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正文

白卫军比塞大舰队最终不复存在,1座教堂成为了最后的纪念

由于法国与苏俄关于舰队问题谈判破裂,最终,在比塞大的俄罗斯舰队舰船开始生锈了。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它们开始在停泊地被慢慢拆除。法国的Sosiete anonyme exploitation de minision公司进行了工作,而沙皇军队的工程师上校科尔亚金(А.П.Клягин)直接监督这项工作。

比塞大俄国舰队主要舰船去向如下

战列舰“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1934年船体报废

解锚的战列舰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

旧式战列舰“胜利者乔治”号:1931年6月16日由Kliagin公司,之后由Scalabrino Boccara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战列舰“胜利者乔治”号停泊在比塞大运河,舰艏面向大海

巡洋舰“科尔尼洛夫将军”号:1932年6月20日由Scalabrino Boccara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准备拆解的科尔尼洛夫将军号

辅助巡洋舰“金刚石”号:1932年6月9日由Kliagin公司,之后由Scalabrino Boccara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1921年的金刚石号

驱逐舰“热烈”、“不安”、“无理”和“仓促”号:1933年5月20日由Scalabrino Boccara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驱逐舰“萨肯舰长”、“愤怒”和“嘹亮”号:1930年3月由Kliagin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驱逐舰“基西拉岛”号:1933年10月10日由Kliagin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驱逐舰“锐利”和“炎热”号:1930年1月14日由Kliagin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停泊在比塞大的驱逐舰

潜艇“海燕”、“海豹”、“鸭子”和АГ-22号:1933年10月10日由Scalabrino Boccara公司做为废钢出售

1924年11月6日潜艇“鸭子”(舷号9)和“海豹”号(舷号7)在比塞大准备拆解

炮舰“格罗兹尼”和“哨兵”号:1923年4月21日在法国马赛作为废钢出售

通信船“雅库特”号:1923年2月1日被出售给马耳他,改名“瓦莱托”号(La Valletto)

训练舰“水手”号:1930年1月14日做为废钢出售

救援拖船“切尔诺莫尔”号:1924年5月6日卖给法国,改名Iruaz;1937年出售给希腊,先后命名为“Irini Vernikos因利尼-维尔尼克斯”、“Atrato阿特拉托”和“Teoklitos特奥克利托斯”号,1951年拆解。

拖船“荷兰”号:1923年1月15日出售给意大利,并命名为“Salvatore Premo”号。1940年编入意大利海军。1941年9月在巴勒莫被英国空军炸沉,11月打捞重新服役,1943年6月21日在卡洛-费拉里(Calo Firari)海角被炸沉。

拖船荷兰号

在1934年至1935年的某个时候,“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战列舰的火炮被拆除并存放在西迪阿卜杜拉赫(Sidi-Abdallah)兵工厂。然后的发展几乎就是一个传奇故事。随着苏芬战争的开始,法国政府提供给了芬兰来自“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的12门305毫米火炮。当然,芬兰早在1918年就在之前的俄国沿海炮台获得了几门类似的火炮。

火炮的运输过程严格保密,商船“朱丽叶”号(Джульетту)、“卡尔-埃里克”号(Карл Эрик)、“尼努”号(Нину),每艘运载4门火炮。大炮被放置在货舱的最底部,顶部覆盖着小麦。

拆除战列舰的1门主炮

前两艘船安全抵达芬兰的图尔库港,但是“尼努”号1940年4月9日在挪威的卑尔根港被登陆的德国军队捕获,之后克虏伯公司制造了新的C.40单管火炮炮塔。1941年11月9日,德军将这4门305毫米火炮布置在英吉利海峡的根西岛(Guernsey),命名为“尼努”炮兵连,之后改名为“米鲁斯”(Mirus)。德军将型号改为30.5 cm K.14(r)。火炮发射半穿甲弹(弹重405千克)最大射程为32千米;发射轻型远程高爆弹(弹重250千克),射程可以达到51千米。炮兵连的防空有4门法国75毫米和9门20毫米高炮,抗登陆则有3门法国75毫米野战炮F.K.231(f),1944年5月后改为76.2毫米的F.K.39(r)。这个炮兵连一直牢牢控制着英吉利海峡西部,其火力基本覆盖了一半的英吉利海峡,直到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1947年6月23日开始这4门火炮被拆解,直到1951年,不过大部分混凝土工事还保留至今。

德军“米卢斯”炮兵连1门伪装成公寓的305毫米火炮

芬兰将收到的8门火炮部署在姆亚基鲁沃托岛(Мякилуото)和库瓦萨阿里岛(Куйвасаари)。1943年,芬兰开始使用苏联的TM-3-12铁道炮,火炮就来源于“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号。实际上在1941年秋天苏军从汉科半岛撤退时遗弃了3门这样的火炮。这些火炮来源于原先的战列舰“玛丽亚女皇”号。在遗弃时,苏军破坏了火炮、输送机构等,相信敌方无法进一步使用。不过据说在德军帮助下,芬兰人之后也加以使用。在芬兰退出战争之后,3门来源于比塞大的305毫米铁道炮归还给苏联,随后装备了海岸炮兵部队。1961年1月1日,这些火炮退出现役开始存放。如今这3门火炮都在博物馆里展览,1门在红山炮台博物馆,1门在圣彼得堡十月铁路博物馆,1门在莫斯科卫国战争胜利中央博物馆。

如今的TM-3-12铁道炮

在苏联时代,任何关于俄罗斯舰队在比塞大的信息都是最严格的禁忌。不过到了1991年之后,钟摆急剧地转向另一边。一些记者和作家们唾沫飞溅地向人们描述着这些俄罗斯官兵不愿降下圣安德烈旗帜的“英勇事迹”和他们如何实现自己的“忠实誓言”。对于这些新神话创造的动机,无非是当时俄罗斯进行的“民主社会秩序”形势下的公关和金钱的因素。

为什么弗兰格尔试图将数万名白卫军士兵保持武装数年之久呢?他和舰队司令贝伦斯海军少将都很清楚白卫军部队和舰船从技术上都不可能到达苏俄边界。很明显,“二二得四”。白人移民只有在任何欧洲国家或集团进攻苏联的时候才能够投入作战,因为这些流亡者一直在做着准备。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1920年11月,不仅普通的哥萨克和士兵,甚至连弗兰格尔军队的高级军官,都对过去3年来在俄罗斯和欧洲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十分欠缺。不过另一方面,弗兰格尔和他的人员应该接触到了苏联和外国的许多媒体,收集了大量西方军方和民间的信息,甚至还有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沙皇大使们的信息。

20年代中期在比塞大的乐队,站在中间的为原海军上校Г.Ф.Гильдебрант基里德巴兰特

那么,弗兰格尔为什么不对这些由他带到异乡的人们说出完整和真实的情况呢?骑着白马重回俄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以翻译和惩戒分队成员回到敌方军队阵营也只是很小的机会。所以让那些一直梦想早日回国的人转向外国情报部门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而不是整天演出“俄国军队”和“俄国舰队”的歌剧。

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特别馆藏中有流亡白卫军人士出版的军事杂志《Часовой哨兵》。这份杂志1929年在巴黎创刊,翻看1930-1933年期间的杂志你会觉得时光有些穿越,杂志不是内战结束后12年在巴黎出版的,更像是1920年初在北塔夫里亚出版的。杂志的文章诸如进行了一场新的战役,布尔什维克一天天不得人心。在每一期杂志都会刊登“从那里”收到的信,写信的大部分是红军指挥官。信上所写的内容无外乎都是大家早已厌倦了布尔什维克,他们正在积极策划,只等“从国外”来的信号,就举行总起义。当然,杂志的编辑们会让读者们清楚,之所以苏俄没有发生期待中的事件,是因为“不难猜测,卢比扬卡是这份杂志的'忠实读者’,所以他们严密封锁消息,在许多方面压制了广大红军指挥员对于民主的追求和移民的向往”。

哨兵杂志1933年1月封面

尽管舰队不再存在,但它的命运在俄罗斯移民的心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而不仅仅是水手。留在当地的原舰队人员决定建造建造一座东正教教堂,将那些舰船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做为永恒的纪念。在海军少将沃罗日金的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教堂的筹建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募集捐款。他们积极利用了在布拉格出版的“海军”(Морской журнал)杂志(1927-1942年出版)和在布鲁塞尔出版的“哨兵”杂志,两份杂志不断公布教堂筹建的进程和捐款者的名单,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工程师商人科尔亚金,之前为舰队提供物资,在教堂建设中,捐款1.7万法郎,而且还承担了建设中吊灯、锚和大理石板的费用。 整个教堂的建设由军事工程师苏霍尔日耶夫斯基(Н.С.Сухоржевский)上校领导。许多图像和壁画都是由艺术家恰佩加(Г.Чапега)制作的。1938年9月10日,隆重举行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纪念教堂的落成典礼,约翰尼基-博列塔耶夫(Иоанникий Полетаев)成为教堂的首任牧师。教堂正门正面有基督、圣母玛利亚等画像,反面墙上则是圣安德烈旗帜和圣乔治旗帜。

1937年10月10日教堂奠基典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对比塞大的空袭,教堂遭到严重破坏。1949年,由伊古曼-费奥多西亚(Igumen Feodosiya)组织筹款重建。1950年,在教堂中安放了一块大理石牌匾,上面雕刻了1920年至1921年来到比塞大的所有舰船名字。法国政府拨款97.5万法郎进行维修,其余金额约150万法郎,由信徒收集。这座教堂保存至今,体现了俄罗斯移民与俄罗斯之间的精神联系。

该舰队的一些官兵及其家属仍留在突尼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海军少将贝伦斯的主持下,组织了俄罗斯海军协会,1930年由海军中校А.П.库博利茨基领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人的数量逐渐缩小,有人离开了北非,有人去了另一个世界。1956年突尼斯独立后,直到60年代上半期,许多俄罗斯人离开了比塞大,成为了法国公民。

至于比塞大,它一直是法国在北非最大的海军基地。1952年1月开始,突尼斯开展了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解放斗争。1956年3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不过依然在比塞大驻有重兵。之后经过不断交涉,最终1963年10月15日法军全部撤走。

如今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

全文完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