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01

人生只有这么一个结果,那就是从娘胎中来,到坟墓中去。

出生和离开,我们只经历中间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碰到不同的事儿,遇到不同的人,享受到不同的人生。

有诗云:“经历百转千回,终悟大道人生。”

经历中间这个过程,你会感受到人情的冷暖,你会明白人心的险恶,你会知道谁是你的好朋友,谁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

在这个世上,过客太多了,挚友和亲人太少了。有些时候,就连亲人都会离我们而去,又何况是那些毫无感情的陌生人呢?

一般来说,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广交朋友,认为这些人会陪伴我们走下去。殊不知,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他们都消失在了时光当中。

唯有那百分之一的人,留在了我们的身边。

当人活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彻底明白,只有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人,才会陪伴我们到老。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02

一位70岁老人的感慨,只有这些人,能陪伴自己走向人生的终点。

杨大伯退休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在这十年的经历当中,他见识过人情的冷暖,也明白何为人生的卑微,知晓啥是晚年生活的不易。

刚退休那几年,杨大伯经常跟亲戚朋友联系。在他看来,如今老了之后,终于有时间跟亲戚朋友搞好关系了,所以他希望亲戚之间可以和谐相处。

不过,亲戚之间的感情永远都是最为“浅薄”的。所谓“有钱有酒真兄弟,患难何曾见一人”就是这般现实。

有一次杨大伯住院了,家中因房子装修而用光了积蓄,暂时没有存款,所以儿女找亲戚借钱给杨大伯治病。但是,亲戚却死活不借。

在这些亲戚看来,杨大伯的生死跟他们一毛钱关系也没有。与其把钱借给杨大伯这一家人,不如看看这家人有多倒霉。

幸运的是,杨大伯的几个挚友给他凑了十来万,让他度过了这次危机。在出院报销之后,杨大伯立马就把钱还给了这几个挚友。

从此之后,杨大伯就很少跟亲戚来往了。他心想,我对他们那么好,他们却希望我的家庭倒霉,哪有这么做亲戚的呢?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03

杨大伯总是跟自己的儿女们说,亲戚终究是不可靠的。别人只会“见不得人过得好”,甚至还会落井下石,还是不要过分靠近比较好。

在杨大伯70岁那年,他自己也在思考,到底什么人值得交往一辈子呢?

百分之九十九的朋友,都是过客。有钱有势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有无数的朋友。可没钱没势的时候,你也就倒霉了。

绝大多数的亲戚,他们希望你过得比他们差,甚至一日不如一日。他们想法很简单,自己过得比别人好,那就够了。

所谓的同事或者工友,不过是逢场作戏的人罢了。在单位工作的时候,双方还可以称兄道弟。可一旦离开了岗位,谁还认得谁呢?

能够留在我们身边,甚至陪伴我们到老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思考到这里,杨大伯也就感慨,朋友遍天下,知己有几人。在这个人心难测的年代里面,能够信赖的人终究太少了。

能够陪我们走向“人生终点”的人,只有这4类人。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04

第一类人:老伴。

当人老了之后,谁跟我们的人生目标一致呢?并非是别人,而是跟我们同床共枕的老伴。

老伴,他们就像是战友一般,陪伴在我们的身边。不论我们遇到了什么,他们都会跟我们“共进退,同荣辱”。

我们和他们虽然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可几十年来的相互磨合,却让我们之间产生出一种“胜似亲情”的感情。

你在何方,我就在何方。你如何生活,我便如何生活。平淡至极,携手一生。

第二类人:儿女。

中国人有个特别刻板的观念,那就是“养儿防老”。养儿防老的观念,其实没有错,而且它还是我们传统的文化之一。

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情,并不能用“养儿防老”这四个字来表示,而应该用“互相尊重”这四个字来概括。

父母养育了孩子,孩子也该尊重父母的不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守护父母的下半生。能够相伴,本就不易。一切,都是“有今生无来世”罢了。

人到七十才顿悟,陪你走到“人生终点”的,只有这4类人

05

第三类人:挚友知己。

上文中的杨大伯之所以得救,就是因为他的挚友知己主动给他凑了十来万。如果这双方不是过硬的关系,又有谁会借钱给他呢?

人到晚年,如果有两三个能够谈心,能够互帮互助的挚友知己,这本就是一件三生有幸的事儿。因为有太多的人,他们连知己挚友都找不到。

第四类人:自己。

人活着,其实就是跟“自己”相处一辈子而已。在灯光下,我们的身后终究有着一个“影子”,它跟了我们一辈子。

曾有人说过,你的影子,就是另一个你。不过,这两个人都是相似的。你还在,他仍在。你不在,他也会烟消云散。

唯有跟自己搞好关系,我们才能过好往后余生。因为自己的终点,只能由自己到达。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