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李白两次游黄山的路线 天宝十五年夏,李白在汪伦、万巨、郑谔(这三人应当是非常熟悉黄山的)的大力资助下,第一次游历黄山。从地理上来讲,桃花潭至黄山脚下最近的路程当是取道龙门,越龙门岭可以直奔黄山,其路程仅七十余里,途径也较为平坦,汪伦、万巨是不会不知道的。有人以为李白这次上黄山是水路,其依据出自对“李白乘舟将欲行”诗句的误解。《泾县志》记有:“桃花潭在翟村、万村之间”,汪伦宅在翟村(又名陈村),去黄山则需渡桃花潭至万村,或舒村,乘舟不一定就是全部水路,过渡也是要乘舟的。《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明明是下水行旅,又何如来说明这次的行程路线呢?龙门古时为一方山水胜景,历代《宁国府志》、《泾县志》均有提及,自万村取道舒村,越桐树岭至舒家,到龙门不过二十余里,是有名的龙万古道,李白游龙门当取此道,只可惜末留下诗篇。再说李白到黄山留下什么。《嘉靖宁国府志》(明)卷五中记有“芙蓉峰,太白尝游此,有白马源、溪”。唐时黄山只三十二峰名,后来才增至三十六峰名,芙蓉峰名可能出自李白的“素手把芙蓉”之句,以纪念李白的云游黄山。李白游黄山当不仅此一处,李白还可能西行上汤岭,沿山而游。今汤岭至温泉的路旁汤泉溪畔便有李白所书“鸣弦泉”、“洗杯泉”遗迹,世传为李白在此饮酒听泉。李白这次游黄山,应还包括从现今的西海大峡谷古道上黄山绝顶,《古风·西上莲花山》为最好的诗证。离开时应是夏尽秋来之际,其《宿虾湖》诗中有“鸡鸣发黄山,暝投虾湖宿;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之句,可以说明去的路线和季节(注:虾湖在贵池县城南六十里,今已涸)。此诗表明李白当时可能自焦村(唐时无此名)越穰岭古道至广阳(计路程为50里)然后去虾湖。 李白第二次游黄山路线较为明确,《至陵阳山登天柱石》诗题表明李白自秋浦(也很可能是五松山)来到陵阳山,《康熙石埭县志》(清)就曾记载广阳城郊有杏林村(东去太平界处),昔李白酤酒于此,说明李白将再次到太平上黄山。《太平县志》记有碧山为李白求鹇处,故这次路践当是自广阳经穰溪(已淹没)过甘棠(唐时无名)、太平县城(古名桂城)而至碧山。去时路线有《下陵阳沿高溪三门六剌滩》、《下泾县陵阳溪至涩滩》两首诗为证,说明是沿麻川河(唐时称高溪)下至舒溪(唐时亦称陵阳溪,今淹没,当时属泾县地),出小河口至涩滩(原为泾县地)。这里附带说明的是:麻川河,历代《太平县志》都曾有可行船的记载,帆影绝迹是在清末战乱后,由于河道淤塞造成的。往下的去向有《过汪氏别业》、《早过漆林渡寄万巨》、《寄何判官昌浩》等诗可以说明。李白这次来太平上黄山主要带有卜地隐居的目的,去碧山后很可能取道苦竹溪上白鹅岭,探访过温处士,故后来有《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的诗作。 在说完李白两次到太平县登黄山的游踪后需要说明二点:一是古人上黄山非常不容易,当时交通条件差,登山更不必说,加上地广人稀,食宿困难非常大,故在理解李白上黄山的问题时,应清楚地考虑到这一点,就是说李白当年来太平县上黄山当不会是孤身一人,故本文有“资助”之说。二是李白游黄山当时,太平县刚建置不久,按照古代诗人的习惯,诗句中是极少出现的,往往以古地名代之,更何况太平县本来就是泾县的。(注:本文讨论中所用的“泾西”、“泾县西乡”当含太平县地)。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