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教学观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千方百计地教给学生知识,即教学目的是完成课时知识目标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也可以采取很多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是一位善教者,他的课堂教学也会十分活跃、丰富,但无论教师怎么教得好,学生最终受益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或者十分出色地掌握书本知识。
另一种教学观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努力教给学生如何自己去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即教学目的不仅是完成课时知识目标任务,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自己去获取知识。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总结教育规律的至理名言十分透彻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正确教学观的高度概括。知识是无限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靠教师传授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更何况一个人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后,碰到的都是新知识、新问题。要适应它、解决它,要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就需要自身具有一种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够从小得到开发和培养,那才是最有潜力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
在教学中如何实践“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念呢?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很形象地注解了“为了不教”的教学观。“授之以鱼”就是灌输书本知识,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授之以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读书、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就是解决“教为了不教”。这句成语很通俗、很形象,我在这里就不多作解释了。我只想提及的是现在美国的教育界有很多人都在研究这句哲理深刻的中国古谚。他们将它翻译成“Give me a fish and I will eat today ,Teach me to fish and I will eat for a lifetime.”(送我一条鱼,我今天就吃完了;教给我捕鱼的方法,我一生有鱼吃。)并努力在教学中实践。大家认为教育十分发达的美国如此青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还认认真真地“中”为“洋”用,我们就更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此文于2002年发表在《中小学校长》7月号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