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明的起始与国家的形态

本文选自易中天中华史最后一卷

文明与文化

以文明的诞生为界,人类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之前的,一般叫史前史。

之后的,一般叫文明史。

这其实是很麻烦的。因为何谓文明,何谓文化,实在是众说纷纭。

古汉语文献中的文明,有“非暴力”之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文化,则是“文明教化”的意思: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

据此,文明倒在文化之前。

国际上也没有什么统一的说法,单单“文化”的定义就有近二百种。不过,共识也是有的:

文化(culture)是人类的创造物。

文明(civilization)则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高级阶段。

也就是说:

动物和自然界没有文化。

初级阶段还只是孕育着文明。

那么,分界点在哪里?

文明的起跑线

一般认为,进入文明时代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 发明并且使用文字,记载历史。

# 掌握了冶炼技术并且使用金属。

# 建立城市,有了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群体。

# 产生社会阶层分野,出现公权力。

这是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2

考古学家许宏先生则认为:

城市是国家出现、文明时代到来的唯一标志。3

这是许宏先生的个人观点。

他的理由是,无论文字、青铜器还是大型礼仪建筑礼器等等,都不可能生发于一般村落,这些文明要素集中出现之地就是最早的城市,也即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邑。

〇 二里头 1 号基址复原图

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二里头村周围,年代为公元前1800 年—前 1500 年。杨鸿勋绘。

因此,如果将文明看作既有从何处来,又有到哪里去之问题的历史阶段,并为它画出退无可退的起跑线,或者前后之间的临界点,最佳选择莫过于许宏先生给出的——

城市—国家

换言之:有城市即有国家,有国家即有文明。

城市和国家,是文明时代不可再还原的标志。

不可再还原,就是不能再往前推,不能推到部落,推到村庄。只有村庄和部落的时代,无论如何都在文明前。尽管国家的前身是部落或者部落联盟,也尽管超大型的村庄聚落近于城市,很难绝对区分,但在逻辑上却必须一刀两断。

也就是说,城市和国家,是底线。

往后推则没有问题,坚持四个标准的学者也没错。只是在我看来,单一线索显然比多管齐下更容易理清文明发展的轨迹。按照许宏先生的解读,其他具象的文明要素,都只能用来证明国家所特有的聚落——城市。那么,何不从简?4

纲举则目张,顺理则成章啊!

只是史前史(prehistory)的概念,似不能再用。

也许,得叫“文明前”或者“前文明时代”。

当然,这只是我的建议,断不敢强加于人。

邦国与王国

文明前的记忆模糊而混沌,既有失忆也有想象。当真要找到实证,查明真相,除了依靠考古人的辛勤劳动,也还得碰运气。大量证据很可能永久性丢失,踪迹全无。

所以,有些问题似乎宜粗不宜细。

苏秉琦先生曾经给出宏观的表述——

古国—方国—帝国 5

王震中先生则另有说法——

邦国—王国—帝国 6

许宏先生认为,这就是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7

对此,我无意冒犯,却有疑惑。

先说“邦国”

邦国一词,基本上不见于权威词典,可见的只有“邦国时代”词条,释义也与王震中先生相同。麻烦在于,这个词古已有之,经典文献《诗经》和《左传》便各有三处,其中晋国大夫魏绛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8

显然,这里的“邦国”就是晋,甚至所有诸侯国。可见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依然认为自己的国是邦国。如果说这是习惯使然,那么,从二里头之前一直叫到了春秋,那习惯也未免顽固了点。更重要的是,到战国时期,这种称呼就戛然而止——《战国策》里面,不再出现“邦国”一词。

再说“王国”

将夏商周称为“王国时代”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广域王权国家”已经出现。

〇 周武王 方佳翮绘

麻烦在于,读者一般将“王国”理解为领土国家,这就与夏商周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何况当时能够使用王称的,只有“国上之国”的夏商周王。如果此刻便是王国时代,让后来无不称王的战国七雄情何以堪?9

那么,夏商周该叫什么?

邦国时代。

实际上,所谓“邦国”并非古国,而是城市国家。一座城市再加周边农村,城郭之内曰国,四境之内曰邦,所以叫邦国。

就连“国上之国”夏商周也是城市国家,只不过有权号称王国而已。一个王国笼络诸多邦国组成共同体,这正是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制度,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10

夏商周也与其叫王朝,不如叫邦联。

也就是说,三代都是松散的国家联盟。

但,总不方便叫“盟国时代”吧!

那又该如之何?

国家的阶段

分期和命名原本就是自找麻烦,很难有某种方式能做到绝对准确并毫无争议。何况不同学科自有视角和尺度,就连人类学,也要分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呢!

然而不使用概念,不分类或分期,就很难述说。人类之区别于动物,正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包括语言文字和符号系统。有此工具,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才有可能。

问题仅仅在于,使用哪个系统?

如果只看历史文献,节点和阶段很清楚:

启废禅让:

国家诞生,是为邦国时代。

秦并天下:

海内一统,是为帝国时代。

辛亥革命:

废除帝制,是为共和国时代。

因此,我的“国家三阶段”便表述为——

邦国— 帝国— 共和国

现在看,确有“简单粗暴”之嫌。

解决分歧的办法是先找共识,共识则是二里头文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问题只在于之前的国家叫什么,叫邦国还是也有学者主张的族邦,或者酋邦(chiefdom)?11

我主张叫“方国”。

方国一词《诗经》中就有,本义指四方诸侯之国,用于二里头之前的国家似欠精准。但是,方国肯定不是商周那样的中央之邦,甚至超过“外服”的范围,商周也用来称呼比他们文化落后的族群,比如土方、危方、羌方之类。12

实际上,无论陶寺、新砦或者以后的考古新发现,只要是早期国家,就一定从部落过渡而来。因此“部落国家”的表述或许更学术,称为“方国”只是为了便于传播,同时也与“王国”之类形成序列。

需要说明的是,二里头之前直到西周封建之初,无论叫什么,都是城市国家。春秋时期某些诸侯做大做强,才变成领土国家。这就为战国七雄各自称王打下了基础,战国时期便也可叫“前帝国时代”。

据此,不妨做出表格如下:

不知许宏先生以为然否?



注释 (向上滑动阅览)

1 见《周易·贲·彖辞》王弼注,刘向《说苑·指武》。

2 请参看侯建新《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西方文明再阐释》。

3 见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再论城市(都邑)是文明时代到来的惟一标志》。

4 请参看许宏《踏墟寻城》。

5 请参看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6 请参看王震中《邦国、王国与帝国》《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

7 见许宏《最早的中国》。

8 “邦国”词条,《辞源》和《辞海》均无,唯2020年第7版《辞海》有“邦国时代”条。该词见于《诗经》有《大雅·烝民》《大雅·瞻卬》《鲁颂·閟宫》,见于《左传》有文公六年、襄公十一年和二十六年,引文见《左传·襄公十一年》。

9 广域王权国家,见许宏《最早的中国》。国上之国,见许宏《何以中国》引王震中《简论邦国与王国》。

10 引文见《六书故·工事二》。

11 请参看许宏《最早的中国》。

12 据《诗·大雅·大明》,许倬云《西周史》。许倬云先生的原文是:超过外服,即是方国,其对商的关系是敌体。

13 史载周文王封西伯,故称伯国。西周封建除宋以外多封侯,故称侯国。春秋时期都称公,故称公国。战国七雄均称王,故称王国。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