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露”的意思是露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民间还有谚语说“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说,意思是白露节气过后,露水从初秋的些许凉意转为深秋的几分寒冷。
寒露时节有三候。“初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古人为此写了许多关于寒露的诗词,这些诗词以北雁南飞以及咏菊为主,把仲秋的菊花写得姿容绚烂。
例如元稹这首《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就将寒露时节的景象与物候特点融于诗中。所谓“菊有黄华”的“华”就是“花”的意思,春天草木皆因阳气而开花,唯独菊花因阴气而开花,菊花绚烂正与晚秋节气相应。而且元稹这首诗把寒露三候融入诗中,堪称寒露诗的千古佳作。原诗如下: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题解:
这首诗的诗题是“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是一首写寒露节气的诗。
我国远在一万年前后就发明了农业,农业生产是一项季节性很强的劳动,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对靠天吃饭的农人来说,可以增加收成。河南郑州大何村曾经出土过一件绘有太阳纹的彩陶片,有十二个太阳纹,说明当时已知道一年有十二个月。
到了商周时期,劳动者已经知道一年内昼夜变化和正午太阳最高度的变化规律。春秋时期已经利用土圭测量日影长短,明确了“两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战国时期有了“四立”知识,包括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从而有了八个节气。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
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已有千年历史的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这首诗是诗人创作在寒露节气的一首诗,寒露节气一般在农历九月,所以又叫“九月节”。
注释:
1.化蛤:寒露二侯“二候雀入大水为蛤”,即雀化蛤。古代认为麻雀数百年后入海会变成蛤。一说千岁燕化为海蛤。
2.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赏析: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诗人惊异于时光太快,转眼就是晚秋,清早起来,看到起菊花次第变黄。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
起句就仅仅呼应诗题,写出了节气的物候变化,同时菊黄与晚秋紧密照应,点出寒露的时令特征和独特秋景。寥廓云天,苍茫天地,倏忽又是一秋。让人难免生出要抓住时光,握住光阴的感慨。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诗人回首曾经,百感交集。年少时虽明经及第又状元及第,却锋芒太盛,得罪权贵,仕途坎坷,难以施展抱负。虽然有过身处权力巅峰的短暂经历,却把满腹才华用在一心为民,百废待兴上,朝廷逐渐呈现出任人唯贤、以德授官的良好政治风气。
然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长庆二年,都知兵马使王庭凑谋反,元稹好友牛元翼被朝廷授深冀节度使出兵讨伐,王庭凑得讯后,立刻出兵围攻德州,将牛元翼困在德州不得进退。元稹上书朝廷,希望能增兵解围,而皇上却听信谗言,唐穆宗一纸诏书免去了元稹丞相一职,贬为同州御史。
此后,元稹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当地环境治理和农耕之中,这刚好可以让他在远离政治中心的山野,寄情山水之间,与民同乐,得到了百姓拥戴。
诗人这首诗中,起句就写到了百花凋谢,只有菊花盛开,其实是以菊花自比,暗指诗人自己心如菊花,逆势盛开,用绚丽的姿态宣告生命的丰硕,并以此引出下句。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颔联从大处落笔,意思是,千家万户都目睹了风扫残叶的寂寥景象,万里晴空,北雁南飞。此联以“千家”对“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以“风扫叶”对“雁随阳”,十分工稳自然。尤其是两个动词“扫”和“随”的运用,把深秋的典型特征写得活灵活现。前一个动词充满力量,后一个则充满智慧。
先说这个“扫”字,写落叶经风扫过,凸显风势之大,迅疾利落,毫不留情,一扫而过,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再看这个“随”字,北雁南飞是大雁到温暖的南方过冬,那么大雁是如何识别路途呢,靠太阳的移动。这正是大雁聪慧的表现。而“随”字相比于“扫”字,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日光是一点一点变化的,大雁也是随着太阳逐渐移动而向南飞的。
颔联写出了寒露时节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同时,此联写了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寒露时节,正是大雁向南迁徙的时候。诗人仅用两个动词,“扫”和“随”,就写出了秋风里的肃杀之气。残叶落,雁南飞,大自然处于一片萧瑟之中。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颈联从细处入笔,意思是,群鸟在寒露时节化为牡蛎,诗人替雀鸟感到悲伤;晚秋的农作物最害怕遇到寒霜,所以收割农田要趁早,否则会影响收成。
这一联写寒露三候之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时分,田野没有什么可供雀鸟食用的粮食,雀鸟无处觅食,越来越少,而海边突然多了很多蛤蜊,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成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
此联“化蛤”对“收田”,既写出了寒露独有的特点,也体现出诗人对农耕的重视 同时有对农人收割的温馨提示。这些都表露出诗人对在田间劳作农人的悲悯情怀。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尾联意思是,诗人因此知道,松柏之所以有志,是因为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挺拔苍郁,看起来长青不老。此句的“松柏”也是诗人明志之句,呼应首句的“菊花”,无论是松柏 还是菊花,都映衬诗人的为民情怀。
这首诗善于捕捉寒露时节的秋色特征,把碧云大雁,菊黄松青,北风劲吹,寒山苍翠,层林尽染的景致逐一展现,而且紧紧呼应诗题,以寒露三候入诗,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读之有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感受到了寒露时节独特的秋景,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