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名片
姚鹏飞,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人,1990年生,2013年放弃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种粮,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千余亩。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华
春光明媚,茶亭镇静慎村哲浩智能育秧工厂大棚里生机勃勃,绿油油的秧苗冒出两三寸高,芽尖上颗颗小露珠晶莹剔透,煞是可爱。一位戴眼镜、穿休闲服的年轻人在绿色海洋中踱步,细细端详着一盘盘秧苗,看根部、观芽尖,生怕漏掉一株病芽。临近中午,气温渐渐攀升,他打开手机,在屏幕上轻点几下,大棚开始自动卷帘、喷灌水肥……
“不管多累,也不管跑多远,我每天都要来地里看看,不然放心不下。”1990年出生的姚鹏飞虽然年纪不大,却已是从事农业种植10年的“老把式”。10年来,他立志当不一样的当代新农民,把青春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种植规模发展到千余亩,并成立了长沙市望城区浩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哲浩智能育秧工厂,打造了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加工、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带动了当地农户共同增收。
90后为亲情辞职返乡种田
静慎村位于望城北端,因为地处偏远、没有支柱产业,大多数年轻人都是以外出求学、打工为出路。作为村里第一个返乡创业的90后,姚鹏飞曾经饱受争议。
时间回转到2013年12月底,静慎村里发生了一件稀奇事:23岁的姚鹏飞辞去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乡,震惊乡邻。
“为什么把城里好好的工作给辞了?”在城里做药材生意的叔叔不解地问道。此前姚鹏飞在叔叔的医药公司上班,一年就挣了十几万元。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十分珍贵。姚鹏飞的父母都是听障人士,直到40岁才生下哥哥和他,两兄弟由奶奶一手拉扯大。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姚鹏飞从小就特别懂事、肯吃苦。
19岁那年,姚鹏飞考上了大学,此时哥哥上大三,靠着勤工俭学勉强维持生活,家中根本无法承担两名大学生的学费。姚鹏飞放弃了学业,开始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
“我不怕吃苦,但没有学历,只能干一些劳动价值不高的活。”姚鹏飞当过保安、送过快递,一直到叔叔从外省回来发展,他进入叔叔的公司做销售。头脑灵活加上舍得干,他第一年就拿下销冠。这时哥哥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家里经济条件大为好转。
这个时候提出辞职回乡,确实让家人很不理解,就连一向支持他的叔叔也投了反对票。
“奶奶80多岁了,父母身体不好,与邻里沟通不畅,我放心不下。”家中老人成了姚鹏飞难舍的牵挂。
“回家,怎么挣钱?没钱,怎么照顾家人?”叔叔紧紧追问。
一句话问到了姚鹏飞的痛处。为亲情回乡,绝不能是一时的冲动,需要事业的支撑。
看到村里的荒田,他有了主意,找到村党总支书记姚罗华:“姚叔,我想回村里种田。”
“种田可是个苦活,你做好思想准备了吗?”年纪轻轻,却要回家种田,这让姚罗华有些吃惊。问清了缘由后,姚罗华很欣慰,2014年,村里帮助姚鹏飞流转了近50亩田,用来种植水稻。
他找来老师傅虚心请教,从育秧到耕种管收,全部亲力亲为,一年下来也赚了好几万元。
为田间事业插上科技翅膀
种田有奔头!尝到了甜头的姚鹏飞信心满满,再次找到了姚罗华,“姚叔,我想多种些田,还要借钱买设备。”
细细询问了姚鹏飞的计划和目标后,姚罗华再次伸出援助之手。
2015年,姚鹏飞种植了170多亩水稻,还花了十几万元购置翻耕机、收割机。
“我是村里第一个购买大型翻耕机的农民。机子下地第一天,好多乡亲都来围观。”姚鹏飞回忆。
眼看着姚鹏飞一个人驾驶着翻耕机器几分钟就平整好了一亩田,老农民们大开眼界,连夸好使,纷纷请姚鹏飞帮忙代耕。
“以前农民下地干活,穿的是自己最差的衣服,我就不同,皮鞋、休闲服照穿不误。因为我下地干活不是在机械上就是在手机上操作,一般不会弄脏衣服。”姚鹏飞成了新一代农民的形象代表。
“这种舍得干、有想法的年轻人,我们愿意支持。”姚罗华说。
姚鹏飞越干越起劲,一边扩大规模,一边添置设备,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无人机一应俱全。
干事业,没有一帆风顺的。
2017年,姚鹏飞一股脑投入近百万元建了烘干机场地,添置了一台烘干机。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夏天一场超大洪水袭击望城,在河堤上奋力抗洪的姚鹏飞强忍着泪水,眼看着自己的大部分水稻田被淹没。
也是那一年,他的儿子患上了罕见重病,父亲再次中风。孩子在ICU住了一个多月,医生多次下达病危通知书,姚鹏飞抱着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态度,请来各地专家会诊,为孩子争取生存机遇。
最忙时,他常常是白天在田间收割稻子,晚上守在厂房烘干稻谷,还要跑医院。这个身高一米八几的汉子心力交瘁,一度想放弃种粮。
“鹏飞,不要着急,你继续种粮,村里会尽全力支持你。”姚罗华安慰他。2017年,姚鹏飞有了另一种成长,他向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年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反哺家乡担当最美乡贤
冬去春来,田野里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历经蜕变的姚鹏飞比以往更为珍惜当下。
他一边了解最新农业政策,参加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虚心请教专家教授,一边在田间地头钻研琢磨,任阳光在皮肤上留下烙印。公司有多少种设备,他就考了多少种操作证,地里刨的、天上飞的,他全都会操作,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广阔的农村天地成了最好的大学,弥补了他当年的遗憾。“要相信科学,用科技的力量振兴农业。”姚鹏飞经常说。
用传统方法育秧,由于温度不可控,容易导致出苗率不高。“过去是把种子堆放到一起等它自己催芽,我就琢磨出把种子放到空调房内,控制温度提高出苗率。”有点腼腆的姚鹏飞一说起种田就滔滔不绝。
2022年,村级集体注资入股,姚鹏飞的田间事业如虎添翼,加快了工厂化育秧的进程。今年,哲浩智能育秧工厂建成并投入使用,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工厂育秧,出苗率更高、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品质更好。不怕倒春寒也不怕寒露风,像近期温度多变,育秧完全不受影响。”站在新建好的大棚里,姚鹏飞踌躇满志,“智能育秧工厂一年可产三季,可供应3万亩稻田,乡亲们再不用担心育秧了。”
当初为亲情而归的青年如今收获满满。
现在,姚鹏飞不仅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400多亩,购置了一系列大型现代农业装备,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每年生产加工粮食1200多吨,还注册了“新乡贤”生态米品牌,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年收入百万元。
尽管历经坎坷,他对当年的决定从不后悔,甚至有些庆幸。
姚鹏飞家与育秧大棚仅一路之隔,看完秧苗姚鹏飞就回家,扶着奶奶走出家门晒晒太阳。这几年,父亲中风,孩子久病未愈,年过九旬的奶奶也不小心摔倒骨折了,幸好有姚鹏飞夫妻在跟前跑前跑后。
“这个伢子孝顺、本分,跟着他干活,我很放心。”脱贫户姚光祥给姚鹏飞干活好几年了。姚鹏飞帮他缴费报班,他学会了操作田间机械,每个月可以挣到四五千元。像姚光祥这样在家门口再就业的农民,姚鹏飞的公司有20多个。
逢年过节,姚鹏飞还会自掏腰包慰问村里的老弱病残,积极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投资投劳,腾出房间作为党小组活动室。他也被推选为静慎村的最美乡贤。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回来共同建设家乡,乡村大有可为。”在农村,像姚鹏飞这样返乡创业的青年渐渐多了起来。他们胸怀蓬勃的希望,忘我地奋斗着,在无垠的农村天地绽放青春!
青年说
长沙晚报:你心目中理想的小镇和小镇青年,分别是什么样子?
姚鹏飞:我理想中的小镇首先是交通便利、道路畅通,还要生活便捷,卫生院、快递站、商超等齐全,环境要干净整洁,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乡亲们安居乐业。小镇青年则应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能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长沙晚报:对你所在的小镇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姚鹏飞:希望小镇越来越美丽,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小镇青年”系列报道 4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