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李牧、白起、廉颇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这四人中,廉颇被小人陷害,不得已远走他乡。李牧与白起含冤而死,唯有王翦善始善终,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并称其为始祖。
王翦是战国时期秦国人,少年就喜爱军事,秦始皇登基后,便招募了王翦。
横扫三晋
公元前236年,王翦为主将,领兵攻打赵国,王翦分兵两路攻赵,夺下赵国数十座城池。赵军守城据险,避免决战,战事呈相持局面。
公元前229年,赵国大饥,秦国政派王翦再次攻赵。王翦自郡上发兵井陉,杨端和率河内兵,分由南北夹击邯郸,赵王迁则派赵国名将李牧和司马尚领兵抵抗。李牧采取避而不战,筑垒固守的策略,绝不仓促作战。双方相持一年。
不得已王翦献策秦王政,采用离间计,派人潜入赵国,找到曾污蔑廉颇的郭开,让其散布谣言,谎称李牧与司马尚皆有投降秦国之嫌,所以才避而不战。得知此事的赵王迁,没有细加调查,就立即派宗室赵葱和颜聚去代替李牧和司马尚。
赵王迁暗设圈套,除掉李牧,弃司马尚不用。李牧死后,王翦势如破竹前行,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攻下赵国的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原来的各处土地入为秦地,成为秦郡。
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以此为由,命王翦攻燕,王翦一路势如破竹,大败燕代联军于易水河边。后乘势攻取燕都城蓟,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燕国也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255年,王翦令子王贲攻楚,大败楚兵,随后顺势北上,进攻魏国,利用黄河之水,水淹大梁城,魏王假投降。接着王贲又平定了魏国各地,设魏地东面为砀郡。
楚国覆灭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之计,王翦称至少60万兵马,方能平定楚国,李信则认为20万足以,秦王政大喜,弃老将王翦不用,命李信和蒙恬领兵20万,南下伐楚。楚君先是示弱,随后率领精锐偷袭李信大本营,秦军大败。秦王政得知大为震怒,驱车前往频阳,向王翦道歉,并要求王翦重新回朝,率领60万大军伐楚,
同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多座城邑。公元前223,王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
人物评价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亦是如此评价王翦:“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大致意思就是说,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始皇,直至死去。司马迁还将其与白起比较,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总结
王翦是秦国最杰出的军事家,为秦王政一统六国立下赫赫战功。秦国一统六国后,王翦便辞官退朝,不参与朝堂之上的尔虞我诈。说明其是个极具聪慧之人,不仅能带兵打仗,更是在官场上收放自如。王翦一生征战无数,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使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
冬至阳生春又来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