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世界上有没有关于人类的说明书?'
“我的意思是指南手册,解释人们为什么如此行事的小册子。”
上一篇介绍了这本书。这一篇主要介绍书中罗列的十一个人生问题,以及如何用自然科学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命、爱与关系,探寻人生的说明书。
1. 如何跳出思维的盒子
我们人类会慢慢形成盒型思维,就是将自己的思维固定在某个区域内,不断强化自己的思维,自证预言。
盒型思维高效、一贯、符合逻辑。
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就把自己限制在盒子里,再难突破自己的认知、思想、行为。
机器学习中就有一种监督学习就与盒型思维对应,它实现确定想要的结果,再编写算法来实现这个结果。监督学习是一个分类与标注的过程,它排除异己,只找寻自己要的证明自己结果是正确的事物。
盒型思维最终演变成线性思维,而我们的生活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许多分支,我们需要让自己的思维模式符合这种现实。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关注机器学习的另一分支: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不预先设定结果,它在探索中发现结果。无监督学习是一个树型向前探索,回溯的过程。
我们的生活不是线性的,是复杂、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我们同样需要打破盒型的思维定式,学习树型思维不断向前探索、回溯,发现自我,成就自我。
这里并不是说盒型思维不好,盒型思维很高效我们日常生活很需要,但是我们要警惕无限制地掉进盒型思维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固步自封。
人生,没有对错,充满了无限可能,勇敢去探索吧,错了就错了,继续前行。
2. 如何拥抱自己的怪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一方面努力做自己,一方面追求与同类的认同与归属感。
蛋白质是一个高效组织战胜情感妥协与社交政治的奇迹。不同类型的蛋白质根据自己的性格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身体要有效地运作,所有蛋白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蛋白质不管是受体蛋白、衔接体蛋白、激酶蛋白、核蛋白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功用,又仅仅做自己力所能及并且最擅长的事。每个蛋白质都是动态的、限定的、处在团队环境中的个体。它们会对环境做出反应、传达信息、做出决策,然后付诸行动。
蛋白质告诉我们,差异有助于团队协作,而个性是有效的团队协作的基础。
对于合作与成功来说,至关重要的是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
拥抱自己的怪癖,独特性是我们的优势,敢于做自己,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3. 如何忘记完美
我们知道,处女座追求完美,吹毛求疵是他们的特性。
所以,处女座往往非常忙碌,他们需要不断将东西、事物归整,还原到一定秩序。同时也给他们周围的人造成很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常常看不惯也希望你能帮忙维持整洁和秩序。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创造和维持生活的秩序。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改变其位置与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孤立系统内的熵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
在自然发生的过程中,系统中的能量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换到一种更加混乱、效率更低的状态
——这种状态允许能量做的功更少。熵(混乱)总是在自发过程中增加,这个过程不需要外部干预。
与熵增的自发反应不同,建立秩序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因为它需要外部能量。你必须同系统进行熵增的自发反应的冲量做斗争。
热力学是完美主义的敌人,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不可能自己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它总是趋向于“混乱”。
我们需要接纳混乱、与混乱共舞。因为第二定律把完美主义变成了一场西西弗斯的战役(不断的将石头搬上山顶又滚落,周而复始)。
我们每个人拥有的精力与注意力是有限的,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如果我们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追求完美、琐碎的事情上。我们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当有限了。
生活难以完美,我们需要妥协。
与自己的妥协、向其他人做出妥协。妥协不是放弃,而是根据物理学的原理来适应现实。
4. 如何感受恐惧
恐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它是我们这个物种生存所必需的东西。
如果没有恐惧,我们就没有怀疑,没有谨慎,也没有对冲动的制衡。
但从另一个角度,恐惧也是有害的。我们如果只有恐惧,就会寸步难行,难以清晰地思考或作出决策。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恐惧,弄清其根源,理性地审视这些问题,那我们就可能被自己害怕的东西所控制,而不是去控制它们。
我们知道光带给我们光明,它对于我们来说好像也是没有颜色的。但是透过棱镜,我们看见了红、橙、黄、绿、青、蓝、紫,它们波长、频率各不相同。
当光通过棱镜发生折射时,我们之所以会看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玻璃的高折射率使各种波的速度减慢到了可见光谱的范围内。
恐惧和焦虑像光一样,也不是一种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单一、坚实的状态,而是一种流动的实体,其中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组成部分。
我们心理需要棱镜,事实上,我们需要成为棱镜。不压抑恐惧,而是向它敞开心扉,让它的光芒穿过我的身体,并分解为各个部分,从而让我们更仔细地研究它,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并最终应对它。
心理折射是一种应对机制,也是一种催化剂。它分散了炫目的恐惧之光,让恐惧变成了令人惊叹不已的东西:彩虹的色彩。
将恐惧的组成部分分离出来,我们就能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我和世界,把难以承受的恐惧变成一股我们可以控制的力量,并最终接纳恐惧。
同样地,心理棱镜让我们学会更好的分析情绪,真正认识情绪背后的原因,更好的理解情绪和接纳情绪。
5. 如何实现和谐
我们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明解释了很多之前没法解释的现象,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得以很好的解释。
如果我们把我们人类也比喻成光、声音或潮汐。我们的性格、人际关系与情绪就像波一样振动——上下起伏,它们会遇到平行或相反的波,并因此产生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生活节奏和志向目标。如果将我们每个人比喻成波,那么每个人的波长、振幅和频率都大不相同。
无论你的性格是高振幅还是低振幅,这两者各有优缺点,了解自己的性情变化速率是很重要的。
两个波相遇时会发生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当我们与自己同频的人相处时就显得得心应手,处处顺心;与自己不同频的人相处时就会感觉疲累,消耗我们过多的能量。
当我们理解了人生的波动理论,我们就明白人生中很多事情“协调”往往比力量更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律,认识差异,求同尊异,找到人生同频的人。
6. 如何避免随波逐流
当我们观察液体和气体时,我们知道它的特性是稳定的。然而当我们从微观角度去分析其中的个体-分子时,我们发现它们正发生永不停歇的无规则布朗运动。
从微观角度看,每个粒子都在自行其是,被周围的液体或气体分子撞来撞去。但如果你切换到宏观的视角(整体视角),你就会看到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通过这个拉远的镜头,随机性会呈现出一种模式。分子之间的碰撞是不可预测的,但这种碰撞的总体效应恰恰相反。
人类就像粒子一样,其行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一方面我们遵循共同的生活规律、价值观和习俗,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性格和目标。
遍历理论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系统内,任一一个在统计上显著的样本都会表现出整个系统的平均特性。
我们既生活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被限制、规范、束缚。我们如何找到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才是生而为人的本质。
我们要认识到,正是我们的个性的总和使我们成为一个整体,而整体的共识不仅取决于人们的循规蹈矩,也取决于打破常规。我们需要那些偏离中庸之道的人去探索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产生过的想法。如果没有离群值来更新、挑战和拓展总体的共识,主流就会消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多样性,是人类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求得生存的基础。
我们既不能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而牺牲自己的追求,也不能随心所欲完全不顾及集体的利益。
我们参与集体生活并努力展现自己的特点,事实上,这样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本质、我们的经验,并且让我们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
7. 如何达成目标
小时候,常常有人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
老师?军人?科学家?
小时候,不是我真的从小设立了远大的目标而是受限于词汇和认知的局限胡乱应付而已。我真的不知道长大了要做什么,甚至现在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做什么才是当我生命弥留之际没有遗憾的事情。
人生的意义就是当你离开这世界时你留下了什么。而要想真的留下什么,你需要有目标才行,要不然只能是浑浑噩噩,碌碌无为。
那么,我们如何达成目标呢?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我们越能精确地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就越不能有效地追踪它的动量,反之亦然。这就好像我们总是在活在当下和为未来打拼间抉择一样。我们设定了目标,但是总是经受不住当下娱乐消遣的诱惑。我们娱乐消遣又充满对未来的负罪感。
你要么在思考,要么在体验;要么在享受快乐时光,要么在担心别人是否快乐。如果你想同时做两件事,那你两件事都会做不好。
正如我时常告诉女儿的:“一次只做一件事最快。”你要么停下欣赏下风景,要么继续赶路为了目标而奋斗。
那么面对未来的未知,我们又该如何计划让自己一步步接近目标呢?
明确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既要避免对现在过度焦虑,又要避免对未来过度恐惧。
网络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让我们得以在短期和长期内规划自己的生活,将其可视化。网络理论研究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图形来表示相互连接的物体,使它们共同组成的网络可视化,并从这些连接中获得信息。拓扑学研究的是网络中的不同组件(节点)如何连接在一起,以及它们形成的结构是怎样的。
通过网络理论和拓扑学,我们在通往目标的网络拓扑中建立时间和空间、事情和人物的联系,最终构建一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网络全景图。
有了通往目标的网络图,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试错”、“勇于向前”逼近目标。机器学习中的梯度下降算法是一种试图优化流程并尽可能减少其代价函数(误差)的方法。我们无法预测某件事在未来会如何发展,但我们绝对可以预测某个方向是否可行,并朝着能够使生活的代价函数降到最低的方向前进,让我们的价值观与目标不断地向前发展,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上层需求。
我们需要反复地选择与调整路线,当我们觉得自己离目标和幸福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就要改变方向。
梯度下降算法教导我们通过试错,不断地评估我们的环境,对环境做出回应,并且不要害怕返回之前的步骤,用实验的方法来发现前进的路径。
人生并不是上山,而更像下山。
我们站在山顶,我们环顾360度,可以选择的下山路很多,我们不知道哪条才是最省力最短的路径,也不知道哪条路会遇到山禽猛兽。我们可以不断调整我们的方向,甚至退回之前的山头。
面对前路的不确定性,只要人生方向是对的,即使走些错路、绕些远路又有什么关系呢。
8. 如何培养同理心
人与人之间最难处理的就是“关系”,我们因关系而拉近彼此,也因关系彼此伤害。
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我们人际关系的优点和缺点都建立在差异的基础上。因为我们不同,所以才有了隔阂,才需要相互理解和同理心。
尽管我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我们曾经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胚胎干细胞,它不断分裂,形成皮肤、器官、骨髓与血液,组成了我们的身体。
理解细胞的演化能帮助我们认识到维持良好关系的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尊重我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可能看起来非常相似,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几乎相同的细胞演化而来,但分化的过程可能天差地别。关系的成功取决于人们认识、尊重这些差异的能力。第二个要素是耐心。细胞在不断的分裂与分化,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发展、成熟。随着关系的演化我们的期望、假设与行为也需要不断演化,从而适应他人的变化。
当人与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似是而非的暗示、微妙的行为信号、甚至全然的沉默变得“理所当然”。而这“理所当然”往往是发起者的一厢情愿,接受者始终存在“误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概率论中贝叶斯定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贝叶斯定理是概率论的一个分支,它涉及我们如何利用收集的证据来不断改进我们对不同情况发展前景的估计。换句话说,随着情况的改变,你对各种可能性的评估也需要发生变化。
人的心理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情感和意志。我们对事物会有预先的假设和期望,两个人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他人对我们始终保持百分之百的诚实与明确,我们需要密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且评估所有可能性所需的背景信息和数据。如果我们能更好地观察,我们就能更好地运用贝叶斯定理,最终成为更有同理心的人。
在任何关系中,争吵都是在所难免,如何处理关系中的矛盾与分歧是我们维持关系的关键。在任何关系中,争吵都是健康的组成部分。我们都需要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就像电脑程序需要调试,找出缺陷与不足,从而在未来更有效地工作。向彼此吐露更多的情感与个人信息,有助于理解彼此成长的经历。
模糊逻辑是一种用于帮助算法在没有明确真理的情况下运行的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不是每一种因素都能被归为0或1,对或错。
在没有绝对正确与错误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设法在灰色空间里生活与思考。能够理解自身的偏见,并愿意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信念,才是使关系得以经受住争吵与分歧的关键。
模糊逻辑承认大多数复杂问题的答案都不在于两个极端,而在于两者之间,它是达成妥协,把争吵变为积极体验而非破坏性体验的根本原因。
细胞演化、贝叶斯定理、模糊逻辑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从而达到关系的双赢。
9. 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结
在这世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我们不可避免的与人建立联结,切断联结。有时我们与某人关系密切,有时我们又分崩离析。这就是关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许就是常态。
我们因结实一个朋友、知己而开心雀跃,也因背叛、分离而伤心难过。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呢?
化学键的视角带给我们人与人关系新的认识。原子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化学键,与我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关系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共价键是最为互惠互利的化学键,它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从而组成其外部结构。在原子的外层,有一个神奇的数字 8 ,这是取得稳定性所必需的电子数——在稳定的状态下,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电磁推力、拉力是最小的。
共价键是相互依赖的,离子键则建立在给予与索取的基础上。在离子键中,电子会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从而产生一种静电电荷,将各个原子连接在一起。
共价键是稳定、支持性的关系,给我们安慰,让我们安心;离子键让我们心潮澎湃、充满激情、深深爱恋。前者是一条贯穿我们一生的河流,潮起潮落、奔流不息,也可能改变流向,但永远不会枯竭。后者是照亮夜空的演化,充满能量、变化无穷,让我们兴奋不已。
归根结底,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的原因,与原子建立化学键的原因相同:为了寻求稳定、安全,并获得某些我们在独处时缺乏的东西。
没有牢不可破的化学键,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样。
每种化合物都有其熔点和沸点,唯一真正的问题在于它需要多少能量。我们的关系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能否存续,取决于外部环境以及各自需求、性格与目标的改变。
人与人的联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唯一不变的是“利益”。
10. 如何从错误中学习
我们如何学习,最重要的是记忆。
我们从过去的记忆中提取海量的数据,筛选重要的信息为现在和未来的决策提供依据。
只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我们也能变得更快乐、更专注、更有目的性。
我们需要要有意识地掌控记忆的过程,否则这个过程就会在你的无意识中悄悄地运行,剥夺你对生活境遇的思考与决策的完全控制权。
而深度学习的技术、反馈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将人类记忆的力量为己所用——从错误中学习,而不被过往所束缚。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实际上我们的大脑和记忆最不擅长的是“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更倾向于从以往的成功经验中去强化学习。因为错误让我们痛苦、难堪、无助。
深度学习中神经网络是一系列将输入(感觉与知觉)变为输出(决策与判断)的算法。换句话说,神经网络算法使用提供给它的信息或数据,来改善它对于某个问题的理解。它通过反复试错,更好地优化连接的权重与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输出(决策)的准确性。我们的记忆需要类似的反馈回路来将这些“误差”转化为数据,从中获得领悟,并以此做出调整。
反馈回路帮助我们把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分离出来,变为有用的东西。
我们有两种反馈回路,正反馈和负反馈,它们在训练系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反馈回路能激励程序更多地去做某事,在整体的计算中赋予那件事更大的权重与重要性。负反馈回路的目的是产生相反的效果,即抑制某种因素。正反馈回路让人感到兴奋,但也会让生活的灵感与乐趣失去控制。相反,尽管负反馈回路能起到使人稳定的作用,但会让你陷入无尽的内省与徒劳的困境中。
我么需要足够的正反馈回路来让我们体验新事物和学习,也需要足够的负反馈回路来限制我们做出愚蠢的决策,或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但我们可以调整记忆存储与利用那些经历的方式。我们可以完全掌控的是,我们为哪些经历赋予权重,我们如何记住那些事情,以及我们为什么要记住那些事情。
虽然“从错误中学习”听起来很老套、很简单,但这实际上是我们如何调整思维与记忆,使其按照有利于我们的方式工作,创造健康、平衡的反馈回路,更好地为未来的挑战做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经网络和反馈回路,让我们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更好的学习和达到目的。
11. 如何讲礼貌
我想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社交恐惧症。
记得小时候,我就很怕见人,每次家里来客人我就躲得远远的不敢下楼。
长辈们总是在我耳边灌输:要懂礼貌,遇人要主动打招呼,问你要回答......
他们越说,我反而更不知道怎么做才好,怎么做才能满足大人的要求。
长大后,很多社交场合我也是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在这个充满了意在言外的表达、模棱两可的手势以及难以解读的暗示的世界里,优雅的社交实在是太难了。
从主体建模、博弈论找到了看待社交、礼貌的方式方法。
基于主体建模让我们看到了三个类别的信息:
人们口中的规则,你始终可以提前研究这些规则;
在特定情况下的规则,这种规则取决于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方式;
单独个体的特点与隐含偏好。
基于主体建模让我们观察和体验到社交礼仪依赖于不同的场景,基于不同的解读。社交应该应时而异,因地制宜,没有一成不变的礼仪,只有合适的礼仪。
博弈论研究的是一个特定的、基于规则的系统中的不同参与者如何互动。博弈论不仅观察参与者的各种选择的后果,还研究博弈中的一方或己方的决定会如何影响他人。
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任一一个有限的博弈中都存在一个平衡点,即所有的参与者都会做出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即使他们知晓了其他参与者的策略,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决策。
我们学习礼仪不仅仅是为了避免社交尴尬,也是为了与其他人、其他文化建立联系,建立互惠的关系。
博弈论和纳什均衡并不一定是关于竞争的,也是寻求共同点的重要技巧,而共同点决定了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同源建模就是发现我们共同点和联系的技术,它是对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与相似性进行建模的学科。
主题建模、博弈论、同源建模,让我们关注自己,也关注他人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交礼仪既是相互尊重,也是相互认同寻找同路人的过程。
社交既是展示自己的机会,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你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以及你希望别人以什么方式记住你。
最后的话
自然科学不仅为我们揭示我们生活的外部世界的规律,还为我们内心以及复杂的人类思想、关系提供指导思路。
自然科学里探寻人生的说明书,等待我们继续发现和应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