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中,麻烦接踵而至,养娃过程虐心劳神、自顾不暇时,你有没有幻想过,逃离这样的日子,就像德雷尔一家一样?
豆瓣上,这一家人既是被艳羡的对象,也是被誉为家庭教育的范本——
“我宁愿让猴子来教他知识!”
《德雷尔一家》由盛产经典英剧的ITV出品,一共4季,每季才6集。
凭借它治愈人心的魔力,4季评分均在9分以上,叫好又叫座。
剧中的每一个镜头语言都如同一幅动态油画。
比如,一家人在海水没脚的浅滩,享受午餐的这个场景,温馨满满。
带着温暖明亮的滤镜,如果只把它当成轻喜剧或者生活励志剧来看,那可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这些幸福温馨的画面背后,是他们一家一贫如洗的家境,麻烦重重的日常,以及被各种困难突袭,搞得措手不及的窘态。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呢?
01
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
人到中年,路易莎的丈夫突然去世,成为单亲妈妈的她独自抚养4个孩子,靠微薄的抚恤金度日。
八年来,尽管她精打细算,节衣缩食,但积蓄已所剩无几,家中债台高筑,入不敷出。
路易莎意识到生活危机与日俱增,一家人都被笼罩在焦虑之下,渐渐失去了斗志,再不面对,就将无路可退。
于是,她一跺脚一咬牙,卖掉了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房子,举家搬迁到偏僻的希腊科孚岛。
听说那里生活成本低廉,景色旖旎。
风景呢,是真的美。
蓝天大海、绿油油的橄榄树、灿烂开放的鲜花,和地中海特色的建筑……充盈的氧气感扑面而来。
生活成本,也是真的低。
当年的科孚岛,还没有通电,照明都是靠蜡烛。
全岛只有一辆私人小汽车,出行要么靠腿,要么靠驴马。
梦想住上的海景房,上岛之后,才发现竟然是一座废屋——
墙体龟裂,墙皮脱落,到处布满灰尘。
头顶,天花板说掉就掉。
眼前,栅栏说塌就塌。
没个像样的家具,起初的几个晚上,一家人只能将就着蜷缩进敞口的行李箱里,睡得腰酸背痛。
上个厕所还得看运气,今天蹲下时碰到的是蝙蝠、猫头鹰,明天来“偷窥”的就是蛇或者蜥蜴。
这还不算完,家里这4个熊孩子可是“熊”得“千奇百怪”、“令人发指”。
大儿子拉里,放浪不羁,嗜酒如命,嘴黑毒舌。
虽然醉心写作,但总是郁郁不得志,还时不时的因为在家写作没灵感而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
老二莱斯利,中二粗鲁,神经大条。
只对摆弄枪支弹药提得起兴趣,堪称麻烦精一个。
三女儿马戈,刚踏进青春期,活泼开朗,但虚荣爱幻想,智商成迷。
还是妥妥的大花痴一枚,每天最要紧的事就是看帅哥。
小儿子杰瑞,才10岁,天真乖巧又古怪。
他不擅长和人类打交道,只爱动物,因此在学校里被老师和同学当成“怪胎”,惨遭霸凌,只能退学。
一家刚来科孚的时候日子过得超级窘迫,有时只能喝野菜汤来度日。
即便这么艰苦,小儿子依然坚持不懈地把各种动物捡回家。
从蜘蛛、巨蟒、大乌龟,到猫头鹰、信天翁、鹈鹕……
变魔术一样,把家变成了动物园。
看到前面几集,你气得想砸掉屏幕,我万分理解。
毕竟母亲路易莎焦头烂额之下,也疲于应付。
搬到岛上后,她忙前忙后,辛苦地打点一切,烦心事一波又一波,孩子们还没一个省心的。
可转头的功夫,路易莎就能立马忘记这些,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家徒四壁,生活拮据,丝毫不影响她在破桌子上铺一块素净的桌布,在窗台摆一盆花,把家里规整得体面有情趣。
孩子顽劣,日子艰苦,也丝毫不妨碍她每天精心打扮一番,头发梳得一丝不乱,配上她一脸更加明艳的笑容,神采奕奕。
用稳定平和的情绪和不卑不亢的心态,硬是拉着一家人把一地鸡毛和琐碎日常过成了段子。
有一次,好脾气的路易莎突然对孩子们发了火。
四个孩子默契地躲进房间,围在一起讨论最近老妈到底为什么这么暴躁。
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自认为精辟的结论——妈妈单身太久,需要一个男友……
小儿子杰瑞养的一只蝙蝠“不幸离世”,家里人为了安抚他,为这只蝙蝠举办了一场葬礼。
葬礼上,老大悄摸悄声地跟老妈吐槽,这简直比自己父亲的葬礼还隆重……
拉里出版第二本书后,销量不好,出版社编辑就让他下次换个笔名。
他绞尽脑汁想出两个笔名后,无法取舍,便征求妹妹马戈的意见。
妹妹嫌弃他取的名字矫揉造作,就拐弯抹角地挖苦大哥:你是想听起来像是一个自命不凡的皮条客还是一个蠢蛋,这就看你怎么选喽。
噎得一贯毒舌的拉里竟然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兄弟姐妹们打嘴仗、调侃、互怼、吵架,上演了不少的闹剧,路易莎从不制止。
可一面对原则性问题,她却非常认真,态度坚定。
刚上岛时,一家人食不果腹。
大儿子不想出去找生计,他对老妈说,他要去找朋友借钱。
路易莎怒斥他没骨气,自甘堕落:
“你没有自尊心吗?我们不需要施舍,我们是一个有本事又独立的家庭!”
随即,她把孩子们都“赶”出了家门,让他们发挥所长,自己去找工作,找食物。
在母亲的调和和努力下,孩子们慢慢懂事,分担起母亲身上的担子,生活渐渐回归正轨。
这栋破破烂烂的小房子也逐渐被修缮完好,装修成了一座“高级”旅馆。
接待和庇护着一波又一波骨骼清奇的异国来客:
革命者、邋遢的流浪汉、落魄商人、美国来的同性恋人、醉心于冥想而从二楼窗户摔下来的印度人……
同一屋檐下,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个鸡飞狗跳、奇葩相聚的环境里,坦诚相待,无比和谐。
看着他们麻烦多多的生活,却总是感觉到幸福温暖,不知不觉地放松下来。
02
身为母亲,路易莎非常“不完美”。
她市侩敏感,又有那么点高傲,对孩子存在一些“溺爱”的嫌疑。
但你又不得不承认,这位“不完美”的母亲属实是最厉害的。
她了解孩子们的个性,也深知孩子对家庭的氛围异常敏感。
所以,她从未用客观的贫穷来限制他们对个人爱好的探索,总是给予孩子们最大程度的耐心和尊重。
大儿子一有新作,就立马拿给老妈看。
路易莎从不敷衍了事,乐于做儿子的第一个读者,每次都逐字逐句地耐心读完,并且诚恳地给出建议。
哪怕儿子并不采纳,她也不会多加干涉。
二儿子行事鲁莽,交友不慎,遇到了镇上的混混,还因此被告上了小镇法庭。
她始终坚定地站在儿子这一边,最后果然证明无罪。
女儿马戈找不到男朋友,吐槽自己像一条失去主人的狗。
她立马给予安慰并纠正女儿的错误思想:
“你不必属于任何人,你是个了不起的少女。”
小儿子在英国读书时,被校长用藤条鞭笞,理由是:
“他宁愿去板球馆后面喂老鼠,也不愿去教室听课”。
路易莎冲进校长办公室,质问他凭什么打孩子,并说出了全剧最高光的台词: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出孩子最优秀的一面,而不是揍到他们怕你为止”。
校长却不以为然地嘲讽:“毫无疑问,有一位父亲的话,他们的缺点肯定会更少一点”。
路易莎掰断了校长的藤条,盯着校长,一字一句地说:
“我宁愿让猴子来教他知识!”
她认为儿子喜爱动物并没有错,是刻板的学校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发展。
于是,在小杰瑞的窃喜之下,母子二人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学校……
退学后,杰瑞长期沉浸在动物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有一天,路易莎实在忍不住了,便问他:
“我是经常抱怨你的小动物们,但是,你以后真的想从事跟动物相关的工作,对吗?”
杰瑞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从此,她再也没有多啰嗦一句。
在母亲无条件的支持下,4个孩子都找到了那个独特的自己——
大儿子拉里,闷头写作,笔耕不辍,在岛上的4年,他完成了3本小说,都得以正式发表。
赚到的稿费寥寥,但解了家里的燃眉之急。
老妈的肯定和鼓励让他很自豪,更加坚定了成为作家的理想。
二儿子莱斯利,经历了几次挫败之后,渐渐长了教训。
他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温和从容地相处,性格变得越来越踏实,不再惹是生非。
女儿马戈,靠着自己的“三分钟热度”学习了不少手艺,还曾重返过英国,找到了工作,变得更加成熟独立。
小儿子杰瑞,虽然不用上学,但并没有虚耗时间。
当初,天花板掉渣,母亲撑着伞也要给他补课。
后来,他还在岛上认识了博物学家,西奥多·斯特凡尼季斯。
杰瑞跟随这位善良的博物学家一起学习,更加专注地研究动物。
更可贵的是,路易莎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母亲,就表现得那么无坚不摧、无所不能,她也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
她为情所伤,难过不已的时候,是吊儿郎当的大儿子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
就连最不希望妈妈恋爱的二儿子莱斯利,为了妈妈能够获得幸福,也想尽办法,虽然想出的都是馊主意。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无论是母亲还是孩子,都在蓬勃成长。
我们总说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互相尊重且平等的,但怎样才算是“尊重”,怎样才算是“平等”呢?
大约就是他们这样。
03
更传奇的是,这部剧的故事并非杜撰,而是由讲述真人真事的回忆体散文故事《希腊三部曲》改编而来。
它的作者正是德雷尔家的小儿子,杰瑞。
杰瑞的全名是杰拉德·德雷尔。
这个“怪胎”,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动物学家。
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动物保护事业,足迹遍布亚、非、澳、美洲大陆。
并于1959年,用自己的积蓄开设了专门繁育和保护濒危物种的动物园,常年亏本运营。
很难想象,小学没读完的杰拉德,一生还完成了37本著作、12部电视专辑。
其中,他创作的《希腊三部曲》更是以丰富的幽默感、温馨却爆笑的笔调,大获成功,堪称全世界最快乐的童年笔记。
而杰拉德的写作天赋,最早还是大哥拉里发现的。
拉里不断鼓励弟弟杰拉尔德拿起笔杆子。
离家后,他每次写信给弟弟,都会反复提醒:“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写写你的冒险经历。”
当然,拉里的写作成就也不遑多让。
离开科孚岛后,拉里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体验生活。
这个城市带给了他丰富的写作灵感,促使他完成了《亚历山大四部曲》,从此名声大噪。
并于1961年和1962年两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英国最引人瞩目的作家之一。
相比老大和老四,老二和老三没取得什么“成就”,但他们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度过了精彩的一生。
二战爆发后,二儿子莱斯利,本想参军入伍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因为身体条件不适合而放弃。
1952年,莱斯利和他谈了很久的女朋友多丽丝·霍尔结婚。妻子多丽丝为人心胸宽广,豪爽大方,与莱斯利性情相投。婚后,他们前往肯尼亚,安静专注地经营农场,相守终老。
最为开朗的老三马戈,一辈子敢想敢做,活得轰轰烈烈。
因为曾经在科孚岛参演过大哥拉里指导的话剧《奥德赛》,她迷上过表演。
50多岁时,她的演员梦再度燃起。
按照她“想到就去做”的个性,很快,她就在一艘穿越加勒比海的希腊邮轮上找到工作,畅游世界,为人们表演,带去欢笑。
04
心理学家河谷隼雄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最好的父母》里说:
人们虽然嘴上都说着'重视个性’,却没有能看到孩子个性的慧眼。路易莎不是教育家,她自然没研究过这些教育学的大道理,可她拥有的恰恰就是一双“能看到孩子个性的慧眼”。
她坚信,教育的目的是充分挖掘一个孩子的天资和潜能,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面对几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她把握得住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沉得住气,不急不躁;
不论是对于家人还是朋友,她只反馈自己的想法,就事论事,而不干涉个人选择;
她善于体察孩子的情绪,又不妄加非议;
自己无能为力之时,在孩子面前,她也懂得怎样向孩子示弱求助。
所以,孩子不会害怕告诉这样一个妈妈,自己犯了什么错;
不会抗拒在这样一个妈妈面前抒发情绪,痛哭流涕;
更不会担心与这样一个妈妈倾诉时,会等来任何偏见性的评判。
今天我们在教育中总说:“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而最好的方法我们在路易莎身上就可以窥见:
发现、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的兴趣、所长。
*作者简介: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100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用的教育方法,让育儿变得更轻松;研发并提供各学科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