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男孩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来源| 男孩派原创
◐
周末去同事家,一进门就被她儿子撞了个正着。
同事立马呵斥一声,要儿子道歉。 然而小男孩像是没听见似的,拿起手里的玩具枪“biubiubiu”,然后做了个鬼脸就跑回房间。 看到我惊愕的表情,同事多少有点尴尬,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只好说:“实在抱歉,儿子太不懂事了,也没个规矩,让你见笑了。”
坐下来聊天,才知道同事家里就靠她一个人带孩子。 老公平时工作忙,不到半夜不回家,婆婆也只是负责接送孩子,弄好了就回自己家。 可以说,儿子什么事情都是她在管,小时候还好,自从上小学后,儿子变得不听她的话,多唠叨几句就顶嘴,根本不怕她。 试过跟老公反映,要老公抽点时间管管儿子,可老公根本不放在心上。 如今儿子做事没分寸,还被老师投诉过多次捣蛋、扰乱课堂秩序,她实在担心,怕儿子越变越糟糕。 听完同事的分享,我不禁陷入沉思:教育孩子,单靠妈妈一个人太难了。 尤其日渐长大的男孩,身心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开始不耐烦妈妈的管教,轻视妈妈的引导,甚至会故意和妈妈作对,以此证明“我长大了,谁也管不住我了”。 这种情况下,再能干强势的妈妈,也很难凭一己之力“驯服”男孩,约束男孩的行为。每个“问题男孩”的背后
都有一个缺席的爸爸
临床心理学博士乔尼丝·韦布在其《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提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可能不在于他们做了什么,而恰恰在于他们没做什么。
每个男孩的成长,都需要父母的爱,但父爱和母爱完全不同。 母爱温柔、细腻,能让他感到安全和满足;父爱威严、博大,为他的成长指引方向。 如果长时间生活在“爸爸缺席”的氛围里,触摸不到父爱,男孩只会越来越迷茫,甚至爆发各种“问题”行为,缺乏自控和自律。 《金牌调解》有一期来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 爸爸平时工作繁忙,只有周末才回家休息,很少参与到教育儿子的事务上。 和儿子有关的生活起居、学习教育任务全落在妈妈一人头上,日子一久,慢慢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开始不服管了。 看到儿子即将上高中,却整天沉迷游戏不想学习,无助的妈妈想让爸爸拿出威严来管管儿子。 可爸爸不愿当坏人,怕被儿子记恨,所以两手一摊,一直保持沉默,冷眼旁观着一切。 结果儿子彻底放任自己,每次只要妈妈一说他,他就揪头发、哭闹、发疯,甚至想要毁掉自己和这个家。 男孩的叛逆、冲动和暴躁,归根到底是因为,他开始不服妈妈管教的同时,身边又没有爸爸用威严震慑住自己,让他保持理智。 长期下来,他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动、失控,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成长基地近几年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行为问题和成瘾性的人格特点,其首要责任在父亲。
作家布兰肯·霍恩也在书中证实了这一点:“少年看守所里的犯人中,有80%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参与。”
没有爸爸的言传身教、管束引导,男孩学不会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气概”,更不懂得如何控制行为,管好自己。 一旦他失去正确的规则指引,只会变得自傲狂妄,甚至目无王法,难以拥有健全的人格。爸爸给的规则感,让男孩学会自控
心理专家胡慎之说:“妈妈的功能向内,母职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内部。
爸爸的功能向外,父职主要就是把孩子带出家庭,带入社会,教会他们遵守外部世界的规则以及生存的规则。”
妈妈在亲密养育上有天然的优势,可爸爸在塑造规则意识上坚定、理性,更能管住男孩。 俞敏洪曾谈过自己教育儿子的经历: 儿子小时候,总喜欢擦完鼻涕就把纸巾随地一丢,提醒过很多次还是不听,甚至故意和他作对。 妻子说他小题大做,让他帮忙捡回来就行,可俞敏洪却狠心把儿子关在了门外,要让儿子意识到错误。 不一会儿,儿子果然来敲门,主动说要回来捡纸,自那以后儿子没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儿子睡前不爱刷牙,俞敏洪不在家的时候,妻子会担心儿子太困或已经躺下了,就由着儿子的性子,不想刷就不刷了。 可他坚决不行,即便儿子躺床上了也要拉起来好好刷牙,刷完才能睡觉。 儿子吃冰淇淋毫无节制,俞敏洪就定下规矩:每天只能在晚饭后半小时吃一个。 执行的第一天,儿子有点适应不过来,吃完晚饭后一直盯着墙上的钟,无比焦急地问了十几次“怎么还没到时间啊”。 虽然看到儿子这样有点“可怜”,但他还是坚持原则。 几天后,意识到没有妥协让步余地的儿子,终于选择放弃,慢慢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为此俞敏洪表示:妈妈对待孩子时,原则性不强,会因为心疼、宠爱孩子而选择妥协退让。
但如果区分不了宠爱和规矩,原则随意摇摆,定下的规矩随心情变松或变紧,那么小孩就没有惧怕,会察言观色。
再好的妈妈,也替代不了爸爸的作用。 只有在象征着威严、权力、约束力的爸爸面前,胆大的男孩才会又敬又怕。 借由爸爸的一言一行,设立的标准和规矩,他才能认清自己的身份,收敛自己的行为,学会管住自己。爸爸的约束力,是给男孩最好的指引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深受启发: 有个10岁的“小霸王”,因为坐校车时欺负其他同学,被司机赶下车。 不但如此,他还不得不接受学校“3天内不准再坐校车上学”的惩罚。 得知这件事后,爸爸没有打骂他或纵容他,也没有向学校求情让老师网开一面,而是举双手赞同,坚决表示“绝不容忍任何欺凌行为”。 他甚至还下命令,要求儿子“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都自己跑步上学”。 就这样,爸爸每天开着车跟在儿子后面,看着儿子背着书包,徒步跑差不多2公里的路去上学。 有了这次的教训,儿子果然“长记性”了,不仅没再欺负同学,还因为表现好而被老师表扬。 想起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布森博士的一句话:“让一个男孩和一个合适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永远不会走上邪路。”
即便男孩因为不懂事,不会管束自己,缺乏做事的底线,时不时在犯错的边缘上游走,但只要爸爸三观正、有原则,总能给孩子最好的指引,把孩子拉回正确的轨道中来。 在一档普法节目中,看到一名少年犯的自白,他说:“犯了罪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离谱、不道德,但爸爸每次来看我都说,不要怕,做错事咱要认,以后出去好好做人。
虽然很后悔,但爸爸的安慰,让我相信自己还有机会,以后一定能做回一个好人。”
男孩的性格基因,决定了他在成长过程中容易混乱、迷茫,甚至有可能偏向错误的轨道。 但爸爸身上会有一股特别的道德约束的力量,时刻束缚着男孩的行为。 透过爸爸,男孩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外面的世界,在迷失方向的时候,也能懂得“浪子回头”。男孩优秀与否
取决于爸爸会不会立规矩
受体内睾丸素的影响,男孩容易冲动、暴躁,无法自控。 而爸爸能用男人独有的刚毅和果断,让男孩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权威和规则,进而懂得“敬畏”,把握好自己行为的“度”。 想要男孩变得更优秀,爸爸要学会立规矩,并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 规矩少而精。 给男孩定规矩,不宜太多,以免给他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让他觉得过分受约束、不自由,引发更大的逆反。 比起数量,规矩更要讲究质量,把握重点,根据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为要求。 给孩子一些自由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孩子才更愿意遵守、配合。 2. 让孩子清楚知道,违反规矩的直接后果。 定好规矩后,需要告诉孩子一旦没有遵守需要承担的后果。 尤其是一些原则性问题上,要让孩子知道,当做出让自己有危险,或让别人受伤害等不良行为,破坏了规矩,就没有商量的余地,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对于男孩来说,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汲取足够的教训,他才会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后果,从而选择更为妥当的行为。 3. 坚定、长期地执行规则。 在《孩子,挑战》一书中,作者讲到:“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停止不良行为,或者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专心在事情上而不是个人的权威上,并且有始有终。”
想要教育发挥真正的效用,要做好坚持不动摇的准备。 不管男孩怎么发脾气、不服管,规则设定后,都要严格坚守。 不心软、不妥协,懂得跟孩子说“不”,他才能明白,无论如何自己都必须遵守规矩,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养育男孩,需要妈妈提供的安全感,更需要爸爸给予的价值感。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从爸爸身上,孩子观察到什么是规则、对错、界限,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成长为真正的男人。 不管多忙,都请抽时间陪陪孩子,教导他,给他该有的人生指引。 唯有拥有了爸爸不缺席的爱,孩子才有足够的能量,不断蜕变、长大。 愿我们的男孩,都能在父母的爱和规则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一步步成长为优秀、积极、有担当的男子汉。
你可能想看:
下一篇
&.骨伤良方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