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胡焕庸线,一条什么样的线?03

公元307年,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使西晋濒临崩溃,司马睿渡江至建康(南京),建立东晋王朝,“永嘉南渡”是中原政权首次南迁,北方前往南方的人口达到90万之众。

北人南迁

使得南方人口增长

经济得到发展

至唐代初期

南北人口数量呈对分之势

唐中期

中国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发了大量耕地

为养活大量人口创造了条件

唐“安史之乱”

宋“靖康之变”

战乱、饥荒以及苛政

再度促动人口向南大迁徙

至南宋时期

南方人口已约占全国的70%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杜卓异

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虽然19世纪以后,曾出现北人回归北方和中原人口向周边省份迁移的浪潮,但南重北轻和东南密西北疏的人口分布格局始终未有根本性的变化。

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

历经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湖广填四川

闯关东

走西口

几次大规模迁徙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

经历了多次调整

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

在分析了大量历史文献后认为

胡焕庸线所呈现出的人口密度格局

大致就定型于清朝晚期

重庆湖广会馆。湖广填四川是清朝一次百万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广行省的移民占当时四川总人口的40%。摄影丨Fan_W

4

胡焕庸线,稳定与变迁

在划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格局时

胡焕庸强调了两个因素

一是地形

二是气候

胡焕庸线

与中国地形的

第二、三台阶分界线

天然重合

这是胡焕庸线稳定性的内在逻辑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通过地形图,可以清晰看到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同,西北部分以高原为主,高海拔地区众多;东南部分则以丘陵、平原等低海拔地形为主。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所丁金宏教授认为

胡焕庸线的伟大

在于它是中国人口分布的突变线

不仅人口

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水热植被等

同样在此突变

东南

地形多以平原、丘陵为主

青山绿水

田园风光

农耕经济发达

西北

地形多以高原为主

草原牧歌

雪山荒漠

以畜牧业为主

喜马拉雅雪山下的牧民。摄影丨南卡

第二、三台阶分界线

决定了胡焕庸线天然的稳定性

而气候的变化

则影响到这条中国人口突变线的稳定性

近代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与胡焕庸线非常贴近

这是一条

揭示气候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性的

分界线

制图丨地理公社丨鲸游源

有些地理学家倾向于从气候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

王铮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

他认为胡焕庸线本身也是

气候变化的产物

汉唐时期

西部的黄土高原及关中地区

气候温暖湿润

能够承载大量人口

一度成为历代政治和经济中心

始于晚唐的气温降低

基本奠定了中国此后的气候趋势

宋以后的气候变化

400毫米等降水线所形成的

农牧交错带

表现出日益贴近胡焕庸线的趋势

明清两代

虽大力经营西北试图改变人口格局

仍收效甚微

越到近代

400毫米等降水线与胡焕庸线

日趋吻合

一切正如胡焕庸判断的那样

地形及气候条件

对人口突变线的作用

客观存在且综合叠加

它既受地形限制相对稳定

同时又随气候而不断发生变迁

这是民国二十四年,即1935年公开出版的中国人口密度图,已根据胡焕庸最初的原版图有所改进,采用色彩深浅来表示密度大小。

探索和发现

是许多地理人毕生的使命

胡焕庸线的发现

是前人在跳跃变幻的历史时空中

对人口密码的一次重要破解

这是奋斗的意义

后人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

看到未来和远方

当端详这张86年前的地图

我们会发现

尽管有明确的描述

尽管在两万点的加持下已经呼之欲出

胡焕庸

当时却并未将这条线画出

对此

后人有很多的猜测

但这或许

正是在历经无数日夜枯燥的演算后

胡焕庸先生凝望着地图

心底涌出的最朴实的理解

这条线

本就是一条看不见的线

先生用智慧

让它于华夏大地上显现

而他坚信

有心人必会用思想

将它相连

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主题公园。摄影丨王坤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