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古代的女词人,不管以怎样的标准排名,李清照恐怕都出不了前三名。
某个暮春时节,风雨吹落花,她从醉酒中清醒,看罢眼前的绿肥红瘦,不由也想写首小词。
后人评价她写词的风格,“轻巧尖新,姿态百出”——于一个女人而言,轻巧无疑是最得体的褒扬。
南北朝时候,有个叫丘迟的文人,洋洋洒洒写过一篇长文,文章虽然长,言及江南暮春景色,他却只以寥寥十六字概括之: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既没有掉书袋,又不含生僻字,丘迟的十六个字,同样深得“轻巧”之精髓。
就在我们乱扯的功夫,李清照的词,同样也写好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一切都是笔者的臆想,作此词时,李清照想必没有想到丘迟,也没有什么比较、争夺之心。
但如果非要比较,李清照的词,显然更具生活情趣,丘迟只做白描,李清照却嵌入进一场对话。
纵观古往今来的诗作,从来不乏描写春天的篇章,用笔繁复者有之,轻描淡写者有之,借景抒情者有之,广为流传,被世人所铭记,实事求是地说,却并不多。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饮酒之后的信笔涂鸦,竟然流传千古,诗人水平之高,由此亦可见一斑。
抄袭风波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李清照同样有资格,获得和哈姆雷特等同的待遇。
古往今来的评论家,对李清照、对这首《如梦令》,并非一边倒的赞美。
在李清照诗词的阐述史上,曾有“飞短流长,变白为黑”的评价。
这两个成语绝非溢美之词。散播谣言、中伤别人谓之“飞短流长”;是非不分、善恶不明则谓之“变白为黑”。
“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出自于王灼的《碧鸡漫志》,而他想表达的恐怕是,所谓的“姿态百出”,其实尽是丑态。毕竟,哪一个正经的妇道人家,随便饮酒,肆意落笔。
王灼对李清照的批评,不可谓不恶毒,他在文末还恶狠狠说道:“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者,未见如此无顾籍也。”
还有许多评论家,认为“易安此词并无深意,唯以奇俊嫣然之清词丽语,曲传无限凄婉之惜春之情而已。”
不错,他们认为这首《如梦令》,毫无深意,不知所谓。及至近现代,也有许多评论家指出,此词表达出一种“没落阶层的消沉颓废情调。”
诗词写出来,就是让后人评价的。除了以上这些“贬损”的言论,同样有很多大家,高度评价此词,清代学者将李清照之于宋词的位置,等同于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
两方中和一下,《如梦令》此词,在历史上的评价甚高。
但是,争议点未必止步于斯。
不知诸位读此词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思量,《如梦令》的内容与文法,和孟浩然的《春晓》,实在太过相似。每个国人都会背的《春晓》,其原文如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孟浩然一样,李清照同样从沉睡中苏醒,同样经历了风雨之声,最后的落脚点,同样在花朵之上。
如果古代也有版权,也不知孟浩然会不会告李清照“侵权”。
其实,李清照的《如梦令》,并非只致敬了《春晓》一首。
或者说,李清照对孟浩然的借鉴,也许是潜意识的,但她对另一首诗的模仿,几乎就是“像素级别”的,李清照肯定是有意为之。
与孟浩然、李清照相比,晚唐诗人韩偓并不怎么出名,他的《懒起》一诗,与《如梦令》相比,同样不值一提。《懒起》最后四句,其内容如下: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诸位将此诗与《如梦令》作对比,不能说完全一致,只能说一模一样吧。
“卷帘人之谜”
除了词的整体部分,若是细究具体文本,其实也有不少疑虑。
譬如,李清照次日酒醒之后,试问的卷帘人,到底是何等之人。
自古以来,大家皆认为,所谓的“卷帘人”,可想而知就是侍女。诚如明代学者所言,此词“写出妇人声口”,由妇女之口发问,亦由妇女之口回答。
一首小词,塑造出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物。一个心思细腻,一个粗枝大叶;一个问得情切切,一个答得意淡淡。
宋 苏汉臣靓妆仕女图局部
而醉酒之人,毫无疑问,占据整首词的C位,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回答,好像耳提面命一般,既有对侍女漠不关心春情的责难,还有残酒未消的急躁,更有对风雨催春的敏感。
通过两人不同的态度,一股惜春的意味,便跃然于纸上。
这种观点不可谓不对,但其实包含着漏洞。
“试问”该作何解释?大概有两种可能,其一,恰好看到卷帘人,醉眼惺忪之下,心不在焉,随意问问;第二种可能,待立阶下,等着卷帘之人至,有目的性的伺机而问,亦或明知故问。
从女主角的回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带着责难的语气回答,而且专门遣词造句。显然,女主人早就知道,窗外的景致,她是在明知故问。
在侍女面前遣词造句,卖弄自己的才思,表达惜春之意,是否有这种必要?
如果把卷帘之人,换成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否更妥当些?
据学者考证,此首《如梦令》是词人早期作品,作于公元1100年前后,此时的李清照,还在新婚燕尔之时。
诸位不妨设想一下,某个暮春的清晨,李清照从醉酒中醒来,她看着眼前的景色,忽而又听到脚步之声,定然是丈夫来看自己,李清照便有意,与丈夫比赛诗文。
帘子被卷起时,李清照故意问道:“外面是何种风景呀?”谁知道赵明诚装憨卖呆,竟不理会她这一茬,“还是和昨天一样。”
见丈夫如此无趣,李清照就用责备的语气,“教训”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大概因为这四字,是李清照咂摸、雕琢许久才想出来的结果,她本来想靠着此四字,在文采上压丈夫一头。
世人皆知,李清照与赵明诚有“赌书泼茶”的情趣。所以,夫妻间产生如此“斗争”,也不足为奇吧。
脑洞与猜想
李清照是个争强好胜之人,与丈夫“赌书”时,她从来不主动“放水”。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她的那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也是讽刺丈夫赵明诚。
除了争强好胜,李清照同样心高气傲,她对丈夫犹然如此,对别的男人可想而知。
回到最初始的问题,骄傲的李清照,屑于抄袭韩偓的《懒起》么?
李清照的《如梦令》,单凭“绿肥红瘦”一句,便足以傲视千古,开宗立派了。笔者的脑洞是,李清照可能为了此四字,专门写的这首词。
说句不恰当的比喻,在某电影中,曾经有过“就是为了这点醋,我才包的这顿饺子”这句台词。同理,李清照能否为了这四个字,专门写了一首词?
清朝学者将李清照比之于李太白,同样是因为这四个字。清代官员谭莹遍览李清照之诗词,他作了《论易安词》一诗,仍旧将“绿肥红瘦”提至首位,换言之,谭莹同样因为此四字,专门赋诗一首:
绿肥红瘦语嫣然,人比黄花更可怜。
若非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
李清照的《如梦令》,是对韩偓的扩写与翻版,照你的写法作词,写相同的内容,还能完全盖过你,就问你服不服。
顺着这个思路,既然是翻版,可能并不是描述李清照具体的生活场景。
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卷帘之人”是侍女,亦或赵明诚,就都不重要了。
故事本来就是虚拟的,读者想让谁卷帘,就不妨意会为谁。
如果大家认为,这些都是笔者的信口胡诌,我不妨再举个例子,同样是韩偓与李清照的诗词。
韩偓曾有《偶见》一诗,算是他诗歌中的名篇,其内容如下:
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
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好巧不巧的是,李清照也曾写过一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单看诗词内容与文本,是不是仍旧有点相似的感觉?李清照怕不是和韩偓杠上了。
诚然,有学者表示,《点绛唇》并非出自李清照的手笔。拿两首诗词一比较,单纯看这股逞强好胜的劲头,我反而相信,这的确是李清照的作品。
毕竟,这才是李清照,一代开宗立派的词人,一个不让须眉的豪杰,一个历经沧桑其心不改的奇女子。
参考资料
周长风:《论李清照<如梦令>写作缘由》
张和安、韩海浪:《谁是“卷帘人”》
陈文忠:《一曲如梦令,千载有知音》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文章。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看看
▼
菊斋 | 文人 |美学
努力写好看的艺文史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