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春候清穆向阳生

♣ 鲁 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生犹如四季,四季犹如人生,如果说四季有味道的话,春天应该是甜美的,如果说四季有颜色的话,春天应该是多彩的,我们爱春天里向阳而生的春花春草,我们爱春天里清穆晴朗的天高地阔,我们爱春天里饱含生机的五光十色,我们爱春天里万物萌动的无限希望。

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里说:“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是四季之首,万物之始。古人对于春候的注释有两层意思:一指春日的气候,唐代杜牧有《雪中书怀》诗:“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一指春季的节气,宋代梅尧臣在《送张叔展北归》诗中描绘:“江南春候早,水暖野芹生。”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在中国历法中,又把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如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如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天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节日仪式。“东方为春,春者,万物之所出也。”立春之日,阳和起蛰,生灵萌动、向阳而生,人间满眼皆春、人间万物皆春。立春不仅是一个节气,还是一个极具仪式感的节日。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为: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宋代的《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在整个春季里,除了立春,惊蛰和清明这两个节气在民间影响很大。惊蛰,古称“启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进入惊蛰节气,已是“数九天”中“九九艳阳天”。惊蛰这天一般会打雷,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天空,阳气激荡,雷声轰鸣,似洪钟大吕,向万物宣示清穆阳刚登上天地间舞台,黑暗寒冷退回季节的幕后。春天里让人记挂的还有清明,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祭祀祖先、祭拜先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春天是一种清穆温和的情怀境界。春日放歌,清穆为怀,行者无疆,思客作答。汉代蔡邕在《释诲》说:“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晋代陶潜有《劝农》诗:“卉木繁荣,和风清穆。”《晋书·齐献王攸传》记载:“当今方隅清穆,武夫释甲,广分休假,以就农业。” 宋代苏轼在《答王敏仲书》之三中称:“春候清穆。”明代张居正《答陈节推书》之七感慨:“受事于今四年,碌碌无以自效,所赖主德日明,宫府清穆,百司蒸蒸奉职。”

徜徉在春日阳光里,天空清朗静穆,天地万物“无边光景一时新”,抬眼远眺,天空像被纯净的水洗过一般,澄澈碧蓝,如深邃的景泰蓝,似炫目的蓝宝石,让人在仰慕与惊叹之余,顿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灵魂得到净化;在清穆的天际间,春和景明,艳阳高照,散发出万道金光,给冰冻的大地带来热量,给枯萎的植物带来生机,给冬眠的动物带来力量,给北归的候鸟带来温暖。

春天是一幅灿烂芬芳的百花图景。春风徐来,百花盛开,最先报春的花儿当属与梅花、水仙、山茶花并称“雪中四友”的迎春花,它们迎着金色的阳光灿然开放,像一支支金色的号角,吹响春天降临的序曲。宋代韩琦盛赞迎春花:“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当行走在冰雪覆盖的田野中,如果有一簇明黄艳丽的迎春花霍然入目,顿让久待寒冷沉闷冬季里的人们瞬间精神振奋,强烈地感受到春之阳的光华,迎春花是春天的特使,看到迎春花开就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就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冀。

同样,在中国万里疆土上,从南方水乡至北方的田野,在如酥细雨的滋润下,油菜花也随同百花一样,追逐着春日的阳光,次第绽放,金灿灿的花朵仿佛揉碎的金子,生动诠释着“向阳而生”这四个字的含义;抬眼望去,油菜花连绵成片,金黄的花田与村庄、房屋交相辉映,将乡村点缀得如诗如画,朵朵油菜花花香四溢,让人心旷神怡。

春候清穆向阳生。春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一切都是刚刚生发,如赤子婴儿纯洁无尘、蕴含着无限未来与可能。要脚踏大地、心怀苍生、追求美好,珍惜每一寸光阴,走在每一个季节的前列;要笃定内心、勇于奉献、勤奋耕耘,用汗水浇灌冬的荒芜,成就秋的收获;要知命乐天、无怨无悔、人间值得,时刻珍惜春天的深情温暖与绚美壮丽。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