背诵要求的差异已经摆在眼前了,怎么办呢?说实话,高考最后怎么考,决定权在高考命题组手里。前面说过,理论上讲,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高考评价都要以课标为最终依据。但理论归理论,事实上教材在背诵推荐篇目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高中课标》执行——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背诵篇目是“推荐”的,既然你只是“推荐”(而不是强制要求)那当然也可以选择“不完全采纳”。那么,高考命题组到底会采取怎样的态度,或者说,会怎样划定命题的范围呢?如果有明确的文件,那好办,就按文件来,不含糊;但目前如果没有,怎么办?
依笔者个人之见 ,可以采取一个分级背诵的办法,将高考有可能涉及的篇目划分出若干个等级,按照优先级的不同分别处理(以下按优先级由高到低排序):
1.在《高中课标》推荐的60篇之列,同时在教材中出现,且明确要求背诵的。课标、教材都有明确要求,考查的可能性最高,背诵优先级也最高。这个数量应该没多大。在没有得到明确指示且高一高二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背诵这些篇目。
2.在《高中课标》推荐的60篇之列,同时在教材中出现,但并未明确要求背诵的。高考命题组如果不能像审查专家那样体谅广大师生的难处,非要按一个较大范围来考,那也没办法。这个数量就比较大了,背诵起来可能会辛苦一点。
3.在《高中课标》推荐的60篇之列,但教材中未出现正文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一段虽然未出现在高中教材,但初中教材有,也算是出现过)。这类篇目数量不多,不是不可能考(比如2020山东卷即新高考Ⅰ卷就考了辛弃疾《菩萨蛮》,在新教材中仅存目而无正文),但命题和阅卷技术上会有困难。因为古诗文存在不同版本,各版本之间文字并不完全相同,现在教材上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文本作为依据,照哪个复习?照哪个考试?这就是个问题。比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分别见于班固《汉书》和《昭明文选》,两个版本的文字差异不小,拿《高中课标》推荐的那一小段(“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难为俗人言也”)来说,就有大约14处文字差异,以哪个为准来考就是个问题。所以考查的可能性相对来说会小一些。如果背诵压力太大可以先舍掉这一部分(可以认为它天然就是被舍掉的,因为教材上连文本都没有,要背还得自己去找,自己找来的搞不好还不靠谱,很麻烦);如果真有文件说要考,也要先在一定范围内(最好是全省)统一了版本再去背。
4.不在《高中课标》推荐的60篇之列,教材中出现,无论是否要求背诵的。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考了就算“超纲”,社会影响不好。特别是选修部分推荐的那12篇,是“高考必不考篇目”。不过像前面所说,非要背也别拦着,有余力的话,多背点儿古诗文真没坏处。
再强调一下,高考古诗文背诵考查的范围,高考命题组说了算。一旦教育部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发了正式的文件,明确说了要考哪些不考哪些,那就老老实实按文件来。上述建议只是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而且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个人和团体啊!
最后多说一句,很多教师和学生为古诗文背诵而头疼,其实是方法没用对。事实上已经有人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法”,再长的篇目都可以帮助学生做到当堂成诵,课下稍作巩固即可牢记于心。有兴趣的请参考《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另外,张必锟先生的另一本专论文言教学的文集《文言教学法初探》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列入“语文教师小丛书”第四辑。这本书是语文教学名家张必锟先生谈文言教学的文章选粹。张必锟先生认为:立足于传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参考当代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作适当的改革,才是文言教学的真正的出路所在。张先生从文言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主张用文言诵读为纲统摄文言教学设计。这本书涵盖了文言教学法的诸多要点,尤其是在诵读教学法的要义、经典名篇背诵指导、实词和虚词教法、文言断句窍门等既是教学难点又是高考命题热点的教学指导上,方法独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