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林孝鼎 照脉用药抄本(五)

辨药性味

辨药性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有形为味,无形为气。气为阳,味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气化则精生,味化则形长,故地产养形,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天产养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中之阳,故味厚则下泄,味薄则通气,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故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汗。夫药中有温凉寒热之气,辛甘淡酸苦咸之味,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气象天,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味象地,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气味薄者,轻轻成象,本乎天亲上也;气味厚者,重浊成形,本乎地亲下也。

味薄者上升甘平、辛平、辛微、苦平之药是也,气薄者下降甘寒、甘凉、甘淡之药是也,气厚者浮甘热、辛热之药是也,味厚者沉苦寒、咸寒之药是也。

气味平者,并四味四气,甘平、甘温、甘辛平、甘微苦之苦药是也,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

辛主散,其性也横,故能解表;甘主缓,其行也上,故可补中;苦主泄,其性也下,故可去实;酸主收,其性也敛,故可治泄;咸主软,其性也沉,故能软坚,亦可导滞。淡主渗,其性也利,故可分清。凡淡味者,上下俱行。

芤、实、洪,属火,心脉也。浮、涩、弱,属金,肺脉也。微、缓、迟,属土,脾脉也。弦、紧、伏,属木,肝脉也。沉、滑、濡,属水,肾脉也。

阳明所以灌溉百骸,厥阴所以升降上下,治病者必两处和谐,疾方可已。厥阴为阴之尽、必赖少阳以为发生之机,阳明为阳之和,必赖太阳以至建运之功。

诃子提声音,要受暑失音者,可用;如因寒失音,遂收入下部,寒不能出,声音亦然。

心主脉,脉盛心实也;肺主皮毛,皮毛热,肺实也;腹胀,脾实也;肾主二便,前后不通,肾实也;肝主筋络,贯膈肋,上连目系,而开窍焉。闷瞀肝实也,脉细心虚,皮寒肺虚,气少肝虚,前后泄利

肾虚,饮食不入脾虚,自汗则表湿出,表湿出则脉和而皮热解,裹湿出而腹胀消、二便利而闷督己也,五实悉罢,宁有不活者乎。

眼内外障证,若六脉濛混,浮候模糊不清一片之象,此眼不治。论眼病用药,凉药切忌,大热药亦须参脉参症,合宜而用。若脉上不宜,用之不效,反能增病。总之宜轻清和平之品,随脉用药,可也。

血丝从乌珠发源者病在肝,从黑珠发者病在肺。三代乌红色是寒,淡红色是微热,绛红色是真热

目为肝之窍,口为脾之窍,目为肾之窍,鼻为肺之窍,舌为心之苗窍,

发禀心火而为上生,胡禀肾水而下生,眉禀肺金而横生。

大抵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此以補必益温,泄必并凉,盖凉为秋气,万物逢之便无生长。欲补元气,故非所宜,凉且不利于補,寒者亦可知矣。即有火盛气虚,宜补以凉,此亦不过因火暂用,火出即止,终非治虚之法也,故王应震曰:一点真阳寄坎宫,固根须用味甘温,甘温有益寒无補,堪笑庸医错用功。此一言以蔽之也,不可不察。

治先后天论。盖先天之气,由神以化气化精,后天之气由精以化气化神,是二者之生化,互为其根,本同一气,故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注:此二节出自《景岳全书·传忠录》)

阴阳呼吸,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

心肺俱浮,肝肾俱沉,何以别之?然:如浮大而散者,心也。浮短而涩者,肺也。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和缓居中,是阴阳之之界也。

(注:此三节出自《难经》)

凡诊脉先要识时脉,胃脉,与脏腑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脉俱带弦,夏三月六脉俱带洪,秋三月六脉俱带浮,冬三月六脉俱带沉。胃脉谓中侯按之,脉见和缓,凡人脏腑胃脉既平,又应时脉,方为无病,反此者病。

(注:此节出自《诊家枢要》)

六郁脉证

六郁脉证,胸胁疼痛,脉沉而涩。寒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疼痛,遇阴则发,脉沉而细,热郁者,瞀闷烦心,尿赤,脉沉而数。痰郁者,动则喘息,脉沉而滑。凡诊有痰之证,以脉滑不匀为异。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食郁者,嗳酸腹饱,不喜饮食。或七情之邪郁,或寒热之交侵,或九气之拂郁,或而湿之浸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病。又为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郁而成瘕,食郁而成痞满,必然之理也。

(注:此节出自《景岳全书·杂证谟》,略有出入)

滑涩

滑涩而论,肝藏血,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主攻敛故涩,肝性主生发故滑。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所以肺脉浮涩而短,肝脉沉滑而长。肺之涩者,尺之始基;肝之滑者,寸之初气。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不通。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生而淋利作,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注:此节出自《四圣心源》,略有删节)

浮沉大小

五脏之脉,心肺俱浮,肝肾俱沉,脾胃居于浮沉之中,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则水火分离,上灵下寒,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故肺主收敛,肝主疏泄,主升而不至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赖肝血之疏泄也。肝木下陷则血气脱于下。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肝木不生,则气下结。倘脾不能升,胃不能降,必两关之脉大,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应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金被刑克,清气郁薰而生升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尺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推之,凡惊悸、吐衄,皆金气不能收敛,癃淋泻利,嗳腐吞酸等病,盗汗遗精等病,皆木气不能生发。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不能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寸亦大,大者有余之象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注:此节出自《四圣心源》,略有删节)

论脉,按弦,肺心之气足;按不弦,肺心之气不足。本外入,主六淫,举弦,肝肾之气足;举不弦,肝肾之气不足。本内出,主七情。以上二脉,清浊别虚实,余脉仿此。

初搭指数而有力,久侯则不数而无力,为真火损不足之谓也,病见七情。

久病洪弦兼燥,以滋阴药治之而脉倍加洪燥者,不治。凡七情俱动火而伤阴。

诊脉,无论迟、缓、微、细、弱、涩。忽来二三指有力,是有邪。

凡脉之充实,与脉之充满各殊,充满则洪大力薄,按之不坚;充实则洪大有力,按之则坚。

真阳真阴始于肾,发于肝。如弦有力,清爽即是肾水,不足宜滋阴。

疳病脉,在肝部上看,细数而燥,枯窘至极。

三阴三阳俱从少阳始,少阳属木,属东方,故日月生于东也,所以阴阳从此始

涩脉,滞涩无流利滋润之象。为少血。凡诊脉寒湿病,用升温药投之,其症必痛甚,大烧,斯为应药,将醒之兆,再服即愈。不必换单以蹍症(注:即重复用药试症)也。

凡诊浊脉以智愚论,品行端方,无病之象。无分随部随候,脉体皆清爽,即有六淫外感而脉浊,投药病愈,而脉仍清爽如是。若愚者与富家子弟而分浊脉,愚者不燎亮,其脉固浊,固本性拙钝耳,富家子弟,而品行不立,其脉亦浊。因所为不正耳,二者当有病之时,其脉固浊,即无病之候。而病脉亦不能清。然风寒之浊,当与其本性之浊而分。风寒则里指有力,本性浊脉则里指无力。故此当辨也。

(抄本缺字)候俱一样大应指,主大贵,肝脉三候均一样大应指而清,主大富。

夫阳药主动,动即散也,但补气而不搭酸收之品,纵有寒而不滞也,阴药主静,静即敛也,但滋阴而不搭苦寒之剂,纵有热而亦除也。

诊脉如阳明脉长,即胃气脉至,若长而兼弦,即病气脉至。

凡诊脉洪大坚硬有力,即是脉无胃气。又脉至细微软弱无力,亦是脉无胃气。

脾不足宜补心火,胃不足宜补命门相火。

上气不足忌辛散,中气不足忌消耗,下气不足忌辛香。

黑舌症

伤寒黑舌一症,有阴有阳,阳黑者系真阴虚损而黑,舌必干燥满生芒刺,甚则破裂。治宜阴八味加磁石,取其重坠而生水(总宜补水为主以制阳光)。又能引肺金下降。

阴黑此系真阳亏损(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舌必滋润,而胎滑如油,甚则舌冷如冰,治宜阳八味。

又阴在下,阳在上,甚则黑舌者,治宜引火归元,纳气归肾,又伤寒脉细而涩,亦主黑舌不治。

用山茱萸,必肝脉弱极而清,脾脉充实而足,否则恐助木而克土也,用宜去核,因核能滑精。

诸疮有头者为阳,无头者阴,治法宜升散风寒湿邪,尽而用以补气血治之,舍升散非治。

阴气寒症,以手探腹,而腹胀硬如石板者不治。此症十个有九个因吃酒起。

阳症见阴脉,外症头身大热,舌无津液,六脉见微弱体,宜甘温药以补之,若转弦大则生,转细弱则死。

真寒之脉,必微弱无神;

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七情内伤脉,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恐则伤肾而脉沉,悲则伤气而脉短,惊则气乱而脉动。

诊假寒之脉,外症身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

诊假热之脉,外症身热,脉数,按之不鼓指者,此皆阴盛格阳,即非热也。

太阳浮,少阳弦,阳明长,三阴沉。

脉法,辨以洪滑者为阳、为实,微弱者为虚、为阴,无待言也,仲景曰: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陶节庵曰:不论脉之浮沉大小,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症。内经以脉大四倍以上为关格,皆属真虚,此滑大之未必为阴也,至于形色之辨,以红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仲景曰:面赤热戴红者,

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总之求脉之道,当以有力无力分阴阳,有神无神察虚实,和缓者乃元气之来,强峻气之至。

凡人性刚者,不可用参芪术即不可以阳助阳之故。

凡诊虚损脉,见不足不调体象,便是涩脉。

虚损大便下血,脏头脱出,此症多由真元不足,而风寒滞涩下焦,冲脉之气不升,膻中之气不降,故翻于上焦而中气不能达于上下,用苦寒清肺降气药。迫气下行而逼于魄门,故脏头脱出,然苦寒则伤肺卫,于先天必赖从后天为资养,土既弱矣,则先天焉能有所资赖乎?凡治此,法宜固肾脾保肺宁心为是。

太师单:洋参二钱、芡实炒乙两、鹿胶三钱、箭芪三钱、枝元二十枚,间用上桂一二三次磨服,此症与痔疮大小便血,俱由酒色。

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

伏脉属木,伏见于寸为木反凌金,肺虚不能制木,故肺气阻于上焦,不能下降,故作呕吐,伏见于关,为木侮脾,脾土弱,即失其运化之耳,土败而胃阳不足,故胃中无火,所以上则吞酸,下则泄利,伏见于尺亦因土受木克,土既败而尺之水不能为土摄矣,故耳大利,凡治病用药,不可使生物。

肾脉弱涩,为不月,如右尺脉微细,左尺脉滑涩,亦主带症,五脏为积,

六腑为聚,则坚硬而成包块,按之不软不移,聚则时见时隐,聚散无常耳。

痢症,即服补药,不可服油,以免滑肠剥削之故。

诊脉,宜于久候,譬如阴脉,或十至、廿至、卅至、几至,有力,斯为阴中有阳,用药须观合阴中之阳。设或阳脉,倘十至、廿至、卅至、几至,柔软无力,此为阳中伏阴,用药须观合阳中之阴。

春温症,病有春温非外来,不恶风寒渴满怀,但与辛凉疏肺胃,须防过汗少阴灾。

六郁病,半虚半实。六淫病全是实。七情病全是虚。凡治郁症用阳药,因阳主动,动即散也,不可用辛燥药,辛能耗气,燥能伤阴。

胃气脉,主和缓匀称,主病愈。

七情脉多中候不足,沉候更不足,初搭指匀匀称称,久候遂脱系,系全无神。继则应指,又能匀称,久候遂又无神。

用清利药,脉必中沉洪大可利。

尺沉空,而寸关不沉空,用药固尺,仍从升,不从降;

寸脉弱,而关尺沉空,用药固寸,仍从降不从升;

寸沉空,而关尺沉空,直降之可也;

尺脉不空,而寸关沉空,直升之可也。

燥者脉洪数,人烦躁以柔治之,或清火滋阴,风邪鼓燥,驱风而人自安。

柔者脉沉弱,人皆昏迷以刚治之或火热大补,寒邪蔽结,当大表而人自安健矣。

缓者常久萎瘦,似乎无力以急治之宜大补元气,倘延绵日久,必生风痰外,不可大意忽之。

急者势至临危,几不能活以缓治之在风寒暑湿上除之,自有寻隙下药处,□无起死回生方。

中者当心慌心痛,腹胀胁疼以上下分消之用大热大表理气化痰,清火利水,或纳气归肾,授之自愈。

下者,腹泻便结,足痛阴疼以药升之,用黄芪、升麻、桂尖、上桂,使气上升,或用热药以温之可也。

脉沉细数者,不可发汗。尺脉迟者,不可发汗。脉沉迟,不可发汗。尺脉弱而无力,切不可发汗。脉弱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更下也。阳盛阴虚,不可发汗。

阴症无脉,用药温之,而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

寸脉微,即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汗恶寒也。阳微恶寒。

尺脉微,即阴不足,阳气下陷如阴中,则发热也。阴微发热。

凡诊脉有表实里实者,亦有里实表虚者。如表虚里实者,脉必浮细无力。沉紧有力,此阳虚阴实,寒甚然也,用北芪以固表,北辛以解里,固气足而寒易出也。

尺脉涩弱无力者,不可下,若里虚表实,脉必沉候空豁,浮候洪而裹指。此阴虚阳实,水亏然也,用熟地以填里,麻黄以散表,故阴足而邪自出也,此从表及里之法也。

阴气寒症,十个有九个因吃酒起。

脉有神,光泽滑润,主病治,亦防痰蓄。

诊紧数脉洪有力,邪在阳分,即阳症也,紧数浮洪无力,邪在阴分,即阴症也,以紧数之脉而并见表症者。为外感无疑,治当解散,然内伤之脉亦有紧数,而内之之紧,其来也渐,外感之紧发于陡然,以此辨之。

脉迟者,不可下。脉虚细者,不可下。脉细数者,非实邪也,不可下。脉久数者,非外邪也,不可下。结胸症,其脉浮大者,邪未入腑也,不可下。

脉有力,久按根底不绝,主病无害,亦防气逆。

春夏弦洪吉,弱忌,秋冬沉缓细弱吉,弦大忌,四时顺逆,切莫违,顺者病重可愈,逆者病轻难愈,即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大烧大热症,肝脉洪实,沉候板滞,命脉中沉浮大,按之力能鼓指。

太师单:粉丹、泽泻、柴首、白芍、升麻单内用升麻、白芍、柴首、以疏泻肝木,粉丹、泽泻以清利相火,此为降并用法。

声明:(1)本公众号分享的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及参考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 (3)个人节选时错字遗漏等难免会有,读者欲引用者,敬请参考原书。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