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达到汗出,我们临床上经常采用一些方法,就是辅汗法,因此凡是能够辅助达到汗出的方法,都属于辅汗法范畴,最早源自于《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临床最常用到的是温服、啜粥、温覆、连服等,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到微微汗出解表的目的,不可过汗大汗等。
辅汗法的目的在于辅助增强方药的辛温解表力度,辅助达到汗出解表的目的。辅汗法描述最为完备的,当属桂枝汤方后注所描述的,可为范例。其曰: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仲景在桂枝汤方后注,不厌其烦的详细描述服法,从而可见服法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当前内科医师较为忽略的地方。“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目的是为了“以助药力”,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的发汗解表目的;“若不汗更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都在强调服药之后务必见汗,若无汗则需要更服,目的是为了达到汗出解表。
从桂枝汤方后注可以看出,仲景明确指出了临床常用的辅汗法,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若不汗更服。同时在其它具有解表作用的方剂方后注中,也有详细描述。已故的河北省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将啜粥、温覆、连服归纳为辅汗三法。
啜粥
桂枝汤方后注曰: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方后注曰: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明确指出啜热粥的目的是以助辛温发汗。而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发汗力强,故方后注曰“不须啜粥”,从而反衬托出啜粥的作用在于辅助取汗。另外五苓散有“多饮暖水,汗出愈”的描述。多饮暖水作用类似于啜热稀粥。热稀粥里面最主要的成分其实是热水,所以一方面借助热粥、暖水的阳热之气提供热量,同时借助热粥、暖水提供作汗之源。补脾胃之虚,相得益障,妙在其中。临床中如果没有条件啜粥的时候,往往嘱咐患者多饮热水,也能达到类似辅汗效果。
温覆
温覆,因为温暖的环境下皮肤腠理容易开泄、汗出,所以温覆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辅汗法。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记载了一个办法,对于小孩子有表证,需要解表发汗但难以服药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温覆的办法,达到汗出。简单的说就是大人搂抱着小孩子,整个身子都在被窝里面,很快就能全身汗出。大家可以尝试一下,躺在床上,用被子把全身包括头、手足都盖在被窝里面,很快全身热乎乎的,就能达到汗出。
张景岳:余之治此,不必用药,但于其熟睡之顷,夏以单被,冬以绵被,蒙头松盖,勿壅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息出入皆此暖气,少顷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凉,汗不易出,则轻搂着身,赤体相贴,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百发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两三微汗之,无有不愈。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温覆主要见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黄芪汤、甘草麻黄汤等方证。温覆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环境,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在温暖环境下,气血流通顺畅,从而能更好达到汗出效果。
温覆令一时许,在于达到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的目的。在276条桂枝汤方后注更是明确指出“温覆取汗”。另外需要注意,防己黄芪汤、续命汤虽然没有温覆描述,但也有局部温覆的要求,如防己黄芪汤的“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续命汤的“薄覆脊,凭几坐”。都是温覆法的灵活应用。
连服
《伤寒论》中方剂,服药方法为顿服、二服、再服、三服、日再夜一等。《伤寒论》中常见的服药频次为二服、三服。而连服则集中体现在解表方剂中,目的在于取汗,并不规定具体服用频次,而是根据汗出情况而定。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后世温病学派对辅汗法同样高度重视。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在首方桂枝汤方后注曰:“煎法服法,必如伤寒论原文而后可,不然,不惟失桂枝汤之妙,反生他变,病必不除”。提示对于临床解表方剂,必须高度重视辅汗法,否则不易达到汗出的目的。若不应用辅汗法,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温病条辨》中银翘散方后注曰:“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指出疗效不好的原因不在于辛凉法不好,而是病大药轻,力度不够,医者用法不对。所以提出“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的服药方法,指出病重的时候可以4-6h服一次,亦为辅汗法之一的连服、更服的灵活应用。
表14《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辅汗法具体体现
方剂 |
辅汗法具体体现 |
温服 |
啜粥 |
温覆 |
连服 |
桂枝汤 |
适寒温……啜热稀粥一升余,温覆令一时许……若不汗,更服 |
√ |
√ |
√ |
√ |
桂枝去芍药汤 |
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
√ |
√ |
√ |
√ |
桂枝加附子汤 |
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 |
√ |
√ |
√ |
桂枝去芍药汤 |
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
√ |
√ |
√ |
√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
√ |
√ |
√ |
√ |
桂枝加黄耆汤 |
温服一升,须臾进饮热稀粥一升余……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
√ |
√ |
√ |
√ |
葛根汤 |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倣此。 |
√ |
√ |
√ |
√ |
桂枝加葛根汤 |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 |
√ |
√ |
|
麻黄汤 |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 |
√ |
√ |
|
甘草麻黄汤 |
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
√ |
√ |
√ |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 |
√ |
||
葛根加半夏汤 |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
√ |
√ |
||
麻黄加术汤 |
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
√ |
√ |
||
防己黄耆汤 |
温服,良久再服……后坐被上,又以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
√ |
√ |
||
《古今录验》续命汤 |
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
√ |
√ |
||
大青龙汤 |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
√ |
|||
文蛤汤 |
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
√ |
|||
桂枝人参汤方 |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
√ |
|||
五苓散方 |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
√ |
解表药物多辛温,仲景在治疗太阳病时,治以辛温解表的麻黄剂、桂枝剂,利用药物的辛温发散之性,达到解表发汗的目的。啜热粥或多饮暖水,有提供汗源、益胃气、鼓舞正气祛邪的目的,而温服、温覆可以提供相对温暖环境易于汗出,温覆、连服有助于调节汗出的程度,若服药后不汗,可更服,甚至“服至二、三剂”,以达到汗出表解的治疗目的。临床中,在选择合适药物剂量的基础上,合理选用数种辅汗法协同应用,可以调节发汗的力度,防止其不汗出、汗出不彻或过汗。
临床中辅汗法的应用,也说明有时候单靠药物的作用,不易汗出,如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系统的在《汗法临证发微》中指出,临床中“予麻桂剂,病者并不出汗,甚至有的连服多剂亦不出汗……必加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