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一个班55人37人进清华北大,老师说:名校选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孩子的成绩单上,也有父母的成绩。

每个学霸孩子背后,都站着优秀而凌厉的家长。

作者丨可乐妈

“我的孩子刚上初一,就已经注定了肯定能上北大。

为什么呢?

我提前早都设计好了。”

这段话,源自偶然看到的王金战的一则演讲。

不了解这个名字的人,可能觉得他在吹牛。

但看了他的履历后就会发现,凭他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王金战,从教三十余年。

曾带过一个55名学生组成的班,其中37人进了清华、北大,10人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还是美国麻州国际教育的首席顾问。

在他看来,与其说孩子之间差的是成绩、是分数,倒不如说差的是父母的规划、认知和坚持。

你以为名校挑的是孩子,殊不知,挑的都是父母。

父母的规划,

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名教育家,王金战自然希望孩子未来能进入一所名校。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意识到,女儿的智力其实很普通。

以这样的水平,想要考取北大,几乎是痴人说梦。

于是,他决定提前帮孩子规划、设计。

在研究了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招生政策后,他发现,可以让孩子走特长生的道路。

经过比较,王金战为女儿选择了一门乐器:

中阮。

一方面,中阮符合清华、北大的招生需求;

另一方面,这门乐器相对冷门,学的人少,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

更重要的是,女儿今年刚上初一,即便从现在开始学,每天也耽误不了太多时间。

就这样到了高三,王金战同时为女儿报了北大、清华、人大的冬令营。

在这三所学校的专业测试中,女儿都是第一名。

后来,她顺利考入北大。

或许有人会说:

还不是因为王金战本身就是教育专家,要换成一般的父母,这孩子肯定上不了北大。

可还记得那个同时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五所世界名校同时录取的雷子昂吗?

他的父母都只是普通的银行职员而已。

但在孩子的成长上,小雷的父母早早就开始计划和准备了:

带着儿子四处游历,拓宽他的视野;

发掘、培养儿子的兴趣爱好,寻找孩子身上可以被放大的优势;

支持儿子的选择,让他无后顾之忧地追寻梦想……

多年如一日地运筹帷幕,最终,帮孩子谋划出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在这个时代,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我们可以像王金战一样,了解升学政策、招生信息、周围孩子的情况,从而根据外界的需要,培养孩子相应的能力;

也可以像小雷的父母那样,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定制一条独属于自家孩子的路径。

但无论哪一种,都遵循着那句老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父母的认知,

才是孩子的天花板

在演讲中,王金战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当孩子做完作业,让家长签名的时候,就是检验家长智慧的时刻。

“有的家长先挑毛病。

孩子的作文写得那么好,他不欣赏,而是先看孩子有没有错别字,没有错别字了吧,他嫌孩子字写得难看,总能找到孩子的缺点。”

见得多了,王金战也就摸清这种家长的心理了:

因为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很高,他们唯恐给孩子一点表扬,孩子就会骄傲,会自满。

说到这里,王金战表情严肃道:

“这些父母每天给孩子签名的过程,就是寻找孩子缺点、寻找孩子不足的过程。

结果,越找缺点越多,越找孩子成绩越差。”

听了王金战的话,很多父母才恍然大悟: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那一处错误。

却忽略了,打骂、批评、指责、比较等行为,不仅会使孩子对学习丧失信心,还会对孩子的智力造成负面影响。

事实上,错误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尝试,并不断改进的过程。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则关于心理学家贺岭峰的演讲。

演讲中,贺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女儿数学考了59分。

不敢把成绩单拿给妈妈看,就用手捂着成绩,要他签字。

贺老师没有强制女儿把手松开,而是耐心地跟女儿商量:不管你的分数有多难看,我保证不说你。

于是,女儿小心翼翼地给贺老师看了成绩。

看到试卷上的“59”后,贺老师深吸一口气,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平静地询问女儿:

“你们班这次成绩最好的同学考了多少分?”

“100分。”

“有多少个100分?”

“好多个。”

随后,他又跟女儿分析道:

“考试分为两种,一种是选拔性测试;另一种是诊断测试。

你看,你们班那么多人考100分,意味着他们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他们没诊断出任何问题。

而你诊断出了41分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找出、改正,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的受益者。”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其实就是考验父母智慧的时候。

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往往能够把错误当成孩子成长的契机:

给予孩子认可和鼓励,帮他分析问题,和他共同面对困难。

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最开始孩子表现得磕磕绊绊,但请相信,未来的每一天,孩子都是在朝着更好的方向靠近。

用心坚持的父母,

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现在,不少父母都为孩子沉迷手机而苦恼不已,总觉得是孩子不够自律。

但王金战却表示:

真相其实是父母没有督促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至于孩子没有体会过自律带来的愉悦感,也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吸引力。

他说:

“想要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是在地里种满庄稼。

想让聪明的孩子不折腾,就培养他阅读的习惯。”

纵观那些考入名校的孩子,不难发现:

他们的自律和优秀,无一不是始于家长的监督和引导,陷于教育,终于日复一日的坚持。

去年,曾有媒体采访了重庆一位考上北大的学霸女孩的爸爸。

当被问及是怎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时,这位爸爸却说,根本没有培养过!

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

这位爸爸口中“没有培养”,不是听之任之,而是着眼于细微处,多年如一日地培养着孩子的学习习惯。

从女儿1岁起,爸爸就买了很多适合孩子看的绘本、书籍。

“小时候她看不懂,我们就给她讲,她主要是看图。

慢慢地,她自己看了给我们把故事讲出来。”

多年来,爸爸始终坚持这一传统。

女儿也因此爱上了阅读,并逐渐养成了专注、自律的好习惯。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将孩子送入北大、清华,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

可这位爸爸却从不这样认为。

他认为作为父母,能做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以身作则,并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够了。

当孩子不识字时,就一点点读给她听,哪怕只能看看图也是好的。

聪明的家长都知道,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从没有什么捷径和秘诀。

无非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多一点努力,直到拉开别人再也追不上的差距。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一句谎言?

下面的高赞回答这样写道:

“这句话不是谎言,只是用错了对象。

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将来往死里折腾孩子,而是现在往死里折腾自己。

实际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决定了一个孩子从哪儿开始跑,往哪儿跑,怎么跑。”

不同的孩子之间,固然有天赋的差异,但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可最终,有的孩子一路前行,步入名校,享受着名校给予的圈子、资源、见识和格局。

而有的孩子却浑浑噩噩,甚至被磨去眼里的光。

这其中的分别,体现的就是为人父母的差距。

为了孩子今后的人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不断学习、探索、规划、设计、坚持。

育儿,先育己; 家教,先自己教。

毕竟,只有我们自己先跨出一大步,才能引导着孩子不断向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