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朝书
小板场村从90后开始,很少下地干活。除了几户家庭特别困难的孩子外,几乎都是宅男宅女。放假了,一部手机在手,窝在房间里,不出门。
孩子不下地干活,父母也不催骂。退耕还林后,小板场村的土地,只够50及其以上的老人们耕种。60、70及80,以打工、做生意或运输业为主要来源。村民的经济收入明显比我在村里时增加了。有了钱,孩子们也穿得体面了。加之很少到地里劳作被太阳暴晒的缘故,小板场村的小孩全都长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显出了男孩的帅气和女孩的美丽。其中,我堂姐的小儿子,一个2000后,先生觉得他的长相简直就是电影明星的脸谱。比之胡歌也不逊色。因为他的长相,先生甚至鼓励他考电影学院,走明星的道路。可是,他却对自己出色的长相毫无觉知。
村里的孩子在物质上越来越和城里人不差一二。到2010后,吃的、穿的、玩的都完全是城里孩子的架势。堂兄的幺女、萍姐的孙女、小孃的孙女,都被大人娇着,惯着。堂兄的幺女,不吃葱,即使蛋炒饭里的一点葱也要挑出来。她不爱吃饭,喜欢吃巧克力。堂嫂就顺着她的口味,以巧克力为主粮来喂养她。如此,喂养了两三年。去年,堂嫂开始逼着女儿吃饭,吃青菜。萍姐的孙女,吃饺子只吃皮,不吃馅。萍姐就将饺子馅给她咬掉,剩下饺子皮喂她。小孃的孙女,假期回家,即使将牛奶没喝完就倒了,小孃也不会骂她。村里人之所以对孩子这样,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何时起,接受了一个观点“富养女,穷养儿”。
过去,小板场村的习惯是儿女都穷养。因为穷,为了养家糊口,不管儿子还是女儿,三岁之后,就没有闲着的,开始做力所能及的活计。有的,甚至做超出年龄段的农活。比如,我儿时的伙伴冬儿,在她母亲去世后,不仅要扯猪草喂猪、做家务,还要像大人一样,上山砍柴。那时,她仅十二岁。在小板场村,女儿做的活计种类却比儿子多。不仅田间地头的要会,还要做灶上的及手上的活计。村民培养女儿的方向就是下得了地、进得了厨、做得了衣。这样的培养方向,针对每一个女孩。不管是在校念书的,还是辍学在家的。只要有时间在家里,父母必然让她学习种地、做饭、喂猪、剪鞋样等。大人认定,只有三样都精通,才能嫁个好人家且出嫁后才不会受到婆婆的刁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衣服不用缝了,地不用种了,厨房也不用进了,女儿怎么养,村民们不知道。他们听从当下社会流行的观点,“富养女”。
网络上,明星李某,她的女儿全身上下被名牌包裹。一个包包价值十多万。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高达几十万。冰箱里塞满了山珍海味。
商人汪某某,对儿子严加要求,对女儿则百般疼爱。他的意思大概是,儿子将来要承担责任,所以要严格对待,女儿嘛,则是用来疼的,所以不用那么辛苦学习。
歌星王某,将女儿送进贵族学校,每年学费4万美元,折回人民币32万。32万元,在小板场村,相当于两个大货车司机一年收入的总和。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将女儿当公主养。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知人间疾苦。对于这种培养模式,我并不认同。他们无意中让女儿认定了自己生来就不是承担责任的,就是为了享受的。他们对女儿的各种娇养,斩断了女儿和自然、和人类的联系,最终斩断了和生命终极启示的关系。
先生说,不管过去的“穷养”还是现在的“富养”,都不是将女人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而对待的。过去,贫穷的时代,女人是粗糙的多功能型用品;现在,富裕的时代,女人是精致的有品位的用品。“穷养”或“富养”,都是为了增加女人的附加值,都抹杀了女人身上蕴藏的上帝性。先生说,男人和女人,都是第二性的。男人和女人内在的上帝性,才是人的第一性。觉知上帝性,女人与男人一样,成会为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物品。如何开启女人与男人身上的上帝性,才是教育的方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