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建筑史

作为一个经管学院的学生,跨界读梁思成先生的遗著《中国建筑史》似乎会被诸人下意识哂笑:“学经济的玩儿建筑!”

提到梁思成,不得不提“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但于我而言,林大才女还是次要的,先生的遗著才是吸睛的关键,不得不对《中国建筑史》的魅力叹为观止。

1944年,《中国建筑史》第一次出版,历经一个甲子的时间跨越,数十次改版、再版,我不知道今天捧在掌心的《中国建筑史》是否如先生原著那般,但我想这本著作的灵魂犹在,以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部《中国建筑史》对于当今的中国和我们又有了新时代的意义。

文学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我想好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对于无论是从研究的内容,还是受众感兴趣的程度都不占文学主流的《中国建筑史》来说,一次又一次的改版、再版,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与其说,先生的人物情节吸引大众,不如说先生将中国两千多年的建筑史淋漓尽致在这部著作里,于我而言,则更胜一筹。

梁思成先生曾经在他的第一篇古建筑调查报告中强调: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须重“见”。这也是先生在当时摄影硬件设施和印刷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依然将大量建筑图片插入书中的主要原因。《史记》有言:“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但在途中遇到刘邦,却不认识。俗语可说“百闻不如一见”吧。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建筑史呢?

有人对先生的遗著这样评价:已有科学技术的建筑师增加了本国的学识及趣味,他们的创造力量自然会在不自觉中雄厚起来,这便是研究中国建筑最大的意义。

研究中国建筑史,追求在建筑领域的建树和意义不可否认,也是恒古不变的话题。但对于当下中国和我们却被赋予了又一重意义。

书中对于为何研究中国建筑史时生动且一针见血的用了“逆时代”一词,确实如此。可以称之为历史的一切,都是过去式。但有过去的奠基,才有未来的“一览众山小”吧。

近代中国,被无情的战火摧毁了无数精美别致的古建筑,众多的寺观衙署要不为官所有,要不任其倾圮,无力保护。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趋向西化的风向。中国传统的建筑被我们和潮流在潜移默化中无情的排挤,追求新式的时尚,甚至认为中国的旧工艺为腐朽。

如今中国传统建筑的存在寥寥无几,大部分古建筑已经拆改逾半,落得一片芜杂可哂的景象。

以前不曾知晓考古学家这一职业存在的意义,如今却知晓一二。“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个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时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液中另求新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这也与先生对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的概括不谋而合,没错,搜集实物,考证过往,这也是当今国人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尊重。

我们时常听到新闻主播在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认为它官方、高谈阔论、纸上谈兵,但不禁扪心自问,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爱我们自己,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文化,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华夏之魂。

学校之大,在于师之大,我记忆犹新思修老师的那句话:“越是忙乱不堪的时候,越要总结经验,想一想来路,望一望去路。”

今晚,我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有了全新且更深刻的理解,而我也因此自信许多,未来漫漫人生路上,在增长阅历和经验的同时,那一颗捍卫了多年的赤子之心也会更加炽热。

文字:尹小包

图片:网络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