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但做功德不求名。张口闭口君有疾,扁鹊自言非上工。人人知医天下任,小病自治草根行。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张方天下平。
疑难病十方疑难病十方涉及晚期肿瘤、肝硬化腹水、慢性肺病、胆病、风湿病、慢性肠炎、无名热、中老年(阴性)感冒、少阴病、老人衰竭性高热、睡眠障碍,运用时应注意:
第一,可同时应用“慢性病十方”中的“食疗方”健脾胃,还可根据病势选用“西洋参粉”养护心脏机能。
第二,症状缓解后可采用生态同步疗法(本能养生)做长期养生调理。
疑难病十方辨证表
1、肿瘤方
辨证:
癌症晚期,肝硬化、腹水
主方:
炙鳖甲80克(先煮一个小时取汁备用,渣再煮)、黄芪50克、柴胡36克、牡丹皮30克、桃仁20克(打)、白芍40克、桂枝30克、当归30克、党参30克、茯苓4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紫草30克、甘草15克
化裁:
①若无痛去乳香、没药;
②若疼痛剧烈且服药后无缓解,可将乳香、没药增至15克;
③若发热不退加地骨皮30克;
④若无食欲可加白术30克、厚朴20克;
⑤若便秘加枳壳20克。
上药同煮二次,每次30分钟取汁,再与炙鳖甲汁相合慢火煮10分钟。
2、慢性肺病方辨证:
长期咳喘胸闷痰壅;(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大泡
主方:
全瓜蒌40克、杏仁20克、厚朴30克、陈皮20克、生姜20克、半夏20克、茯苓50克、泽泻25克、薏米150克、地龙20克、西洋参10克(研粉加入药液)
化裁:
①若咳嗽不严重可去地龙。
3、胆病方
辨证:
胆结石、胆囊炎、急性黄疸(甲肝)
主方:
柴胡30克、枳壳20克、白芍30克、甘草13克、栀子30克、茵陈40克、郁金30克、牡丹皮30克、大黄9克(后下)
化裁:
①便秘加芒硝5克;
②发烧加黄芩30克、黄柏20克;
③腹胀加枳壳20克、厚朴20克;
④急性黄疸(甲肝)加猪苓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
⑤发热恶寒加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30克。
4、风湿方
辨证:
关节肿疼,风湿疼,无热
主方:
柴胡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甘草15克、苍术40克、茯苓40克、干姜10克、泽泻30克、炮附子10克,薏米100克单煮,用薏米汤煎药。
化裁:
①如发热,则去泽泻、附子,加知母20克。
②若手足逆冷肿疼严重,可配合外洗方煮水浸泡或擦洗。外洗方:白术50克、当归50克、桂枝100克、黄芪100克、白芍50克、细辛30克、茯苓50克,以上药材煮水泡手腿脚,可重复使用。
5、慢性肠炎方
辨证:
无热腹疼,下利或溏
处方:
柴胡30克、党参30克、白术30克、茯苓40克、甘草15克、黄芪40克、桂枝30克、黄连25克(捣)、干姜13克、白芍30克
6、无名热方
辨证:
原因不名发烧
主方:
柴胡36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黄芩20克、甘草13克、生姜15克、大枣12个(破开)
化裁:
①长期发热去姜枣,加地骨皮50克、黄芪40克、牡丹皮30克、炙鳖甲50克;
②渴加花粉40克;
③呕加半夏20克;
④不大便加知母30克;
⑤烦躁不能眠加栀子30克;
⑥小便不利加茯苓40克、泽泻30克。
7、柴胡汤
辨证:
目瞑倦卧怕冷,体温正常。
处方:
柴胡36克、桂枝30克、党参4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大枣12枚、炮附子10克
8、附子汤
辨证:
无热恶寒,但欲寐,脉沉细,手足厥逆。
处方:
炮附子10克、柴胡36克、茯苓40克、泽泻20克、白术20克、党参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干姜20克、甘草15克9、四逆汤
辨证:
濒死衰竭,真寒假热。老人突发高热不退。
处方:
炮附子40克、干姜20克、甘草15克、西洋参10克、党参30克、肉桂20克
提示:给真寒假热的重症老人喂药,一定要少量多次地喂,吃一勺休息一会儿,再吃。切不可一次性服药太多!
10、酸枣仁汤
辨证:
睡眠障碍,头部充血,虚烦
处方:
酸枣仁40克、栀子30克、柴胡36克、百合30克、黄芪45克、川芎30克、淡豆豉30克、厚朴15克、陈皮15克
提示:缺血性失眠可视情况用“附子汤”或“柴胡汤”。
煎药服药注意事项:
中药饮片先用温水浸泡1小时,浸泡1小时后应保持水量稍高于饮片(水偏少可再加),中药煎两次分别取液,每次先用大火烧开煮沸再改用文火煎25分钟,两次煎药所得药液混合在一起备用,总共药液量控制在500毫升左右(可灵活)。
所有处方里面,大黄均应“后下”,即在第二次煎药结束前5分钟内放入大黄。
成人方剂药量为成人一天用量,早饭前晚饭后各服一次,遇紧急情况可一天服用四次,隔4小时一次。
虚弱者虚弱者可先按成人用量三分之一试服,感觉好再逐步增加用量。
少儿少儿酌减,11-15岁服方剂量的四分之一,5-10岁六分之一,2-4岁八分之一。每天2到4次。病情急迫可一天服用四次,隔4小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