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降糖穴、升阳穴、补虚穴、偏瘫穴、止痛灵穴

特效穴位使用手册

一、春夏秋冬的养生保命之穴
1、春季的保肝重穴——太冲、鱼际、太溪、尺泽
2、夏季的养心大穴——阴陵泉、百会、印堂
3、秋季的护肺宝穴——鱼际、曲池、迎香、合谷
4、冬季的补肾精穴——南方冬天养生大法重在清除寒湿,每天针灸关元、肾俞、阴陵泉,为自己生起体内的炼丹炉。北方冬天保健大法是祛除寒燥,坚持每晚针灸太溪、关元、肾俞,身体就可以暖融融了。
二、亲手把疾病送上归途
1、为自己的身体提气——脾俞、足三里补脾气虚最好
2、为自己补血——血海和足三里是让肝不血虚的首选
3、让自己心平气和——使用太冲和行间

三、特效穴位使用

1、五脏和谐,人体长青:先天不足后天补,每天针灸双侧肝俞、肾俞、太冲,五脏会分外调和,人也体态心安。

2、肝胆相照,百病难扰---肝阴虚的三种穴位良药:40岁以上的人差不多都有腰酸腿疼、抽筋、眼花、头晕、消化不良等现象,只要每晚睡前针灸双侧阳陵泉、承山、三阴交,这些症状缓解或消除。

3、让肺自由地在正气中翱翔----根除肺阴虚:每天针灸双侧合谷,你会发现困扰自己多年的胸闷气短、多咳多痰、爱发高烧、多出虚汗等症状慢慢消失。

4、肾脏向人体敲响的警钟-----肾阳虚:如果平常老是爱感冒、关节痛、夜尿多、口舌生疮,这就是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爆发前的征兆,每天一定早晚坚持针灸双侧合谷、鱼际、足三里,把这些大病在萌芽中消解。

5、三穴鼎立心胸安:坚持每天晚上7—9点针灸双侧内关,9点左右在双侧心俞和膈俞,就可以控制瘀血这个幕后黑手,从根本上杜绝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6、用四个穴位来调养我们的后天之本----脾胃:每天针灸双侧足三里、天枢,从根本上把胃功能扶起来,有效预防慢性胃溃疡、胃穿孔等。每天饭前饭后针灸双侧足三里、脾俞,你会觉得吃啥都香。每天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针灸中脘,在针灸足三里,配合推腹,可有效消除食积,不在腹胀呕吐,让脾胃双好。

7、内关止嗝立竿见影,这几天偶尔会打嗝,就想起了内关,按住左手内关穴旋转手腕,不到一分钟,就止嗝了。神了!

8、孔最治痔疮坚持就会有效果,我的一个朋友这几天痔疮又犯了,我推荐她针灸孔最穴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间,没有吃任何药物就好了。

9、足三里又一次见识了足三里的厉害,有一个朋友喝酒后恶心的不行,吐了几次,还是恶心,我告诉他针灸足三里加上按摩心包经,十多分钟后症状减轻了许多。

10、肺经的孔最、天府、云门和中府,膀胱经的肺俞和膈俞,胆经的风池。

首先,肾藏精、肝藏血,精血是我们生命中最根本的东西,每天按摩这3个穴可以补益肝肾,肝肾逐渐强大了,身体就会一步步好起来。其次,这两个穴都是背俞穴,背俞穴是督脉上的穴位,主管人全身的阳气分布,所以,刺激它可以最快地补充人体的阳气。另外,背俞穴为什么要选太冲这个作用偏“泻”的穴位呢?中医里面有句话叫“气有余便是火”,就是说如果所补阳气太多了,就会导致它们变成对人体有害的火。加用一下太冲就是给这些“火”透透气,不至于让它们在体内横冲直撞,最后变性发酵。我们在栽树的时候经常会这样:先把树苗放进坑里面,把土都填好后再双手把树苗向上提一下,有一点松动的感觉,为的就是让树苗不被土压得太紧太死,如果那样,树苗就吸收不了多少营养了。

11、清热穴
清热穴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等各种里热症。根据清热作用的不同特点,清热穴又可分为:清心热穴---小海、曲泽,清肺热穴---尺泽、鱼际,清肝胆热穴---阳陵泉、太冲,清胃肠热穴---曲池、合谷、内庭,清三焦热穴---外关、支沟,清热解毒穴--耳尖、八邪、八风(此三穴宜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12、理血穴
理血穴是指具有活血化瘀、养血止血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尽、崩漏、咯血、吐血、便血、瘙痒等。常用的理血穴有:太渊、血海、三阴交、隐白。其中太渊以治咯为主。 

13、急救穴
急救穴是指具有醒脑开窍、苏厥急救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邪陷心包、痰蒙清窍所致的神昏谚语、中风口噤、昏迷晕厥、癫狂等病症。常用的急救穴有:人中、十宣(此穴宜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劳宫、涌泉。

14、利口穴
利口穴是指具有通力口舌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面瘫口歪、口噤不语、牙关紧闭、面肿、舌强、失音等病。常用的利口穴有:地仓、承浆、廉泉、颊车、合谷。

15、止咳化痰穴
止咳化痰穴是指具有止咳平喘、健脾化痰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痰多、癫痫等病症。常用的止咳化痰穴有:列缺、肺俞、中府、丰隆、解溪,前三穴以止咳平喘为主,后两穴以健脾化痰为主。

16、消食导滞穴
消食导滞穴是指具有消化食积、导滞和胃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饮食停滞所导致的腹胀满疼痛、暖气吞酸、恶心呕吐、纳差、泄泻或便秘等症状。常用的消食导滞穴有:中脘、胃俞。

17、利咽穴
利咽穴是指具有清利咽喉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咽炎、喉炎、声音嘶哑等病症。常见的利咽穴有:人迎、扶突、合谷、鱼际。

18、通鼻穴
通鼻穴是指具有宣通鼻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鼻炎、鼻息肉等一切鼻病。常见的通鼻穴有:迎香。

19、明目穴
明目穴是指具有利目明目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视物不清、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迎风流泪、白内障、夜盲、近视、眼睑响动、口眼歪斜等一切眼病。常用的明目穴有:晴朗、攒竹、丝竹空、风池、太阳。

20、止痛穴
止痛穴是指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全身各部疼痛病症。根据疼痛部位不同,止痛穴可分为:治头痛穴--印堂、风池、太阳,治牙痛穴--下关、颊车、合谷、内庭,治落枕穴--落枕穴,治颈项强痛--风府、风池,治肩背痛穴--肩井、天宗、大椎,治腰痛穴--腰痛点、委中、承山,治胃痛穴--梁丘、内关、足三里,治胆囊炎--胆囊穴,治阑尾炎,治通经穴--中极、三阴交。

21、调肠穴
调肠穴是指具有通便止泻、调理胃肠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便秘、泄泻、痢疾等病症。常用的调肠穴有:天枢、大肠俞。此二穴既能通便,又能止泻,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22、解表穴
解表穴是指具有疏散外邪、解除表症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感冒所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常用的解表穴有:风府、风池、太阳、大椎、风门。

23、理气穴
理气穴是指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穴位,用于治疗胸肋胀痛、胃痛、吞酸、呕吐、气短、太息等。常用的理气穴位有:期门、日月、章门、肝俞。期门、日月以治胸肋、胀痛为主;章门以治胃痛、肋痛为主;肝俞以治肋痛为主。

24、通利关节穴
通利关节穴是指具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关节所致的关节冷痛麻木、颈项强痛、腰痛膝肿、四肢拘挛等病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通利关节穴又分为:治疗颈椎病--外关、风池、大椎、肩并,治疗脊柱病穴--肩前、兼贞、条口,治疗腕关节损伤穴--后溪、阳池、神门,治疗膝关节炎穴--膝眼、阳陵穴、委中。

25、偏瘫康复穴
偏瘫康复穴是指具有调和气血、康复肢体功能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之后遗症。面瘫穴--太阳、地仓、颊车、迎香、人中、风池、合谷、太冲,上肢瘫痪穴--曲池、外关、阳溪、合谷、八邪,下肢瘫痪穴--环跳、风市、伏兔、悬钟、足三里、昆仑。 

26、强壮保健穴
强壮保健穴是指具有补益气血、增强体制、预防保健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平素身体虚弱、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低热不退等疾病。常用的强壮保健穴有:百会、神阙、气海、关元、命门、肾俞、太溪、脾俞、足三里。

27、耳聪穴

聪耳穴是指具有聪利耳窍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耳聋、耳鸣、耳生疮、耳中痛、中耳炎等一切耳病。常用的聪耳穴有:耳门、听宫、听会。

28、安神穴

安神穴是指具有安定神志、宁心除烦作用的穴位,用于治疗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等。常用的安神穴有:神门、内关、心俞、风池。

29、调压穴

如果人的血压是高压值偏高,那么坚持针灸三阴交两个月左右,效果不错。如果血压的低压值偏高,坚持针灸胆经的悬钟穴,效果非常好。

30、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照海穴-----告别咽疼和失眠的强肾降火妙穴

深脉穴-----体贴身寒多病者的纯阳大穴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

外关穴-----瞬间恢复听力的聪耳神穴

列缺穴-----专治落枕、偏头疼的随身医师

后溪穴-----统治一切颈肩腰椎病的奇效大穴

公孙穴-----摆平痛经及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临泣穴-----一生护身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公孙和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后溪和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和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疼、高血压等症。

列缺和照海:多用于言语不利,咽喉炎症,和更年期综合症。

31、针灸足三里、关元-----提神回阳,祛邪、醒脑开窍。尤其适合精神萎靡不振,全身乏力者。


降糖穴、升阳穴、补虚穴、偏瘫穴、止痛灵穴

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三分之一处。

【取穴原则】左右交替取穴。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消炎镇痛,镇静,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免疫机能。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炎,胃溃疡,胃癌,膈肌痉挛,神经衰弱,低血压,失眠等。


升阳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双耳尖联机的中点再往上二公分,即百会穴前方二公分处。

【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调节脏腑功能,抗衰老,增加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阳痿、早泄、遗精、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子宫颈发炎、阴道炎、过敏性气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行针指要】临床主要以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对生殖、泌尿、运动、呼吸、神经、内分泌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一般均作为益气壮阳的首选穴位,亦适用于一切虚症,因此作为一切慢性疾病的辅助穴位。

此外,在改善抑郁症等情感性疾病的疗效也颇令人满意,手术后伤口愈合不佳时亦可应用。总而言之,凡是虚症、精神或情感、心神有关的疾病皆可应用(或配用)本穴。其它如治疗泄泻(虚症、实症皆可),或体质虚弱与中年以上者的保健方面都可以应用。

本穴可以留针十二小时,最长四十八小时。结合“补虚穴”一起运用,保健、疗疾的效果更佳。


补虚穴

【定位】本穴为三间穴(手阳明大肠经)与灵骨穴(人体奇穴)的对穴。

【功能】调气通经,温阳补气。

 

三间穴的取法:微握拳(拇指弯曲,抵住食指第一节后,握拳),则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中就是本穴。

【功能】清热、止痛、利咽。

【主治】牙痛,三叉神经痛,手指肿痛,肩周炎,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等。

 

灵骨穴取法:在手背拇指与食指的骨头交会处,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的援合处。

【功能】消炎止痛、补气通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肠痛,背痛,偏头痛,耳鸣,耳聋,头昏脑胀,脸部神经麻痹,半身不遂,妇女经脉不调,痛经,闭经等。

 

【行针指要】三间穴、灵骨穴为对穴,有极强的调气、补气、温阳作用。尤其在针刺“升阳穴”后留针,再配合本穴,效果更佳。“头针”后再针本穴,则可通调脑部气血,强化头针功效。

本穴以“灵骨穴”为主,须重刺、深刺,针深可以透过对侧。“三间穴”为辅,针剌五分至一寸。

如果针刺身体健侧,在治疗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方面有特效,尤其配合“偏瘫穴”使用的效果更佳。此外,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也有特效。

若因应出现腿脚抬举困难、无力,腹胀,尿频,小便时疼痛,或食欲不振,脱肛,头晕,耳鸣,下阴胀痛,脊柱肩背腰膝疼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附:肓募穴

此穴为“经外奇穴”。凡是病后极度虚弱,而采用各种药补、食补之后的效果均不明显,甚至出现腹中积块疼痛,萎黄病,或因邪气侵入脏腑深处,而药力不济、针灸不及者,选用此穴,并以灸法施治,即可收到奇效。

【取穴法】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的联机一半的长度,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即是肓募穴。


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上方三公分处。

【功能】益气壮骨,化痰袪风,醒脑开窍,调节内脏,调节神经,扩张血管,消炎止痛,降压降脂,解痉,调节人体的平衡功能。

【主治】脑血管意外引起的昏迷,以及中风后遗症。

【行针指要】应用时宜交叉取穴,但向太阳穴方向针刺,刺入约四公分。临床上还可用于治疗偏头痛、颜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后遗症、颜面肌肉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症。


止痛 灵穴1(阴穴)

【定位】位于曲池前下约一寸,距手三里后下约二寸,三穴正好构成三角形。此处的表浅层为桡侧腕长伸肌,深层则属桡神经经肘部分分布区。

穴位切面解剖分析: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桡侧腕长伸肌、肱肌下端。浅层分布了头静脉属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返动、静脉和桡神经。进针一点五寸,以针后有酸胀感向手指端或肩峰放射为佳(即针灸到正确位置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有点酸,而且患部胀胀的,这种酸胀感还会传达到手指末端,甚至传到肩膀的最高点)。

补充: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肘横纹终点与肱骨外上髁联机中点。曲肘90度,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髁,两者联机中点处,即为曲池穴。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机上,从曲池穴向下量2寸处。

【功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镇痛。

【主治】主治身体内外的各种痛症。

【临床应用】不论急、慢性疼痛,还是肢体痛,内脏痛,只要取穴准确,就能获得立竿见影之效。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痛症,如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颈肩综合症、胃痛、胆道蛔虫症、腹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痛等二十多种。

【行针指要】此穴是治疗各种痛症的经验穴,如能加上“五雷催气”手法,疗效更加令人满意。临床证实具有疏通经格、调和气血、清热镇痛功能,能有效缓解早期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疼痛。其它如改善头面疼痛、急性内脏疼痛方面,疗效显著而快速。而且经过观察后证实,在改善疼痛的远期疗效方面也十分令人满意。

若能在直刺止痛灵穴时,配合数术针法及时间取穴,疗效更加显著。亦可从整体办证,再配合其它穴位治疗,不过要先刺主穴(止痛灵穴),再刺辅穴或对症穴。

 

止痛 灵穴2(阳穴)

【定位】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就在掌指关节后一寸处。

【取穴方法】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主治】身体内外各种痛症。

【刺法】直刺。

【行针指要】临床应用此穴治疗内脏及身体外部的各类痛症,如颈肩、腰腿痛等;而且有时作为主穴,亦可作配穴使用均有佳效。

【操作】用一寸毫针,靠近第二掌骨缘,直刺进针五分左右,应用泻法,拇指向后、以极轻微的手法燃转片刻,即可改善全身各部的疼痛症状。可以同侧取穴或双侧同取。

注意:取穴时,阳日取阳穴、阴日取阴穴的疗效更佳;也可以交替取穴。如为重病患者,则可双穴同取

您可能也喜欢: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