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人一生有两场仪式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格外的重视。一个是成年之后的婚礼,一个是与世长辞的葬礼。但是婚礼是喜庆的,而葬礼是悲伤的,不过还有一种葬礼在民间被人们称之为“喜丧”,顾名思义是一种不悲伤的葬礼,因为这位与世长辞的老者来到人世间基本圆满了。
那什么是“喜丧”?多少岁去世才算得上是“喜丧”?“喜丧”又有哪些讲究?“喜丧”,顾名思义在农村如果去世的一位德高望重、福寿双全、家族兴旺、无病无灾那就可以称之为是“喜丧”。那多少岁去世才算得上是“喜丧”?按照标准最起码也要8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才能算得算是喜丧。要知道在古代平均的寿命才30多岁,而活到60为一个轮回,称之为甲子,也叫花甲之年。
而能活的70岁的老人就已经是古来稀,如果活到了八十岁那就已经是耄耋之年了,去世都叫寿终正寝,而且到了这个岁数按照古代16岁就开始结婚来计算的话,基本上以及6代同堂了,一生了无遗憾,所以古代到了这个岁数去世的家人都不会在悲伤。
民国时期徐珂著写文献《清稗类抄》,其中就对“喜丧”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顾名思义对死者能活到80岁以上的,已经人生无憾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故称喜丧。另外在《现代汉语词典》也有提到:“男女结婚是喜事,高寿的人去世叫喜丧,两件事统称红白喜事。而如果是未成年人因为意外而去世的话那就叫夭折或者叫短命,不是喜事,是真真切切的哀事。大家可以观察下一般在农村如果有小孩因为意外去世的话,一般都是草草安葬的,并不会大肆操办。
总的来说,在民间人们认为只要是达到了以下三个条件的,基本都可以认为是“喜丧”。
第一、长寿。在古代一般80岁就可以称是长寿了,一般80岁去世就已经达到“喜丧”的标准了。不过到了现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拉长了,80岁的老人在农村遍地都是,所以想要达到“喜丧”的标准最起码也要90以上了。
第二、无病无灾。举个例子,在笔者的老家有一个老大爷94岁了,身体很硬朗也不需要拐杖。每天喜笑颜开,而且还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点菜,能干活,吃饭的时候还能喝酒。基本上没有什么病痛,但是在他95岁的生日还没有到,就提前一个月突然去世了。像这种情况去世就达到“喜丧”的标准了,老人家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了,家里子孙满堂,可以说是一辈子都没有啥遗憾了的。
第三、福德。所谓福德之人,必然儿孙满堂,家庭和睦,子女孝顺。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所谓“喜丧”,我的理解就是人老了没病没灾,85岁以上高龄,能吃能喝能走。去世的都可以称的上是“喜丧”,而“喜丧”和其他丧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在葬礼上会小红花。例如在笔者的老家如果有高龄的老人去世,所有的亲人都会扎有黑纱上面在扎上小红花。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写到这里了。大家对“喜丧”这件事认同吗?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参与讨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