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一生所向披靡,结果惨不忍睹。他就是秦国名将白起。
白起在位几十年,为秦昭襄王征战四方,一生未战败。然而,晚年他因病被逐出咸阳时,秦昭襄王派人送给他一把匕首。白起顿时明白顶头上司的用意,举刀自刎,离咸阳十里。战神白起一生立功无数,为秦国的吞并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什么最后会落得这么惨?难道白起也难逃功勋大师死狗的结局?
在我看来,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两种政权的交替。
从秦昭襄王说起。简单来说,秦昭襄王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他的母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掌握政权的皇太后。白起自秦昭襄十三年起为官。注意,此时真正掌握实权的,其实是芈月太后。第二年,白起迎来了人生和命运的重要转折,也算是他人生中的一个伯乐——秦昭襄王的舅舅魏然被任命为丞相。他很赏识白起,推荐他为汉中守卫。
从此,白起一路晋升,大杀四方,先后攻打韩、魏、楚,并因收复楚郢地而被封为武安君。
此后十年间,白起东征西征,先后斩杀二十万人。这些人要么是投降的将军,要么是战俘。白起在战场上的恐怖,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就在白起功成名就的时候,宣芈月太后已经“下课”,同时朝中的“四贵人”(包括魏然)也被赶走了。秦昭襄王四十一年,秦王在范雎的帮助下开始亲政。
正所谓一帝一臣,白起在宣太后在位期间受到重用,屡立战功,18年间6次升官。我们从蛛丝马迹中可以发现,秦王上台后对他还是怀恨在心,并没有像他的母亲一样将重任交给白起。
否则,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王没有派无敌白起上战场,而是先任命王陆为大将。因上党冯亭用计让赵国前来保护,王陆与赵国名将廉颇对峙数月。在这种情况下,时任秦国丞相的范雎提出要将赵王和廉颇分开,并让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怕赵奢的儿子赵括.赵国忠出谋划策后,秦王才暗中派白起任命他为大将军,王陆为副将军。
虽然《资治通鉴》没有记载,但我们可以推测,秦王最后送来的白起,是和自己穿同一条裤子的范雎推荐的。
范局自从范局动用了离婚方案后,就已经规划好了后路。线索二: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王派王陵攻打邯郸失败。他几次邀请白七七战斗。“平之战”之后,赵国早有准备,此时攻下邯郸是不可能的。秦王还是派汪言前去,白起却告诉秦王如果不听他的意见,到头来也没有好果子。这话传到秦王耳中,秦王一气之下让他离开。病情越来越重的白起在咸阳久居,最终在秦王的催促下不得不离开咸阳。
本以为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可是秦王回到朝中,一想到白起离开时的怨恨,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这么厉害的白起要是造反或者被别国利用,那秦国就吃大亏,加入大家。商议之后,秦王给了白起一把刀。由此可见,其实秦王根本不信任白起。
第二,谋杀太多。这也是白起自杀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白起在咸阳城外收到了秦王送来的刀。时值秦昭襄王五十年十一月。他回忆起自己在战争生涯中杀人无数,是时候还清自己余生的债了。
于是,白起这位一生所向披靡的“战神”,以自杀谢幕。据现有记载,白起在这几十年里,斩杀了六十万士兵和俘虏,还有在战场上死于白起之手而没有记载的,人数不详。
三、范炬。
白起在范雎的推荐下偷偷赶往战场。正是在这个时候,白起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长平之战”。白起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一分为二,围城四十多天。最后,赵括率军突围被杀,40万余名将士陆续投降。
“杀神”白起怎么可能放过。他看到赵军人数众多,可能会造成后患,上党人宁愿做赵人,也不愿做秦人。他假装接受,暗中命人将这40万大军连同百姓一起埋葬在原本属于韩国的上党城内,并留下200人活着。许多年轻人回城向赵王报告。
处理完这些事情后,白起准备一口气攻下赵国都城邯郸。然而,范雎被赵人收买,同时又害怕白起接过邯郸跻身三皇子行列,超越自己。再加上他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劝说秦王秦兵劳累,需要休息。
秦王信以为真,让白起回朝。白起回到秦国,听说此事后十分恼火,从此与范雎发生矛盾。可以说,范雎为白起的死埋下了种子,让本就不和的君臣关系雪上加霜。
最后,白起自身的人品问题。白起虽然善于用兵,却不懂得为人处事,更不懂官场上的“厚黑学”。他为人直率,性情直爽。他既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在功成身退之际勇退避锋。结果,他得罪了范雎,斥责了上司不听话。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