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孩子一言不合就发脾气?读不懂他的“暗示”,你永远成不了好父母

发脾气不代表孩子叛逆,更不是孩子被惯坏了,而是父母没有读懂孩子内心的想法,没有听懂他们的“暗示”。

作者丨夏天

最近,杭州有对父母急坏了。

他们13岁的儿子小凯,上小学时一直是班里的“学霸”,学习从来不用父母操心。

可是,小凯升入初中后,不仅成绩节节败退,还经常跟父母吵架,有时甚至出现自伤行为。

看着儿子由“学霸”变成“学渣”,由“懂事”变得“叛逆”,小凯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万般无奈之下,小凯的父母只好把小凯带去医院求助心理医生。

经医生诊断发现:

小凯是得了适应障碍,且伴有抑郁情绪。

原来,小凯开学第一次考试考砸了后,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之后,他的成绩一直下滑,父母也经常因为成绩的下滑数落他。

他无法排解自己内心深处积攒的焦虑和恐惧,才生生把自己逼出了病来。

布拉夫曼博士曾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中讲到:

“孩子的不明症状,其实是一种表达焦虑的语言,是孩子发给父母的求救信号。

而孩子的异常行为长期不能治愈,往往是父母没有正确解读背后的原因,而一味儿执着于消除孩子的异常行为,结果反而加重了这些症状。”

很多时候,孩子的反常、叛逆不是在跟父母“施压”,而是在向父母“求救”。

如果父母理解错了孩子的“求救信号”,很可能会让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当孩子发出这3种信号时,父母一定要重视。

孩子遇到问题,冲大人发脾气

是“沮丧感在作祟”

有段时间,儿子的脾气变得很大。

我看见他在写数学题的时候,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就关心地问了他一句:

“怎么了?是不是不会做?”

他不仅不领情,反而愤怒地对我大喊:

“我写作业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要来打扰我!”

说完,还把我推出了房门。

还有一次,他正在屋里玩一个很复杂的乐高拼装玩具,玩着玩着,突然一把摔毁了自己好不容易拼出来的坦克半成品。

我关心地问他:“你怎么了。”

他反而没好气地对我嚷嚷:“没什么,你别管我行吗?”

儿子不知好歹的样子,让我很是恼火,我对着他一顿臭骂:

“数学题不会做,玩具拼不成,这是你自己不行,你跟我发什么火?”

没想到,这句话更加激怒了儿子:

“对,我就是什么都不干成,我就是个笨蛋,满意了吗?”

看着儿子恼羞成怒的样子,我突然想起曾在一本心理学书籍中看到的一段话:

“孩子渴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当想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他自己的能力之后,大脑就会产生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它会让孩子的大脑产生愤怒的情绪。”

孩子做不好事情反而冲父母发脾气,其实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孩子自尊心和好胜心也会越来越强,会特别想要把一件事做好。

一旦做不好,孩子就会充满挫败感和沮丧感,就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中。

而孩子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就会把错误转嫁给别人,或者把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

此时,如果父母一股脑地跟着发脾气,只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让孩子的情绪更加糟糕。

一位育儿博主对自己儿子的做法,值得所有父母借鉴:

每当儿子做不好事情,冲着父母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她都会温柔的抱着儿子,直到儿子安静下来。

然后,她会温柔地鼓励儿子把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说出来,如果儿子不想说,她就会凭着自己对儿子的了解,试着帮儿子说出心里话:

“你想把积木搭好,但是它总是倒,你很着急是不是?”

“你是不是学不会跳绳,有点沮丧?”

如此,儿子不仅很快的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还会认真地向妈妈求助怎么办。

凯蒂说:

暴力只会教导暴力,焦虑只会教导焦虑,而和平则教导和平,爱教导爱。

孩子冲我们发脾气,也是我们了解孩子的重要契机。

当我们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以平和地态度摸清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抗拒什么,害怕什么,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孩子才会信任父母,与父母一起直面错误,解决问题。

孩子叛逆,故意跟父母作对

是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利”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发帖求助:

“我们家孩子你让他干点什么,他总是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故意气你,威胁你。

比如你让他快点写作业,他就故意拖延、磨蹭、敷衍;

你让他去看一本名著,他偏要去看漫画;

你不让他吃冰淇淋,他威胁你'不给我吃冰淇淋,我晚上就不吃饭’。”

心理学上有一个“挑衅式需求”:

“是指孩子会通过对立和反抗的情绪来与成年人发脾气,大部分孩子在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时就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故意引起家长的注意或者表达自己的需求。”

简单来说,就是那个故意跟父母对着干的孩子,其实是在用怒火表达自己的“需求”。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孩子会越来越不满足只按照家长的指挥行事,开始想要自己做主的权利。

如果父母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依旧用下命令的方式强制要求孩子,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引起一场“权力之争”。

曾奇峰老师说: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对独立的渴望。

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压抑孩子自我成长的需求,必然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和对抗。

早教专家林怡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朋友带孙子来家里玩,临走时,孩子磨磨蹭蹭不肯穿鞋。

朋友越是催促、越是给孩子甩脸色,孩子越是无动于衷。

就在祖孙俩人相互对峙的时候,林怡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

“你的鞋真漂亮,穿上肯定特别好看吧?”

“你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哎呀,要是奶奶给你穿,得急坏我。”

这时候,小家伙开始动心了。

林怡趁势补了一句:“你看,那边有个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边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

孩子立刻来了精神,愉快地答道:“我喜欢坐在小凳子上穿。”

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事实证明:

父母放弃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多拥有一些掌控感,孩子就会自然而然放下跟父母之间的抗争。

爱撒谎、找借口

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

有一个叫康康的13岁男孩,他特别害怕自己的妈妈。

他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听不懂老师讲课,妈妈不是歇斯底里地骂他不争气,就是棍棒相加,威胁他“你不好好学习,就别想好过。”

于是,为了逃避妈妈的惩罚,他经常偷改卷子、装病,骗妈妈自己考得还不错。

最离谱的一次,他为了不上学,竟然骗妈妈说:

“妈妈,我今天自己差点被人贩子拐走。”

早上,你前脚刚走,人贩子就过来引诱我跟他走,我不愿意。

他就逼着我吃下一颗迷魂药,把我抱上了公交车。

幸好我够机智,中途找到机会逃跑了。”

康康说得有鼻子有眼,妈妈越想越后怕,就报了警。

警方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这是康康自导自演的一出戏。

但康康一口咬定自己没有说谎。

最后,警方只好请老师协助调查,在老师的证明和循循善诱下,康康才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谎言。

记得尹建莉老师曾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过孩子为什么说谎:

“几乎所有孩子的谎言都是迫于压力,TA是害怕某件事情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TA一定会说一些假话。

每一次孩子说假话,都是为了自己愿望的达成。

一个孩子之所以最后变得谎话连篇,肯定是跟家长的相处出现了一些问题。”

的确如此,康康之所以谎话连篇,就是为了逃避妈妈的责骂和惩罚。

在康康的心里:

诚实的后果是惩罚,撒谎才是他最好的选择。

加拿大心理学家塔尔瓦所说:

“帮助孩子享受诚实的愉悦,孩子会更倾向于诚实。”

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花瓶,害怕被责骂,跟妈妈撒谎说:

“花瓶是自己掉下来的。”

妈妈没有急着批评孩子,而是温和地跟孩子说:

“如果是你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妈妈是不会怪你的,我们下次小心一点就好了。”

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脸愧疚地向妈妈承认是自己不小心打破了花瓶。

由此可见,孩子犯错后,父母尝试摸清孩子说谎背后的心理需求,对孩子多点谅解和认可,让孩子感觉到诚实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反而会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帮助,孩子才会勇敢地承认错误。

只有保护好孩子诚实的品质,让孩子的心住在阳光里,孩子才能活得真实磊落。

鲁道夫·史坦纳说:

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孩子“不乖”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父母对他们行为上的指责和批判,而是读懂他们的暗示,正确地引导他们。

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倾听者”、“发现者”和“引导者”。

父母只有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异常行为”,才能发现困扰孩子的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治愈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爱与理解。

点个「赞吧」,父母永远是治愈孩子最好的良药。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