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战国四大名将第三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廉颇,廉老将军。
相比前两位名将,白起,李牧辉煌战绩,廉颇的战绩较少,有的在历史上也乏善可陈,没有太多像白起或者李牧那样很著名的战例。
但是每当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总能站出来力挽狂澜,堪称国家的中流砥柱。
我个人认为他不是那种出奇制胜,类似于白起、韩信那种总有奇谋的名将,而更像是一个老老实实“求稳”的名将,不会创造令人难以想象的战果,但是也不会造成巨大的失败。让他攻城略地,为赵国增加领土能力一般,但让他守城那绝对是一把好手。
负荆请罪
廉颇历任赵国多个君主,他的生卒年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具体什么时候从军没有记录,什么时候成为一军统帅也没有具体的记载。查阅了《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都没咋提。
廉颇的出场可谓高光无限,出场即巅峰。公元前284年,名将乐毅带着秦韩魏赵燕五国联军联合讨伐齐国,连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打得齐国差点灭国,只剩下两个城池苟延残喘。
公元前283年,在齐国元气大伤之际,廉颇痛打落水狗,率军深入齐国境内,攻取了阳晋,可谓战绩辉煌,威震诸侯。如此功绩赵王自然是欣喜不已,当即封廉颇当了上卿,赵国一种非常高的爵位。
之后就发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其实和廉颇的军事才能没太大关系,主要体现出廉颇卓越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出色的大局观。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16年,赵国得到传奇宝贝和氏璧。这消息传到秦昭襄王耳中,他立刻派人出使赵国,表示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这个无价之宝。这事让赵惠文王犯了难,给了吧,秦国向来喜欢放鸽子,城池肯定不会给;不给吧,万一惹怒秦国,转头攻打赵国,老百姓又得遭殃。
在他纠结的时候,一个叫缪贤的太监推荐了门下的门客——蔺相如。 蔺相如表示可以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出使,若是秦国真的把城池给了赵国,那么和氏璧就给了秦国;若是秦国耍赖,那么他保证把和氏璧完整带回来。
蔺相如果然没说大话,秦昭襄王本就想空手套白狼,没想到碰见的蔺相如也是个光脚不怕穿鞋的主儿,偷鸡不成蚀把米,总不能真把蔺相如杀了,把和氏璧给抢了吧,那以后秦国就别想在战国混了。就这样,蔺相如将和氏璧完整带来了回来,史称“完璧归赵”,蔺相如升了官,官封上大夫。
但是丢了面子,秦昭襄王心里头自然不舒服。不久后,秦国攻伐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又杀了两万人。要说这秦国也是,实力就是王道,想怼就怼,根本不讲一点道理。
有了战场上的胜利,秦昭襄王自然洋洋得意,他故意羞辱赵惠文王,想着和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罢兵。你说天底下还有这么不要脸的人吗?你动手打的人,现在又说不打你了,咱两还是好朋友。
赵惠文王也不傻,他有点害怕,不太想去,我觉得主要还是不想见秦昭襄王那张无赖脸。廉颇和蔺相如劝他一定要去,不然丢人事小,丢国事大,必须要去,一定要让秦王看看,我们赵国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并不怕你们,我们赵王也是个勇武之辈。
蔺相如和赵惠文王一起去了。
临走之际,廉颇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水准,他话里有话地跟赵惠文王说了句,大王这次会盟最多也就三十天,如果三十天您还没回来,您就让太子即位,让秦国彻底死心。
这意思很明白,您要是回不来,秦国肯定以您为人质来威胁赵国,而这时赵国有了新的君主,秦国拿您来威胁赵国的作用就大大减小。不过话说回来,这话其实还有点危险,如果不是廉颇忠君爱国,赵惠文王比较英明,光这一番话,就可以怀疑廉颇是不是收了太子的好处。
书归正传,渑池相会再次成就了蔺相如。要说蔺相如也有些无赖的气质,无赖正好治无赖。秦王在渑池让赵王抚琴,还让史官在旁边记录,这事能忍?!
蔺相如跑到秦昭襄王面前,让他为赵王击缶,秦昭襄王不干。蔺相如说,大王,剑在我手上,您要是不听我的,我就抹脖子溅你一脸血。秦王旁边的卫士上前护卫,被蔺相如的眼神吓住了。秦王无奈,乖乖击缶。
能为大王找回面子,蔺相如的功劳自然不小。赵惠文王龙心大悦,升官!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于廉颇之上。
廉颇不乐意了,你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主,又是个平民,凭什么骑在老子头上。老子为赵国流血流汗,攻城拔寨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撒尿和泥呢,在我这装什么大尾巴狼。如果我在路上碰见你,一定好好羞辱羞辱。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故意不和廉颇见面了。即使是上朝的时候,也经常说自己有病,不愿意和廉颇在一块。哪怕外出碰见廉颇的车驾或者马匹,也远远地避开。
时间长了,蔺相如的门客有点不舒服,他们直言进谏。
“大人啊,我们离开老婆孩子热炕头来追随您,就是觉得您品德高尚。现在您和廉颇将军同朝为臣,却每每躲开他,关键是您害怕的也太过分了,普通人都觉得受不了,何况是您这样的大官呢。我们这些人都没啥本事,还是让我们走吧。”
蔺相如挽留他们,他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话,“你们以为廉颇将军和秦王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那么厉害,我都敢在朝堂怒斥他,骂他的臣子。就算我再没有本事,难道我会怕廉颇将军吗?秦国为什么不敢随意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颇将军在。要是我们两个闹僵了,互相起了嫌隙,那就真的中了秦国的下怀了。相比国家的危难,自己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廉颇听了之后,立刻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并让人带着来到蔺相如的门前,亦表示自己足够的诚意和歉意。
他心悦诚服地说,“我是个粗鲁卑贱的人,没想到大人您却这么的宽厚,以国家为重。”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廉颇对赵国的忠诚,而这种忠诚也伴随了廉颇的一生,直到其郁郁而终。
长平攻防战
此后的廉颇倒是顺风顺水,从赵惠文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79年到赵惠文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69年。廉颇几乎无往不胜,先后击败齐国和魏国,夺得不少城池。
别人攻不下的,他能攻下,别人赢不了的,他能赢。尤其是在赵惠文王三十年,秦国再次发兵攻赵,在赵奢击败秦国之后,秦王卷土重来,廉颇率兵救援,击败秦军,一时风头大振,直到长平之战的到来。
这是两个战国名将的真正对抗,一方是秦军主将王龁,一方是赵军主将廉颇。此时赵惠文王已死,赵孝成王继位,而朝中的蔺相如年事已高,身体日沉。廉颇临危受命,率领部队抵御秦军。
其间,双方互相试探,秦锐士屡占上风,不仅多次击杀赵国重要将士,而且还占领了两个重要据点,光狼城和二樟城。廉颇屡次败退,只好缩在营垒里面,秦军再次进攻,攻下西面营垒,再次击杀两名都尉。
连续失败之后,赵军士气萎靡不振,廉颇只好带着军队退缩到丹河一带,修筑壁垒,继续固守。其实在这种背景下,坚守无疑是最好的办法。秦军都是饱战之士,战斗经验丰富,如果贸然出击对抗,肯定不是对手,不如消磨对手士气,慢慢寻求战机。
赵孝成王很生气,一来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拖下去赵国也受不了。二来廉颇号称名将,却屡次败退,始终不和秦国决战,这也让他非常不满。在这种背景下,他和朝臣商量,要么和秦国决一死战,要么就谈判求和。
这在战国很正常,与惠文王非常信赖廉颇不同,赵孝成王算是个非常务实的君王,他没有惠文王的英明果断,知人善任,反而更加刚愎自用一些。早在廉颇初次失利的时候,他就想带领部队和秦军决战。当然他这种想法也是脑子一热,下面的大臣马上劝住了他。他们认为赵军和秦军实力悬殊,就算大王带着军队全过去也白给,还不如和秦国求和。
下面的人分成了两派,一派说要武力威胁求和,派人到楚国和魏国,做出三国合纵的假象,让秦国知难而退。另一派说不用那么麻烦,直接派人到秦国求和就行了,简单干脆方便。
武力求和派表示,如果这么干了,秦国肯定会做出隆重接待赵国使臣的行为,那么其它各国就会认为赵国已经求和,肯定就放弃救援赵国的心思。如果秦国知道其他各国不救援赵国,他们就会更加放心地攻打赵军,这样下去,赵军肯定会失败的。
赵王说,“不听不听,王八念经”。派人直接去了秦国,果然如武力求和派说的那样,秦昭襄王和范雎隆重接待。剩下的五国一看,你们秦赵都谈和了,我们还凑个什么热闹,爱咋咋地吧。如此下去,赵国形势更加孤立。
求和不成,赵孝成王又把邪火发到廉颇身上。你个老小子败仗不断不说,连作战的勇气都没有,我赵国的脸都让你丢尽了。你要是真的不行,就说一声,我马上换人。
这时候秦国也来拱火,秦国丞相范雎派人带着宝物来到邯郸,贿赂大臣,还在坊间传播谣言。“廉颇不可怕啊,可怕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啊,这小子很厉害啊,连白起都怕啊”。
本来赵王都想换人,一听到这话,当即决定让廉颇下,赵括上。而秦昭襄王也换下了王龁,偷偷派出了柱国武将——武安君白起。这已经注定了长平之战的结局,初出茅庐的赵括哪能是用兵如神的白起对手,战死沙场不说,还连累了四十万赵军。
临战换奖
经此一役,赵国元气大伤,几乎灭国。位于西北的燕国这时候蠢蠢欲动,他们瞅准赵国主力全亡的时机,让栗腹带着二十万军队,数千辆战车浩浩荡荡地杀奔赵国。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放眼整个战国时代,能让赵国害怕的也就是秦国。一个小小的燕国也敢趁火打劫,简直是痴心妄想。
赵王立刻派出廉颇,廉颇只用了数万兵马就击溃了燕军,还杀死了栗腹,甚至都包围了燕国的都城。吓得燕王赶紧让出五个城池求和,这才把杀神们请了回去。此后不久,廉颇又带兵攻占了魏国的城池。
廉颇逃亡
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继位。他一上位就撤掉了廉颇的军职,让乐毅的儿子乐乘来替代他。要说乐乘也是一代名将,当年曾经和廉颇作为战友共同攻打齐国。眼下赵王天降大锅,不背也得背啊。廉颇咽不下这口气,带着亲兵就去揍乐乘了,吓得乐乘赶紧逃跑,廉颇也从赵国去了魏国。
到了魏国之后,廉颇也是郁郁寡欢,魏王虽然尊重他,却不信任他。其实也是,作为赵国的三朝老臣,廉颇也是“身在魏营心在赵”啊,很想继续获得赵国的重用。
赵王也想他回来,但是又怕他老了,不中用了,就派人到魏国去看看廉颇的近况。一个叫郭开的小人嫉恨廉颇,生怕他回来继续掌权,就贿赂使臣,让他说廉颇的坏话。使臣到了魏国,廉颇表现的很积极,一顿饭都吃了一斗米,10斤肉,可能吃撑了,但也表现出他还很有战斗力,还能上马打仗。
使臣拿了钱当然说了廉颇的坏话,“廉颇将军虽然很能吃,但是消化不太好,一会的功夫就跑了三趟厕所。”赵王一听皱起了眉头,看来他真的是老了啊,就放弃了任用他的机会。
赵国不想要,总有想要的。被秦国揍出翔的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让人把他接到了楚国。虽然廉颇成为楚将,却还想着为赵国效力,加上年事已高,没有怎么打仗就郁郁而终了,临死也没回到故土。
一代名将就此消逝,尽管没有像白起,李牧那样死在自己君王手里,但是这种窝囊的死法却也是对一个名将最大的侮辱。他本可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自己的国家尽最后一分力,却被君王始乱终弃,最终含恨而终。
应该说,相比李牧和白起,廉颇的作战能力是稍有不如的。毕竟在对秦国的战争中,廉颇往往以失败告终,打赢的仗很少。但对其它五国的战争中,廉颇倒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相比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李牧能够数次击破秦军,廉颇更擅长打顺风仗,敌人一旦变成更难缠的秦军,获胜的概率就小了很多。不过这也并不影响廉颇在整个战国时代的影响力,负荆请罪的故事早已成为流芳千古的佳话,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成为老年人奋起拼搏的最好代名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