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是指中国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本篇我们讲讲秦国的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一、不平凡的出身,白起其实也是秦国公室贵族!

白起,秦国白氏,名起,按照现在的理解,这就是一个姓白的秦国人,和秦国国姓赢,完全八竿子打不着呀。其实不然,白起的这个白氏恰恰就是出自于秦赢。春秋时期秦国第5任国君秦武公死后,他的儿子公子白未能继位,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附近的平阳,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所以追本溯源,白起是妥妥的秦国大贵族,赢氏后代,当然这个也为后来白起统领秦国大部分军队有了一个法理基础。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二、养军士,战必克,安百姓的秦国武安君!

武安君这个封号,最早出自西周,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君亦如此,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史记正义》说他获武安封号的原因是:“言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故号武安。”

我们来粗略数一下白起获得这个封号的战绩:秦昭襄王十五年,白起升任大良造,发兵攻魏,一举夺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为秦的东出崤函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十六年,白起与另一秦国名将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白起领军攻打赵国,夺取光狼城;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白起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水以北土地给秦讲和;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秦国再次伐楚,白起率军大破楚军,攻占楚国都城郢,焚烧了楚王的坟墓夷陵,又攻占了楚国巫、黔中郡;攻占郢都后,秦王以郢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白起名震天下!

三、定鼎乾坤的一战,武安君率军歼赵于长平!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上党通往韩国都城的道路被绝断。韩桓惠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转而归附赵国,赵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赵胜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大将军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备秦军来攻。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大将王龁率军60余万攻韩,夺取上党,然后攻赵。赵国大将军廉颇领军近50万在长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然而秦军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廉颇重新分析战情,决定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就这样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

之后,可能是因为战争消耗太大,使得赵国经济实力不济的弱点完全暴露,更急于结束战争的原因,赵王把廉颇换下,重新了派了赵括来指挥赵军。秦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奔赴前线领军!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败,将赵军吸引进秦军主力构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从侧翼派出两支奇兵,一支为轻兵两万五千人,长途跋涉,绕到赵军背后,奇袭了赵军的最后一道防线百里石长城。赵括被围后,命令数十万赵军从各个方向冲击秦军壁垒,却始终不得突围。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构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就这样,赵军被秦军围了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四十万兵士向白起投降!

怎么处置俘虏是个大问题,在当时,战争打了那么长时间,秦军本身的粮草供应也快消耗不起了。最终白起以赵国士兵反复无常,恐生事端的缘由,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民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战国四大名将之白起

而长平之战的指挥者白起也被后人评价“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