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从清华退学,后被微软全球封杀,“狂人”王垠到底有多狂?

你见过最狂妄的人是怎样的?或许不少人都会想到目中无人、心比天高这些形容词。

但有这样一位天才,却用自己的才华横溢,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天才与疯子的一线之隔”。

2005年,一篇1.7万字的《清华梦的粉碎》,在网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引得无数网友热议。

文章的作者声称,在清华读书是“枷锁”、是“浪费青春”,为此,他果断成为了第一个从清华大学退学的博士。

然而,这个人的“狂”还不止于此,退学之后,他又相继考上了两所世界知名学府,紧接着又选择了退学,并表示自己对他们的教育感到失望。

他加入谷歌、微软、英特尔,成为行业大佬口中的“奇才”,之后这些公司又为他大动肝火,微软更是愤怒地下达了“全球封杀令”。

他叫王垠,一个让世人说不清是天才还是疯子的“狂人”。

聪明的头脑让他顺风顺水,嚣张的性格却又使得他命运坎坷。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垠的故事,品味他的彪悍人生。

就像网上曾流传着“先赚他一个亿”的豪言,儿时的王垠,就已经早早订下了“上清华大学”的小目标。尽管这个目标并非出自本人的意愿,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这所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的向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做梦都能梦到自己考上清华大学。

王垠的父母都是高中教师,他的父亲更是有过教出了清华生的光辉历史,这样一个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注定不会太低。

俗话说:“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彪悍的人生,往往都是从有一个高大上的目标开始。

为了给儿子树立人生目标,王垠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拿出一张照片,指着上面的男生对他说:“这是爸爸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学校的骄傲,等你长大后也要考上清华,为家里争光。”

听完母亲的话后,王垠一脸懵懂地点了点头,作为一个连县城都没踏出过的孩子,他只能靠着父母口中关于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将考上清华理解为“成为牛人的第一个要求”。

王垠没把承诺放在心上,可母亲却当真了,不断把儿子往这个目标上培养。

当同龄人在玩耍时,王垠在学习;当邻居家的孩子在睡觉时,他依旧在学习。母亲要他学画画、学书法,似乎将儿子当成永远不会饱满的胃,努力填充着他的每一寸空间。

王垠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他唯一钟意的是物理,家门口的那块空地,成了王垠的试验田,每天都能看见他拿着物理书,在地里捣鼓书上的物理实验。

“物理也不错,只要能考上清华就好”,王垠的固执让母亲摇了摇头,从那时候开始,他的日常生活就变了,各种兴趣班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物理习题。

时光在严厉的学习计划下逐渐流逝,王垠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他成了家长口中的“神童”,同龄人眼里的“天才学霸”。

可面对这些荣誉满满的评价,王垠并不开心,家门口的空地被建成了房子,以往乐趣繁多的生活也不复存在,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自幼被刻在骨子里的“清华梦”。

高二那年,母亲拿了一份前一届的高考试卷让王垠做,令无数学生头疼不已的题目被王垠轻松完成,那次测试,他的分数足以上清华。

优异的成绩没能换来轻松的日子,母亲还是觉得不保险,做不完的试卷和上不完的复习课,依旧充斥着王垠的生活。

某一瞬间,王垠觉得自己喘不过气了,他说:“我的人生就像被塞进去了大量馒头,不断发酵挤满每一寸空间,空洞虚无。”

为了躲避学习,逃课成了王垠的常态,他开始频繁地装病、赖床,甚至开始做起儿时的物理实验,“天之骄子自甘堕落”,身边的人纷纷开始劝他。

老师们对王垠说:“等你考上清华,想干嘛就干嘛。”

母亲不断激励他:“你们班上的某某某这次语文成绩比你高那么多,你还不努力点?”

就连校长也苦口婆心,劝王垠沉下心好好学习,一切等考上清华后再说。

外界越是劝说,王垠就越觉得痛苦,学习从乐趣到煎熬,他比谁都懂得其中的原因,有一次,他邀请物理老师一起制作磁悬浮陀螺,结果老师不耐烦地说:“你不要玩物丧志,老是做和考试无关的事情。”

那一刻,王垠不知该怎么回答,就像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喜欢玩小时候的“玩具”,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们会把考试当成唯一的选择。

高考填志愿那天,王垠如命运般地填下清华大学,之后在母亲的劝说下,又在第二志愿加上了天津大学。

“或许,考上清华后,一切都会变好吧?”万念俱灰的他,只能用这种理由安慰自己。

“考上清华”成了王垠解放人生的希望,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

因为过度紧张,他的语文发挥失常,只考了96分,总分距离清华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还差了两分。

王垠与梦中的清华大学失之交臂,就连作为预备选项的天津大学,也因招满人,不要他。

天之骄子一夜间沦为“败者”,王垠绝望地说:“我像一个已经没有作用的“弃子”,在上一刻备受欢迎,下一秒饱受唾弃。”

万念俱灰之中,川大给了王垠希望,他成为了这所大学计算机系97级的一名学生。

尽管人生有了归处,但王垠依旧觉得很失落,原本胜券在握的清华偷偷溜走,自己来到之前从未看得起的大学,这样的落差,任谁都会觉得失望。

开学军训的时候,教官要求学生在太阳下站立,烈日照在众人脸上,汗水直流,王垠想退学复读,可一想到高中那段“窒息”的日子,他觉得似乎还是现在好受一点。

辛苦,可胜在自由。

没有母亲、老师的“看管”,王垠的天赋在川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当身边的同学还抱着Pascal在埋头学习时,他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先进的Linux。

他对老师所教的计算机课程不屑一顾,整个学期都没怎么去上过课,计算机考试也不去参加,活脱脱的放任自我。

可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消失了大半年的他,却又能考出了班里数一数二的成绩,同学们纷纷叫他“怪才”,对他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羡慕无比。

耀眼的成就没能填补王垠内心的寂寞,他始终忘不了清华大学,似乎考上这所大学已经成为他生命里不可缺少的环节,脑海中所能想象的美好,都可以在清华大学得到。

王垠说:“等我毕业了就马上离开这个地方,到清华读研究生。”

大四那年,王垠听说在清华有一种“直博”,就是连着读研究生和博士,读满5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

为了争取到这个机会,平日里懒散的他,开始难得地学习了起来,最终,他被川大直接保送到清华大学。

面试那天,王垠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清华老师们看着他的成绩,一言不发,最后,有一位老师忍不住问道:“你体育成绩那么差,可以胜任繁重的学习任务吗?”

王垠想都不想地说:“我的体育成绩和普通人差不多,但聪明的头脑却能保证我只需要付出一半的努力。”

狂妄吗?当然狂妄,可这种狂妄却是来自货真价实的才华。

王垠被录取了,时隔4年,他终于来到魂牵梦绕的清华大学,母亲为他立下的“小目标”;学习到厌恶,却又不愿意放弃的理想;在川大失落日子中的坚持。

在这一刻,实现了。

开学几天后,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科学家们艰苦做科研的故事,王垠看着屏幕上不断浮现的一个个人物,他们兴高采烈地做科研,彼此之间为了科学而大笑、争吵……

他如痴如醉,似乎找到了人生前十几年从未见过的理想。

王垠激动不已,手紧紧握着椅子,他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过上那样的生活。

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王垠对清华大学的热情并没能维持太久,他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圣地”,教育方式居然和川大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上课点名。

这让他感到很失望,尤其是在看到身边才华横溢的同学,为了考试彻夜通宵,“压抑自己的天性”后,这种失望转而变成了愤怒。

在清华大学的第一年,王垠就把所有的课程全部学完,他想继续选修法语,为此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然而,等他把这个计划发给老师时,得到的回复却是:“你大致学一下就好,课太多,小心学不过来挂科。”

老师中肯的建议,王垠听不见去,他觉得对方私心太重:“老师不是为我好,是不想我们去上其他课,浪费掉为他打工的时间,还有可能因为开阔眼界而跑路,说到底,他就是想把我们抓在手中。”

王垠的愤怒化为对学校和导师的不满,他多次在同学面前说道:“大部分导师就是故意不给学生机会,让他们不能好好找工作,以此逼迫学生来为自己服务。”

对现实的愤怒“咆哮”,最终还是石沉大海,没能激起回应。

王垠不甘心,他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许多大学都有的讨论组,向老师申请建立讨论组的想法,导师同意了:“有什么想法可以和我、或者副导师提出,你的师兄师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我们尽量帮你。”

研讨会成立了,可王垠又觉得学生们谈论的事情毫无新意,许多人的观点基本上都是照搬论文,甚至有人单纯就是为了凑热闹。

一场热热闹闹的研讨会,在王垠眼中成了“吹嘘会”,在那之后,他又把目光放在了建立学术房上,但这一次,他的想法没能实现。

导师反问他:“谁出钱建这个房间,还要每天都有这么多人待在里面,这些谁来实施?”

王垠说不出话,当内心高尚的理想与现实的金钱挂钩时,他觉得这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尽管心有不满,但这并不妨碍王垠在人才济济的清华,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他提出的计算机两大系统言论,因为独特的见解,在国内引起轰动。

靠着那篇论文,他在计算机行业一举成名,成为清华园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天才人物,甚至还有人认为他是“中国未来的乔布斯”,前途无量。

对于这些荣誉,王垠并不在乎,或者说,他始终沉浸在寻找一个适合安放自己理想的地方。

谁也不知道王垠向往的理想地在哪,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憎恶理想与利益挂钩。

成名之后,导师曾希望王垠能够写出一个专利,最好是详细、具有实例的。

或许,导师也是希望通过这篇专利,让王垠日后的前途更加顺畅,可他本人却觉得这种做法是对自己的侮辱。

王垠说:“我不想在这种小儿科的事情上面浪费时间,在这样下去,博士毕业也没什么用。”

他内心积累已久的愤怒和不满,在这一刻爆发了。

那天,导师把王垠叫到办公室,对他说:“如果你不能再为实验室做出贡献,谁也没办法支持你,实验室之前发的资金,我收回了。”

王垠没有说话,他用不屑和嘲讽的眼神,回应导师饱含深情的劝说。

“我知道你看不起我们,这没关系,我们是没有你聪明,可我们勤勤恳恳走好每一步,你的步伐迈得太大了!”导师愤怒的咆哮声,引得门外路过的学生驻足观望。

王垠依旧不说话,他像一座古老的寺庙,聆听寺里的佛音,却对外界的风雨置之不理。

等到导师情绪平静下来后,他淡淡地说了一句:“再见”。

王垠决定退学,昔日梦牵魂绕的清华,还是没能留下他。

十多年的付出,一朝放弃。

别说外界的人,就连王垠的父母都无法理解,自己的儿子为何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选择?

2005年9月22日,王垠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清华梦的粉碎》的博客,对国内高等教育制度和清华大学破口大骂,他写道:

“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等着我去开发,我却像被判了5年的囚犯一样,被囚禁在清华,我不能再为了一个博士学位而浪费我的青春,它是我的枷锁。”

发完这篇博客后,王垠退学了,成了清华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退学的博士,而此时,距离他毕业仅剩下一年的时间。

王垠不在乎那个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他只想逃离“枷锁”,曾经的那句“考上清华就好”,如今变成了“出国就好”。

出国,成了王垠寻找理想人生的选择,但这条路,他依旧没能走得通。

从清华退学一年后,王垠考上了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作为全美计算机专业排名第六的大学,康奈尔大学不知道让多少人为之渴望。

可就算是这样一所专业性极强的大学,还是没能留下王垠的心,两年后,他再次退学,当然,同样少不了对学校的批判。

王垠骂道:“美国的教育是商业性应试教育,把研究生当廉价劳动力,学生没有思考自由,就连潜心做研究的人都很少。”

事实证明“天才有任性的资本”,一个不行就两个,两个不行就三个,离开了康奈尔大学后,王垠又考上了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在那里,他继续攻读博士,并担任助教。

从2008年到2012年,他在这所大学短暂地停下了脚步,就在众人纷纷以为王垠会就此安顿下来时,他又一次“闹腾了起来”。

2012年,没有丝毫预兆,王垠以一篇《对博士学位说永别》,宣布彻底结束了自己多年攻读博士的计划。

在美国寻找多年,王垠还是没能找到心中理想的“乌托邦”,从那时候开始,他再也没有继续走向求学的道路。

他说:“几段并不完整的博士生涯,让我找到了比博士学位更重要的东西,为了思想的自由,我不能待在学术界。”

才华横溢的天赋和不羁的性格,铸造了这个天才三次从名校退学的传奇故事,但王垠的“狂”,到这里却还没有结束。

王垠在计算机方面的天赋异禀,是整个行业有目共睹的事实,在缺少博士学位的情况下,他依旧顺利进入了世界一流公司——谷歌。

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制作跨语言的服务式编程项目,这种史无前例的事情,王垠做到了,尽管在过程中与项目的负责人矛盾众多,可他依旧用实力征服了众人。

作为一个用来大规模检索和分析谷歌内部所有代码的项目,王垠在和项目负责人意见不合后,决绝了团队合作,独自承担并且完成了项目中Python的检索部分。

这件事让负责人心服口服,他承认:“王垠的方法,是我从业20多年来,与实习生合作过的,技术最领先的一次。”

资深的行业大佬,丝毫不吝啬对王垠的夸赞,认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奇才”。

面对这些赞扬,换成其他人或许会稍微客气一下,可王垠却依旧那么“狂妄”,他说:

“虽然我没有花费太多力气,但这个东西就算Python的创始人也很难做到,我很大程度上拯救了这个接近失败的项目,谷歌给我的那点工资,根本不够买这个软件,只是我想找点外快,所以让他们捡了个便宜。”

王垠狂傲的性格,注定他不能在一个地方长久停留,在谷歌的实习结束后,他没有选择继续留下来,临走之前,他延续了“老习惯”,把公司骂了一顿:“这是一个埋没人才的公司,不但野心勃勃地吞并同行,而且还实行文化入侵。”

一番激荡昂扬的怒斥后,王垠加入了微软。

没有意外,因为水土不服、意见不合等诸多原因,王垠和微软最终不欢而散,他愤怒地破口大骂:“这样一家公司,迟早会倒闭”。

可是这一次,微软没有放过王垠,在他签下的离职条款中,明确写道:不得加入微软及其下属企业、附属公司和股份超过50%的合作公司。

一时间,王垠被微软全球封杀的消息,传遍了国内外。

可他依旧不在乎,甚至放下豪言:“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没有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值得我和他们工作。”

这个才华横溢却又狂傲的年轻人,始终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内心的理想和对抗世俗的规矩。

正如网上所说的:“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对于王垠,外界始终说不清他到底是天才,还是疯子。

有人说他是孤独的斗士,敢于对当下的学术环境发出怒吼,是当之无愧的勇者;

也有人说,王垠的理想太过天真,无规矩不成方圆,生于这个时代,就必须遵守这个时代的规矩。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王垠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从2019年退出微软之后,外界少有王垠的消息,如今的他,已经清空了昔日活跃的博客,并且自己做了一个网站,分享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经验。

王垠打算建立一个“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点对点进行人才培养,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关注他们内心的认知和心理健康问题。

这个计划最终能否实现,暂时还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王垠的才华是真的,狂妄也是真的,他的身上,始终存在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但事实上,他的故事何尝不是每个人的缩影?

人生,是为了纯粹的理想而奋斗,还是选择复杂的现实而活着?是坚持自己的信念,还是跟随大众?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王垠也有;又或者,我们一直都在寻找这个答案,王垠也在探求。

人生的路从未重复,谁都有自己的选择,无关对错,单纯只是发自内心的想法。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王垠身上那种决绝的态度,到底是否值得?

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还是憎恶分明,犀利尖锐?就王垠的人生来看,或许前者更加适合这个时代。

“不愿放过他人,也不愿放过自己”的思想,造就了王垠这场闹剧,天赋异禀的才华、嚣张的性格,让他的人生在顺风顺水的同时,却也饱经坎坷。

对于这样一个“狂人”,我们不乏敬佩和赞赏,但也有着深深的叹息。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