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启引:『历史之所以被人重视,因为人们从中可以得到智慧。最明智、也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阅读《左传》《国语》《史记》《资治通鉴》。在古代,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阅读这样的著作,不是说,今天的人比古人聪明百倍吗,怎么就不能读?』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大学要淘汰就业率低的专业。针对这一消息,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青少系主任黄洪基教授提供了一条信息:
华东师范大学与纽约大学筹建第一所中外合办大学——上海纽约大学过程中,中方希望开设金融、法学等热门专业,美方坚持要开设历史、哲学等学科。黄教授评论说,纽约大学是为华尔街服务的,但他们依然认为历史是如此重要——是西方大学学科的基石。
我相信,中国的学生、家长,大学的老师与管理者,以及教育部门决策者,对此肯定有点吃惊。尽管中国文化传统一向十分重视历史,但今天,几乎所有人都不觉得历史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这首先是因为,经过大半个世纪的观念和政治冲击,中国人已经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彻底的物质主义族群。人们判断一个东西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实惠、实用,也即能够带来物质性好处的能力,其影响极为深远。
学生、家长不重视历史,乃是因为大家觉得,学习历史无助于找到好工作。工商管理、法律、会计等课程才可以找到好工作,历史太不实用。是的,实用几乎是学生和家长判断专业好坏的唯一标准。
领导们不重视历史,同样是因为物质主义。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合并就是出于实用主义考虑,曾经很不错的综合性大学被拆散成为一所所专科性大学,大量所谓无用专业被裁撤,留下的是一些据说有用的工科、农科等专业。不过,历史学科当时倒是很受重视,因为它同样有实用功能: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然而,80年代之后,历史学的这一功能衰竭,于是,历史学就被抛弃到一边了。
美国大学重视历史的帖子发出后,立刻有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中美两国不具有可比性。美国大学生研读历史,因为他们的历史很真实,也很有趣,且能够带来智慧。中国的历史课却不具有这样的效果。
这确实是历史课遭到普遍忽视的一大根源。几千年来,历史之所以被人重视,因为人们从中可以得到智慧。
研读《尚书》,可以理解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圣先王的治国智慧;
《左传》《国语》向人们呈现了古典君子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国语》简直就是一本包罗万象的君子教科书;
阅读《史记》,可对华夏文明生成的过程,对周秦之变,有一个准确把握。读者也可深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心灵,从中体验人性之复杂,人生之丰富。
读《汉书》,则可以对秦汉之际的制度变革有一个全面理解。
《资治通鉴》通过一个个历史事件,揭示了人与制度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揭示了人在多变甚至残酷的历史过程中,高贵而优雅地生存的智慧。
这样的智慧被20世纪的现代历史学驱除了。历史学本来是追求智慧的人文之学,现代历史学却强努着要成为科学。
有一些历史学家忙着考证历史事件之“真相”,为此撰写一篇一篇论文。他们从事历史研究,只追求所谓真相,而拒绝阐明意义。另外一些历史学家则是在假装研究历史、写作历史,其实是在借历史写作宣传小册子,哪怕装出大部头的样子,其一切论述就是为了证明那几条干巴巴的教条。
这样的历史,人们不可能喜欢读。要让大学生喜欢历史,学界就必须改弦更张,提供真实而又有趣的历史作品,就要恢复历史学的传统叙事方式,讲故事,讲人物,追求意义,追求“鉴”之智慧。
读者从中可以把握历史之大势,可以获得人生之智慧。在这样的作品没有被生产出之前,最明智、也最省事的办法就是辅导大学生们直接阅读《左传》《国语》《史记》《资治通鉴》。在古代,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阅读这样的著作,不是说,今天的人比古人聪明百倍吗,怎么就不能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