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从“禁燃”到“限燃”,是烟花治理应有的柔度

年关将近,山东东营、滨州两地明确春节期间可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引发了舆论热议。据悉,东营市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共有7天,分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滨州市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

一声“炮仗”何以拥有如此大的能量,掀起人们对“双节”期间放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的话题波澜?其实,这背后既是公众对年味儿回归的期待,也是久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在期待一种更鲜活、有烟火气的生活。

从“禁燃”调整为“限燃”,虽一字之差,但体现了当地政府在烟花治理中合理地尊重民俗、民情,合法地兼顾安全与环境保护。相关规定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划分限定,在“双节”期间放开烟花燃放的管制,满足市民对节日氛围的期待,同时也将燃放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以及安全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这是当地政策的人性化关怀,也是为全国更多地方打个样板,提供借鉴。

公众为何期待有限度的放开“禁令”?“限放”烟花爆竹的东营、滨州两地为何赢得网友的一致认同?在这些问题上,我们需要承认,全面禁燃七年,大疫三年,年味儿在减淡,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在弱化。

从2015年开始,全国各地都出台了明文规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公安部2017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其时全国共有444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燃烟花爆竹的“纸刀”下,年味的期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我国居民一直有逢年过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站在公众的角度,一是年俗氛围,二是千年传统。更深层角度讲,声声“炮仗”、绚烂烟花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视觉感受,在年关,人们将文化认同、家庭团圆、新年期待等等情感浓缩在这一挂鞭炮、一束绽放的烟花当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浪漫情怀与生活仪式在此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身如束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摧。”烟花爆竹不仅仅是年味儿的象征,更是传统故事里驱赶年兽、祛病驱邪的精神寄托。大疫三年,保持社交距离,停办“年夜饭”……种种举措在消减着“年”的符号意味,在这样一个时刻,人们期待的不只是炮仗,更多的是想用喜庆的鞭炮来驱赶瘟神的强烈需求。在不久前的浏阳电视台直播规模盛大的烟火晚会中,火树银花不夜天,人们在直播间里祈愿家人平安,这是中国人最质朴的期待。

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放烟花是年俗,是期待,是一种文化脉络传承的对证。正如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生产部主任成新湘认为,不少地方禁放限放烟花爆竹的规定有“一刀切”之嫌。烟花治理的确需要更加精准化、动态化的转变,让烟花炮竹既确保安全、清洁,又能留住人们关于佳节的集体回忆。而此次山东东营、滨州树立了好的典型,各地因地制宜,在正确引导与监督下,出台符合实际的举措,为烟花治理矫正方向是值得思量的。

(红网)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