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肾阴虚”这样的千古谎言却深入人心,谁的错?

肾虚真的是这样分的吗?

有多少患者即是上火又是手脚冰凉?

说起肾虚,大部分患者脱口而出就是肾阴虚,也正因为如此,“六味地黄丸”成了补肾的代名词,家喻户晓,销量节节攀升。同样,患者吃中药,也动不动就会问医生这个药会不会伤阴,好像一点都不担心伤阳。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医生也经常给患者诊断为肾阴虚,于是滋阴补肾风靡于世,大受欢迎,我想这是中医的悲哀,也是中医疗效差,停滞不前的最大障碍。

且看如下分析:

肾五行属水,主藏精,精中寄予元阳,即肾中之阳,水中之火,也就是说肾为水火之脏。可见肾是由肾阴(真阴)和肾阳(真阳)共同组成的,阴阳互根,水火互济,合二为一。不管是肾阴还是肾阳,都应该属于正气,正气永远没有满之时,不断充盈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支撑生命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假如正气可以不虚,那人就不需要休息、不需要睡觉、干活不累,你见过这样的“铁人吗”?显然是没有的。

根据阴阳互根,阴阳合一的理论,阴虚必然阳虚,阳虚也必然阴虚,也就是说一个人永远处于相对的阴阳两虚状态。而且这种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透支越来越明显,所以老年人才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假如正气永远处于盛满状态,人就可以长生不老,显然这是不存在的。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病理上诊断阴虚、阳虚、阴阳两虚都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分呢?也许只是为了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可是恰恰相反,把患者和医生都搞糊涂了。

那我们怎么去更好地理解肾阴虚和肾阳虚呢?阴虚(真阴虚)则火旺,这个火是邪火,并非肾阳、真阳;阳虚(真阳虚)则阴盛,这个阴是阴邪、邪水,并非肾阴、真阴。也就是说要区分正邪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阴阳,可现实中大多数人正邪不分,因此也混淆阴阳。

那么我们再思考,临床上有见过肾邪火很旺的患者吗?假如有,火(邪火)旺必然水(肾阴、真阴)亏,肾精(真阴)就会烧干,人还能活吗?显而易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肾阴虚火旺是不存在的。

反过来,临床上有见过肾邪水(阴邪、寒邪)很盛的患者吗?肯定是有的,而且很多,大部分患者都是,水(阴邪、寒邪)可灭火(肾阳、真阳),水(阴邪、寒邪)盛则火(肾阳、真阳)衰,水(阴邪、寒邪)盛一分,火(肾阳、真阳)衰一分。所以阳虚阴盛的患者,就表现出各种阴暗的一面,脸色暗黄、精神不振、瞌睡嗜睡、哈欠连天、意志消沉、心情郁闷、性格内向、声音低微、反应迟钝、紧张恐惧、手脚冰凉、阳痿早泄、鬼邪上身(梦见鬼压床、梦见血惺的事情)、事业不顺、运气不佳、人缘不好。

而那些表面看起来火气很旺的人,比如容易上火长痘、口腔溃疡、口干咽干、扁桃体发炎、牙龈肿痛、脸油、头发油等,其实根本也不是肾阴虚火旺,而只是脾肾湿寒,寒凝经脉,破坏了阴升阳降的生理气机,引起的阴阳不交,上热下寒病态,热是标,寒是本,热因寒而生,即寒凝阳郁生热,也可以说是外假热,内真寒。如果非得用阴虚,阳虚来表述,那也只能说是阴虚在上,阳虚在下。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要用肾阴虚和肾阳虚来诊断病理的阴阳,那只能看哪个更虚了,当然这里的肾阴虚和肾阳虚都指正气虚,而非邪火旺、邪水盛。我们举例来分析说明,可能会更明白。比如那些长期手淫、纵欲过度的患者,是肾阴虚(真阴虚)更严重,还是肾阳虚(真阳虚)更严重。手淫或纵欲过度,损精败阳,导致阳根败泄,命门火衰,肾阳虚,肾水寒。肾精(真阴)就像石油,肾阳就相当于石油中储藏的能量,失精就相当于石油燃烧,能量(肾阳、真阳)也同时消散。然而肾精是可以通过脾胃饮食化生精微物质而得到补充,但脾胃对饮食的运化是需要肾阳提供动力的,即火生土,当肾阳不足,肾水太寒,水泛土湿,脾土就湿,脾胃就寒,脾阳也就更弱,所以脾胃对饮食的运化吸收功能也自然更弱,肾精的生成能力也就更差了,但总归是会生成的,因此温补脾肾的药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还能够促进津液回生,从而起到阳生阴长的作用。而肾阳因寒邪的抑制以及每日身体活动的消耗,却只会越来越虚。所以对于疾病来说肾阳比肾阴更虚,从而证实“肾阴虚”的说法是错误的。

当然有一种情况,也就是因外感引起的太阳传阳明胃腑实热症,燥夺其湿,热盛津枯。这种情况患者必然身体燥热,大便燥结,坚硬难下。土燥木枯,伤及少阴肾精,而出现肾阴虚(真阴虚)的情况。此时,非急下不可,否则危在旦夕,仲景立三承气汤,意在其中。三承气汤恶能害人,后人不识阴阳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气者害之耳,于仲景何尤 ?当然这种险症是很难见到的,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有也只能短暂存在,治疗不当,则性命不保,这属于急症 。所以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不存在肾阴虚火旺的。在此,也奉劝那些治疗便秘患者,动不动就用大黄、芒硝等泻下药的医者,三思而后行。

也许有人会反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肾阳虚吧。但我要告诉你事实就是这样,谁也改变不了。阴阳互根是生命的基础,阳主阴从是生命内在的工作机制,疾病的主要矛盾是阳气受损而破坏了阳主阴从,也就是说疾病的根本是肾阳虚。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所以扶阳才是治病大法,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附子暖命门而破阴凝,堪称扶阳第一要药。阳气在生理壮态下是全身的动力,在病理壮态下又是抗病的主力。在人体阴阳关系上始终是以阳为主导的,虽然阴阳两者是动态平衡,但是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达到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阳元气运行其中,而死机遂转成生机。故人身阳贵阴贱,阳主阴从,阳生阴长,阳旺阴自生,生化无穷,生命才可能生生不息,人才可以健康长寿。

中医治病是在不损害患者正气的前提下寻求最好的治疗方法。苦寒滋阴药必然损阳气,败脾肾,医者慎之,患者悉知。可有人要问了,上火了不滋阴清热降火,难道还要火上浇油?你肯定是走火入魔了,不要害人害已。一味地扶阳,用附子,难道就不会伤阴?这时我得反问你了,四川人、重庆人、湖南人,他们天天吃香喝辣,辣椒是很辛散的,比附子还辛散,他们有伤阴吗?不但没有,而且他们越吃辣椒,皮肤越好,身体越健康,当然那些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就另当别论了,哪像广东人天天喝凉茶,长青春痘的还特别多。这里也说明一下,那些吃辣椒容易上火的人,你们的身体都不健康,应及时调理,防患于未然。

更有顽固不灵的人,举例说民间著名中医王正龙,长期吃姜桂附,而英年早逝,享年五十六岁。我就想问你了,你有认真看过王正龙写的书吗?其主要著作:治病书—中医破执,治性书—儒学新用,治命书—三教决凝。如果没有,你怎么就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呢?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王正龙绝对是学习中医的奇才,万里挑一,而且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认识只能让很多人望洋兴叹

著名李可老中医生前在谈到王正龙老师的逝世时,很是伤痛惋惜,他对王正龙的评价极高,李老认为王正龙老师对经典的研究造诣无人能及。“他已经能把《伤寒》、《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全部串在一起融会贯通,目前国内找不出第二个人' 。这是李老的原话!

王正龙生前身材高高瘦瘦,可以猜想到他年轻身体可能不是很好,这也许就是他研究中医的原因所在。从他的书里可以看出王正龙是个大慈大悲之人,他真的是太操劳了,真不像俗人所说的他长期艾灸、吃温热药致死的,作为一个医者不可能蠢到什么是用药副作用都不知道的SB程度。但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王正龙虽悟透了阴阳之理,但在用药上还是过于呆温呆补,以致于会让患者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燥热排病反应,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也理解不了,所以批判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这丝毫抹杀不了明理之人对他的高度赞赏。

从王正龙的身上我看到了乾隆御医黄元御的影子,黄元御也因操劳过度,加之学医前被庸医用大黄、黄连等苦寒泻下药误治,导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而在53岁那年撒手人寰。也许有人会问,他医术既然那么厉害,怎么就不能把自己治好。要知道,火易消,阳难复,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黄师的脾肾已被庸工败坏,加之太操劳,忧思、愤怒过度,能活到这个年龄已经很不容易了。

黄元御的文学功底非常高,特别是对文言文的理解,真的无人能敌,他读过的书可能是现代学医人的几十上百倍,并且是在他而立之年后靠一只眼睛挑灯夜战开始自学中医的,毅力是多么的坚强,他写下的书,可能是现代医者一辈子也企及不了的,更别说著作的质量,他给世人留下了太宝贵的中医财富,但发现并认同发扬者悉数可数,甚是可悲!他在《四圣悬枢》自叙中有感而发:“昔子云草《玄》,侯芭从而受业,桓谭以为绝伦。今宇内之大,谅必有侯桓其人,吾将藏之深山,虚坐以待矣。”可见黄师对自己的理论是多么的自信,但同时也因为太自大,目中无人,以致于得罪了乾隆皇帝身边的太医,而被陷害驱逐皇宫,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加剧了愤怒抑郁。所以请那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人,请不要瞎评黄元御,更不要说黄元御死于扶阳,你们真不够资格。

黄元御医学全书把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产述得淋漓尽致,医者只有把握了这个规律,辩证论治才会有整体观念,从而进行系统化的治疗,才不致于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思维模式。希望有缘、有慧眼者认真学之、并正确用之于临床实践,前途无量。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医的破执就在于如何解决用温热药补阳而不伤阴,反能消火助阴生阳长的历史疑难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医必将重现辉煌。

开创中医远程问诊之先河,

让你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看病。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