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个人解读

最近段时间,一直在研读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的课标准,重点研读了课程方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有了一些初步的收获。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追求在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言中用这样的一段话表达了: “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通读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对于如何在实践中回答和落实这四个问题,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给出了这样的的答案: 一、为什么教?——课程目标素养化为什么而教是课程目标的问题。 素养化是新课程目标的突出特点。“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从两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迭代,是由知识为主转向了能力立意,呼应了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胜任力。素养化的课程目标具体表现为二个转变: 一是由重视知识点,转向重视学科体系和学科思维,要“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 二是由重视基础技能,转向重视灵活迁移运用能力培育,即重视高通路迁移能力,“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什么?——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什么需要回答的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方面,新课程强调了综合化的特征。形成了学科内综合--跨学科综合--全学科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凸显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序列。“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课程结构方面:新课程突出了一体化的设计

要“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

为此要重视课程的内外关系--纵横联系。纵向上关注从幼儿园到大学课程的衔接问题;横向上关注不同的学科相关知识的呼应问题。

三、教到什么程度?——课程评价差异化这个主题涉及的课程评价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评价。 在学习评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差异化。这需要落实到二个方面:一是课程素养目标的每一个方面,都具体化为了年段要求,使得不同学段的课程素养要求呈现出层次性地逐步递进。二是设有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业质量的学段要求,“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的这个标准是有弹性的、有层次性的;强调了增值评价的理念,“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重视学生的差异和差异化的评价,“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课程评价特别强化了“教--学--评”的一致性,要求“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这里需要我们确立的理念是,课程标准怎么要求,我们就应该怎么教;课堂上怎么教、怎么学,相应地就应该怎么评,怎么考。 四、怎么教?——课程实施实践化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中就是课程实施的问题。这在教育实践中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的突出特点是实践化。在课程方案中有二个与此直接相关的表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要求):一是“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二是“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我以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将会是今后一段时间课堂学与教变革的主旋律,需要教育工作者给予关注,展开研究,推进相关的实践探索。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与一些学校进行的思维型课堂建构,日常课堂微项目学习探索等研究,是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值得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这也将是我今后的工作重点。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