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
他身份相当特殊,
既是享誉世界的中国国宝大师,
也是穷到自己种菜的一省副省长,
而就在刚刚,
因为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
他终于引起关注......
他,就是杨廷宝。
在河南南阳,
至今仍流传着名门杨家的故事。
杨廷宝的父亲杨鹤汀,
同盟会会员,
民国时期南阳第一任知府;
杨廷宝的长子杨士莪,
中国水声学奠基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杨廷宝自己,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
在历史百年跨度里,
形成了一个传奇而风云流荡的大家气象,
可谓“父子两院士,满门科教才”。
杨廷宝和父亲杨鹤汀
1901年10月,杨廷宝出生,
在这多灾多难的一年,
他的降临,既是杨家的“不幸”,
也注定要成为杨家崛起的希望。
出生那天,
他的母亲难产去世,
为此杨廷宝一辈子没过一次生日。
而作为是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后人,
母亲给他留下的,
是无数精妙的字画碑帖。
因为思念,
杨廷宝时常对着母亲的遗墨观赏临摹,
沉淀在骨子里的世家书香气息,
造就了他一身才气。
少年时代,
杨廷宝即以全省第一的成绩,
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科班,
后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在这里,
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留学生,
在自诩审美最佳的西方建筑界大放异彩:
他仅用两年半时间,
就完成了需要四年时间完成的课程,
接着荣获艾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
又获市政艺术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
他的两件设计作品,
还被选进《建筑设计原理》一书,
这本书后来成为,
许多国家大学建筑系的教材。
美国报纸报道杨廷宝
1925年,杨廷宝在美硕士毕业,
美国很多极负盛名的建筑事务所,
都要重金聘请他,
但杨廷宝遗传的,
不光是血脉中涌动的才华,
还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在给美国学界留下一个“杨廷宝”的传奇后,
他挥一挥衣袖,
告别那方绚丽云彩,
回到了战火中的祖国。
1927年,
杨廷宝加入天津比较有名的建筑公司:
基泰工程司,
在这里,他的雄心壮志开始扬帆:
目标只有一个,
改变外国建筑师一统中国建筑界的局面!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
为了设计出最好的作品,
杨廷宝随身携带三件宝,
“笔、小本、钢尺”,
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积淀,
那些古朴的建筑:
木塔、山寺、老宅,
每一处都让他开阔了视野,
东方之美和西方之美如何更好的结合,
成了他设计作品的追求。
随看随画,日子一长,
他对建筑尺寸比例愈加敏感,
只用手一画,
就像比例尺一般精准。
到建国前的十年时间,
是杨廷宝最绚烂的黄金时间。
他以无可复制的建筑才华,
在中华大地上,
谱写了无数壮丽的建筑诗篇。
1927年,杨廷宝被张作霖邀请,
设计帅府红楼群。
中西结合的设计,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座气派非凡的帅府,
让建筑界第一次知道了杨廷宝,
此后许多名人的房屋布局,
都沿用了杨廷宝的设计手法。
他只有26岁,
初出茅庐,惊艳业界!
张氏帅府
第二年,
杨廷宝被聘请设计了沈阳站,
大方得体,精美绝伦。
京奉铁路沈阳站
1929年,
杨廷宝设计完成中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
东北大学汉卿体育场。
也是当年中国最大的体育场,
其设计理念和基本风格,
一直沿用到今天,
仍是各大高校建体育场的,
参考“模板之作”。
接着,
他在沈阳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精彩佳作:
东北大学图书馆,
红楼气度,贯古彻今。
东北大学化学馆,
别有韵味,不同凡响。
沈阳同泽女子高中,
中西结合,独具匠心。
这一年,
杨廷宝年仅28岁,声名鹊起,
作品中已有大师之风。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
蒋介石早就听说杨廷宝的设计,
专门请他来南京负责建筑修建,
在这里,
杨廷宝奏响了,
他建筑生涯中最绚烂的华彩乐章。
中山陵音乐台、中央医院、
中央体育场、宋子文公馆……
这些享誉国内外的南京城建筑精品,
都出自杨廷宝之手。
中山陵音乐台,曲池莲荷,花架青藤,浑然一体,美轮美奂。
中央研究院,庄严肃穆,静默安然,风格稳健,落落大方。
中央医院,近现代医院的奠基之作,其建筑风格沿用至今。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大开大合,与东北大学图书馆遥相呼应,尽显阳刚之美。
南京中央体育场,气度不凡。
杨廷宝一生,
一共一百零九件作品,
五十七件献给了南京,
金陵城(南京古称)内四十八景,
一大半都出自他的设计。
有人说半座南京城,
都是杨廷宝打造的,
这话丝毫不为过。
1930年,
杨廷宝为中国建筑贡献了一部佳作:
清华大学图书馆,
这座馆历经百年沧桑而经久不衰。
50年后,
打造半个清华园的建筑老教授关肇邺,
回忆自己初次见到,
杨廷宝设计的清华图书馆时的情形,
说了这样几句话:
“我初次见它,逢抗战刚胜利,
清华园到处荒草没膝,满目疮痍,
大理石上满是血污,
然而“外表的凄凉”,
丝毫不能掩盖这座图书馆浑然一体的壮美,
使人看了“久久不忍离去”。”
就是到了今天,
初次踏入清华园的学生,
初次见到杨廷宝设计的图书馆,
那份气势磅礴的感觉,让大家油然赞叹:
“别的地方,
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气派!”
凭借这些作品,
杨廷宝成为中国建筑界泰斗,
40岁之前,他的成就,
已经超越了无数建筑师终生的梦想,
他的出现,
彻底打破了国外建筑师,
垄断中国建筑设计的局面!
那么,40岁之后呢?
杨廷宝的才智还能比得上从前吗?
答案是:
宝刀未老,声震国际!
1949年,
杨廷宝拒绝了去往台湾省,
留在大陆为崭新的中国贡献力量。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
毛主席纪念堂、南京长江大桥......
百余项建国重大工程,
都有杨廷宝设计的身影。
在时代的浪潮下,
杨廷宝“顶风”设计了,
简约美观的北京和平宾馆。
这个作品,
后来成为公共建筑之典范。
从1953年起,
杨廷宝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他代表中国,
先后参加了十二次国际建筑师会议,
1957年和1961年,
杨廷宝两次当选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参与国际建协的组织和领导,
杨廷宝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第一个,
也是仅有的一个。
20余年不遗余力,
他为新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呕心泣血,
不光设计了一大批重要建筑,
还培育出了大批建筑界栋梁之材:
有中央部长、 大学校长、教授,
总建筑师、总工程师等,
这些人无不蜚声国际,
光是院士就出了七个。
讲个小故事吧,
在世界建筑学界有一个“诺贝尔奖”,
叫普利兹克建筑奖。
对于每一个学建筑的中国人来说,
得这个奖是毕生理想,
在2012年以前,
从来没有过中国人得奖,
直到一个叫王澍的中国人拿下这一大奖,
他在领奖后说了这么一句:
“我认为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
杨廷宝一个,
我导师齐康是半个!”
作为全中国仅有的“一个建筑师”杨廷宝,
那“半个建筑师”齐康,
还是他的亲传弟子,
那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王澍,
还是他的徒孙,
可见杨廷宝,切实是中国,
最配得上“建筑师”称谓的那一人。
曾经有这样一场有趣的饭局,
中国建筑界最负盛名的两位大咖:
梁思成和杨廷宝,
带着各自的学生在北京一家饭馆聚餐,
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
又坐下,又站起来,
打量着面前的桌椅,
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
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梁思成好奇问他在干什么,
他说,这套桌椅只占了极小的空间,
而坐着甚为舒服,
所以引起了他的注意。
生活里一丝一毫,
在大师眼中,尽是学问。
《一代宗师》里面说:
“人活一世,有的成了面子,
有的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
在今天说起建筑大师,
世人皆知“北梁”而不知“南杨”,
亦是这个道理。
而作为一位宗师级人物,
杨廷宝学至中国科学院院士,
1979年还官至江苏省副省长,
可他的生活从来都是一贫如洗。
一家8口,只有他一个人挣钱,
常常入不敷出。
后来实在穷的没办法,
妻子为节省开支,
在自家院子里开了一块地,
自己种菜,
这样就省下了一大笔买菜钱。
1982年,
他为南京修建雨花台红领巾广场作设计,
这是一生最后的作品,
那年12月,杨廷宝因病逝世。
他为中国建筑,
一直忙到病倒前一个月,
真正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多年后的今天,
恰逢杨廷宝120周年诞辰之际,
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发生了。
据澎湃新闻称,
这样一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
一位无可匹比的传奇人物,
他在老家南阳的故居,
竟被改造成了饭店。
这样的消息,
引起了网友诸多议论。
杨廷宝曾耗尽心血,
为中国留下了多部,
保护古建筑、古房屋的书籍,
然后他自己的故居,
却至今未能得到最好的保护,
这样的情况如网友所言,
属实羞愧.......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栽培桃李育芳芬,建筑尽美论乾坤,
报国何辞为人梯,留得一城满园春。
今天,
适逢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
希望全中国人,
可以认识这位不为人知的大师,
他是一位真正为中国建筑学,
耗尽毕生才学的大写的中国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