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运膜络法讲课(2009-02-05 19:18:41)
学习《荡运膜络法讲课记录》
庞明
一、提高认识
(一)荡运膜络是练功的深化。全文中有4个“深化”。① 我们现在可以用外面的气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就需要加强运用外气的本钱──你本身内在的能。所以我们现在练丹田和腰,其实就是把这个功再向前深化一步。②这就把我们过去讲的练捧气贯顶法,内气外放、外气内收,练膜络气,以及要注意的三个外气(大自然的混元气、弥散在身体周围的自身混元气、皮肤开张内出外合这个气)又深化了一步。③今天讲的膜络应该是非常基本的,比上次讲的又深化了一层。④这么复合练比单独那么练,效果要好,是深化、细化与展开,气就更容易练起来。
(二)荡运膜胳是整体练法。全文中有4个“整体”。① 揉肚脐和揉上腹效果不完全一样。而在鼓荡膜络中它们被结合成一个整体。②膜络之气充足了,还要把它前前后后连成一个整体。③练这一圈有四个呼吸共八个内容。这么一练,就把胸腹的膜络之气整合成一个整体了。④我们这样练和古人单纯地揉膜相比,气更加整合了--不仅使内脏里面的膜之气充足了,而且前前后后都连成了一个整体。
(三)荡运膜络是高级练法。全文中有多处与之比较。 ①我们又把这个功法化解了一下,这样更加系统化了,就是今天讲的第二步功,其实是等于把上面讲的松腰法更加具体。②今天我们讲的鼓荡膜络就更细致了,把膜络之气,在我们练的能够和腰结合的基础上,再把它鼓荡开。这个膜络之气,我们练第一步功捧气贯顶法,练膜络之气,内外开合的,那时讲膜络之气,我们并没有如何来练强化自身的膜络之气。普通练练捧气贯顶法时,就是内气外放,外气内收,膜络之气,练外混元,这也是练的躯体混元气,形神桩练内混元,也是躯体混元气,但是怎么样把膜络之气强化起来,没有细致讲它。③所以我们现在搞的这一套东西,就把佛家的少林基本功,道家的武当、峨嵋、青城派的,集中起来了。今天讲的这个鼓荡膜络(荡运膜络),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集中。④这和抻气相比,振动的气更细,范围更大。
(四)荡运膜胳是高效练法。全文中有多处提及重要。①膜络之气在躯体混元气当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只有皮下那层气很充足了,它才能往里面渗。②练气要从膜上练起,练膜要从揉上练起。练膜络之气首先要从腹腔入手。③一切膜都是躯体混元气运行的通路或必经之路,所以单纯地练膜,也能够非常非常深入地练到躯体的深层。④不说别的,真要是把这一层膜(皮下)练好了,也就了不得了。
二、解释问号(全文有18个问号)
(一)我们搞了这么多年智能功,为什么不讲它?不是没想讲它,而是没时间讲它。因为智能功这一套东西都是新立起来的,我们前面的理论重点是要在气功界使气功爱好者能够体会到:练气功可以把重心放在运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气上,把这个运用好了,就可能发挥巨大的威力。这在中国气功史上是一个新的明确的提法。所以我们这些年一直把这作为重点。千百万人的实践证明这是可行的,不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农、林、牧、渔增产实验效果也好。这是一个新东西。如果没有更多的人这么做,这个新的气功学科的改变是完不成的。
(二)我们有了这个基础(外气)之后,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气?那就需要加强自身的锻炼,首先要强化膜络之气。这就好比做买卖,你的本大,你运作的量才大。你体内的气越充足、越精练,那么你就越能有效地运用外面的气。我们现在可以用外面的气了,已经有了这个基础,就需要加强运用外气的本钱──你本身内在的能。
(三)你只有10元钱的本,能一下子赚100元吗?赚不了。你只有买进100元的东西,才能赚几十块钱。你只有10元钱的本,想一下子赚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没本的买卖。所以你要有本。
(四)鼓荡膜络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以前讲膜络讲得很广泛:皮肤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组织也是膜,肌肉外面的膜,腹膜、胸膜,内脏的膜,细胞的膜,细胞里面的细胞核也还有膜……人体里面无处没有膜。膜是躯体混元气必不可少的东西。从宏观来看,从皮肤到皮下组织,以后一层一层到了里面,一直到了细胞核里面,这一切膜都是躯体混元气运行的通路或必经之路,所以单纯地练膜,也能够非常非常深入地练到躯体的深层。我们以前讲过,人体里面各个细胞自身**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气都叫做躯体混元气,所以内脏的细胞膜和细胞核核仁的膜都属于躯体混元气,而内脏里面分泌的那些不是供自身细胞**新陈代谢之用的气,才叫脏真混元气。膜络之气在躯体混元气当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五)鼓荡膜络是不是把每个细胞、细胞核里面都鼓荡一下?一开始鼓荡不到细胞那儿去,所以先鼓荡皮下组织。……从全身来说,鼓荡膜络之气首先鼓荡皮下组织这层膜,这里躯体混元气最充足。……所以练膜络之气首先要从腹腔入手。
(六)《易筋经》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说肉下骨上,腹中哪儿有骨头呢?若说是脊柱上的骨头,当中的内脏怎么算呢?所以我们要灵活地看待他们这些理论,千万别拿现代的知识来抠它。(两个问号一并回答了)
(七)好多练武术的抻筋拔骨练筋,为什么功夫出不来?因为没练筋膜。《易筋经》讲了,练筋易而练膜难。……将来你揉腹、揉膜有所体会了,再联系经络学说看看经络问题,可能会有所突破,另外对经络也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整理一番,就把古人练膜的内容现代化了,对我们练膜很有意义。
(八)练膜从医学上有没有依据?中医讲卫气。因为卫气的特征和智能功讲的躯体混元气非常类似,所以我们在《传统气功知识综述》里面谈气那部分引用《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的论述最多。“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见开则出,不能入于脉,故循于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四肢……”“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九)武术界讲不讲这些(练膜络)?《易筋经》是明朝万历年间问世的,它里面就有膜络,以后到清朝有些功门也谈到膜络问题,但谈气多,谈膜不是非常细。
(十)"血、气怎么分辨?尽管中医有营、卫、气、血的分辨,但是古人不可能把它们分辨清楚。当然我们现在也没有把它们弄清楚,但是我们可以在表述的时候初步把它们分开一些。
(十一)这段引文和前面讲的不一致,为什么还要引它呢?就说明那时侯太极拳已开始注意气和膜的关系,虽然它不是专门研究这个东西的。
(十二)膜怎么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武功里面讲到截膜、拿脉、抓筋、闭穴。脉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讲点穴、闭穴。把膜截住之后,人就昏了。
(十三)太极拳书里面讲闭脉叫拿闭,但没解释为什么叫拿闭。它是不是写错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脉和闭穴的关系。穴位都在脉上,中医针灸讲:"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找不准穴位没关系,只要找准经脉,气就好调整了。哪些穴位在什么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脉需要拿,你要想闭穴,先要拿脉,所以叫拿闭。拿脉和闭穴是结合到一起的。
(十四)前些日子有人说怎么一练(直腿坐)又练疼了?不知同学们髂前上棘这个地方疼没疼?没疼过,将来还得疼。说明气还没通到那儿去。腹横筋膜向四肢转移的那个地方,体质非常好的可能不疼,但不会都不疼。这一段从五枢、维道到居髎穴,都是筋膜转换的地方,当松开使不上劲时,它非常不行。一开始肌肉肌腱绷着劲,当它要松开,绷不上劲了,换劲的时候,非得酸疼不行。所以希望同学们还是要抽时间练它,可以换着练。(两个问号一并回答了)
(十五)怎么练呢(指第二个呼吸的呼气)?下颏往回一收一绷劲(就是使劲呡嘴),心口里面就往上撅。如果我们在做这个呼吸时用意念这么搞,就把心下这个月芽儿往上带了,也就把命门那儿的气往上带了,慢慢使中气往上升,气往下走出现的毛病都好解决了。练精化气比较难,我们通过这些具体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决它。
(十六)那么这是不是不专了(指练膜胳)?我们现在这么练膜,比单纯练膜、单纯练聚精会神高一个层次。但是往下面还有好多东西,还需继续练,练速度,练筋、骨、肉,都是躯体混元气。以前练捧气贯顶法、形神桩也是练躯体混元气,但那是从意识练的;现在更深一层,从内里边练。
三、体察穴位。全文中有26个穴位(按出现的次序排列)
1.【会阴穴】经穴名。简称“会阴”。在中医针灸学中,会阴穴别名屏翳(yi)、下极、下阴别等,属任脉。是前阴与后阴当中皮表的一个穴位。男子当肛门与**之间,女子当肛门与**后联合之间。从气功性位于子宫颈和子宫颈口,是炼丹道派命功的玄关窍。旧称之为“阴跷库”、“地户穴”、“虚危穴”等。会阴部位是任脉、督脉、冲脉的起始点,经常收缩会阴可避免精气下泄,又可令此部位不受压迫,从而保持任督气机流通,是打通周天的关键所在,故古练功者有“天门常开,地户常闭”之说。69
2.【命门】 ①指命门穴。是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前对脐。②练功部位。在脐与命门连线之前2/3、后1/3处,相当于智能功下丹田的位置。是先天肾气集聚生化的地方。113
3.五枢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之会。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一说“在带脉直下二寸”(《针灸集成》)。布有髂腹下神经和旋髂浅、深动、静脉。主治小腹痛,腰胯痛,带下,疝气,及子宫脱垂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4.维道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外枢。属足少阳胆经。是少阳、带脉之会。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一说“对章门直下七寸”(《针灸集成》)。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和旋髂浅、深动、静脉。主治少腹痛,腰胯痛,疝气,带下,及子宫脱垂,盆腔炎等。直刺0.5-1寸,或斜刺2-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5.居髎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阳蹻、足少阳之会。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浅动、静脉分支和旋股外侧动、静脉升支。主治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疝气,及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6.【混元窍】亦称“混元”、“混元灵窍”、“脏真混元窍”、“中宫混元窍”。其位置即智能气功讲的混元位,在中脘内体腔正中稍后。但它又不是一个实在的实体部位,而是和实体兼容的混元气,即古人所谓“有气则成窍,无气则渺茫”。之所以取此位置,是因此处为脏真混元气集中的地方,又是传统功法中神气并练和炼气化神的玄关窍,且智能功以之为神气混融的处所。通过意守这一具体部位,凝聚混元气,使意识和混元气合一,逐渐可体察到无内无外的混元气的整体状态——玄关窍开的景象。 75
7.【膏肓(huang)】 ①经穴名。位于背部,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处。②我国古代医学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53
8.胞肓【标准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取法】俯卧位,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3寸处取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髂翼骨膜。皮肤由第一、二、三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内含有丰富的脂肪,纤维组织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轮廓。臀肌筋膜发达,它发出纤维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内,所以该层筋膜和肌肉结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离。【功用】补肾强腰,通利二便。【主治病症】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睾丸炎;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便秘; 3. 其它:坐骨神经痛,腹直肌痉挛,腰背部软组织疾患。【刺灸法】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臀部放散;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9.肓门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和第一腰动、静脉后支。主治腹痛,痞块,便秘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10.肓枢 肓枢穴在肚脐旁开一寸,针灸书上一般写的是肚脐旁开五分,我们取旁开一寸是因为肾经在肚脐上面旁开一寸、肚脐下面旁开五分。
11.【膻中】膻,音tan(2声)。①经穴名,属任脉。位于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助间隙,两乳头连线之中点。为心包之募穴,为心气集聚之处。②人体部位名,指前胸正中,两乳之间的部位。心肺居其内,为宗气聚积之处,故亦为气海,又称上气海。188
12. 【脊中】经穴名。位于背部第11、12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前正对智能气功之混元窍。82
13.悬枢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医心方》名悬极俞。属督脉。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http://baike.baidu.com/view/642663.htm
14.【带脉】 ①奇经八脉之一。循行路线:约自与第二腰椎等高的季胁部下边开始,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横行腰腹,绕身一周。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②经穴名。属少阳胆经。足少阳、带脉之会。位于侧腰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25
15.【章门】经穴名。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即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264
16.三阴交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另说:“在内踝上八寸”(《千金要方》):“在内踝上一寸”(《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为胫神经;并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主治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以及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孕妇禁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