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黄疸

黄疸

王某,男,52岁,干部,1969年12月26日初诊。饮酒无度,又夹肝气拂郁,初觉胸胁胀闷,旋即两目发黄,波及周身,身热口苦,烦躁干呕,不欲饮食,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象弦数,舌红、苔黄腻。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麝香草酚浊度10单位,脑磷脂絮状(+++),黄疸指数46单位,谷丙转氨酶350单位。患者酒客多挟湿热,又加肝气之郁,湿热熏蒸,阻于中焦,胆汁外溢,故发黄疸,面目一身悉黄,其色鲜明如橘,并身热口苦,心烦,便秘,脉弦数,证属“阳黄”。治以疏肝解郁,清泄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加味。处方:茵陈30g,炒栀子12g,生大黄6g,黄芩12g,大青叶25g,云茯苓12g,车前子30g(布包),炒枳壳12g,生甘草3g。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2剂,下黑秽粘滞大便,量少而不畅,胸胁胀闷略减,湿热郁积之邪,已有下行之势,仍宗原方,大黄增至12g,另加槟榔12g以因势利导。

三诊:《医经精义》云:“肝与大肠相通。”上方重佐通腑之品,即下大量秽浊粪便两次,胸胁已觉宽舒,干呕、身热均止,黄疸亦显著减退,效不更方,再宗原方加减治之。处方:茵陈18g,栀子12g,黄芩15g,生大黄6g,柴胡3g,云茯苓15g,陈皮9g,炒枳壳6g,车前子18g(布包)。水煎服。

四诊:上方连服6剂,黄疸十退其七,饮食增加,二便通调,继以上方循序渐进。

五至八诊:遵上方加减间断服药9剂,黄疸尽退,唯晚饭后尚觉腹胀不适,寐意欠酣,此即“胃不和,卧不安”。再拟四苓平胃散治之。处方:生白术9g,泽泻6g,云茯苓9g,川厚朴3g,陈皮6g,半夏9g,生甘草6g,炒枳壳3g,生枣仁9g。水煎服。上方继服12剂,诸症悉退,肝功能已恢复正常,休养月余即恢复工作。

“肝与大肠相通”,疏通大肠即可达到疏肝的目的,此即“肝主疏泄”之意。仰宗斯旨,治疗本案,注重疏通,得心应手,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朱某,男,6岁,1969年3月19日初诊。感冒未已,精神倦怠,不欲饮食,厌油腻,继而恶心干呕,脘胁胀满,大便干燥,小便深黄如茶。查:肝大,肋下1指,白睛轻度发黄,体温37.5℃。肝功能检查示:麝香草酚浊度12单位,脑磷脂絮状(+++),黄疸指数12单位,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脉弦细,苔黄厚而腻。患者感冒未清,余热蕴结阳明,熏蒸肝胆,发为目黄,小便深黄如茶;热与湿合,脾为湿困,运化无权,因而厌食油腻,恶心干呕。结合脉证综合分析,证属“阳黄”。治以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四苓汤加减。处方:茵陈15g,蒲公英12g,泽泻9g,猪苓12g,茯苓15g,竹茹15g,生甘草3g,薄荷6g,柴胡3 ,黄芩6g,鸡内金3g。水煎,每日分2次温服。服药6剂后,恶心干呕渐平,患儿精神转旺,饮食有所增加,尿黄亦较前减轻,继服原方至12剂,目黄尽退,脘胁胀满已消,唯大便偏于稀薄。原方去鸡内金、公英、黄芩、茵陈,加白术6g,炒薏米12g,赤小豆18g,连服10剂,诸症悉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本例黄疸,属热与湿并,方用茵陈四苓汤加减,清其热,利其湿,胃浊得以下降,湿热得以清化,故黄疸相继而退。后期脾气偏虚,大便稀薄,方去鸡内金、黄芩、公英、茵陈,加白术,炒薏米、赤小豆,为易苦寒而为甘淡渗湿之法,方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张某,男,25岁,农民,1957年8月4日初诊。夏秋之交,炎暑方亢,一日入湾中洗澡,遂患头身沉痛,食欲不香,继则两目及遍身发黄,手足浮肿,中脘痞胀,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象濡数,舌苔黄厚而腻。实验室检查示:脑磷脂絮状(+++),麝香草酚浊度21.6单位,黄疸指数26单位,谷丙转氨酶420单位。患者外湿渍浸,腠理闭塞,营卫受阻,湿热郁蒸为黄,既有表证,又有里证,治当表里兼顾。拟茵陈四苓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处方:茵陈18g,茯苓15g,猪苓12g,泽泻5g,赤小豆25g,连翘15g,杏仁2g,麻黄(先煎去沫)、生姜皮各6g,蔓荆子16g,薏米18g,苍术6g。水煎服。

二诊:上方连服3剂,腠理开疏,周身微微汗出,尿已较前增多,头身沉痛显减,浮肿消退大半,效不更方,继进原方3剂。

三至四诊:服上方后,诸症相继而退。8月8日来诊时,伴有感冒发烧,予服银翘散而愈。目前黄疸十退八九,中脘已觉宽舒,浮肿尽消,二便均调。病已出险入夷,于是进苦辛淡渗之品,轻调气机,以善其后。处方:茵陈9g,黄芩6g,茯苓9g,猪苓12g,泽泻9g,赤小豆15g,连翘12g,川厚朴6g,陈皮9g,生姜3g。水煎服。上方连服8剂,诸症悉平,肝功能恢复正常,休息1月后,已能参加劳动。

《金匮要略》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本例黄疸,因外湿渍浸,湿郁成黄,故用茵陈四苓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一方面除湿透表,另一方面渗利退黄。表解则浮肿自消,湿去则黄疸自退。因其方证相符,因而取得良好效果。

于某,女,45岁,市民,1955年7月12日初诊。身目俱黄,其色晦暗,胃脘膨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色黄。精神倦怠嗜卧,面浮跗肿,脉象沉迟,舌质胖大,苔白厚湿润。病来两月,辗转调治未愈。脾失运化,湿郁于中,胆汁为湿所遏,不得下行入肠,而溢于肌肤,发为“阴黄”。《伤寒论》云:“身目为黄,寒湿在里,以为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治以温阳利湿,消肿退黄。方用费氏茵陈术附汤加味。处方:茵陈12g,白术9g,附子3g,茯苓12g,泽泻9g,当归6g,陈皮9g,半夏12g,砂仁3g,薏仁25g,生姜皮3g。水煎服。服药3剂后,小便转多,大便溏止,中阳即见展化,继进原方3剂,胃脘宽舒,饮食增加,浮肿亦消,身黄十退七八。仍进原方6剂,脉转冲和,其病将愈。原方茵陈用量减至6g,加党参、炙甘草各6g,继服9剂,诸症悉退而告愈。

医生处方,贵乎对证;方既对证,贵乎坚持。对于本例患者的治疗,自始至终坚持用费氏茵陈术附汤以温阳利湿、消肿退黄。前贤有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黄疸多小便不利,利尿为主要治法”。寻绎方义,本例于茵陈术附汤中重用泽泻,即守此法。后为健脾起见,只以参草相加,扶正逐邪,竟获痊愈。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