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一场什么样的旅行这样的句式

  一场完美的旅行

  三月,春日正好。想旅行的心,又一次躁动起来。是赏花呢,还是踏青呢?赏花,怕变成赏人头;踏青,怕踏进滚滚车流。看看网上或小清新、或文艺范儿的照片,心生向往;而再袁派布路答析苏的娘否看看著名景点黑压压的人群,又心生退缩。微博微信上,旅行如同直播,是分享,还是炫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像那句广告词:身未动,心已远。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旅行?

  旅行,让我们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旅游有时就像毒品,真的会让人上瘾。”这是潘文君对旅游的理解。

  “每年暑假,儿子总缠着我问假期去哪里玩。” 作为江苏青旅执行总经年求机色叶甚法何理,潘文君说,“由于工把井把饭红息皇色钱作便利,儿子出生后,经常带他到各处玩,结果给玩出了边副责难孙排村兴要令费‘习惯’。对于小学六年级的他来说,旅游已成为一年一度的节目。去年,带儿子去了英国,看牛津、看剑桥、看大笨钟、看高地文化……定下计划到出行前的一段时间,会给儿子找很多相关的书阅读。”

  爱上旅行,理学状三比守充由有很多。比如旅行可以拓展视野、可以放松精神、可以结交朋友、可以平衡生活中的琐碎、还可以领略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旅游体验编脱燃全不师郝娜的人生目标是将地流吧支粉对带友个元顾球走圆。环游澳大利亚10存唱号久征赶0天的旅程中,她爱上了墨尔本,足足呆了三个星期数正杆其才工海销带二座。那次,她赶上了墨尔精改硫观并现候杀本赛马节,跟着小永半距德划叶破赌一把,当其中一匹马帮她以1澳币赚来50倍回报时,她与周围的人如同孩子般欢呼雀跃。她说,那一刻,她融入了这座城市。郝娜希望生活能够我松低伟怎重令毛药有更多更丰富的体验,而旅先乱犯行,恰恰是她获得更多体验的最好渠道。正如她在新书《活好每一天,就是活好一辈子》中所写,“人生律好鲁慢使金最友袁笔孩就是一场旅行,在有限的生命中探索无限可能,我们一直在路上。”

  相比年轻的郝唱它困置认书议志娜,报社记者顾燕夫妇的旅须斤向针想级止益地行,可谓一直在路上。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刚开放,夫妻俩就踏上了旅程。20多年来,他们走遍了6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最近一次去了南极和北极。“走出去后,就发现视野打开了,看到了与书本中、征加见检笑兵格数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东西,接触了更加多元化的思想,逐渐影响了看待事物的方法。出去的每一天,都会有大量信息涌入大脑,时刻都充满新鲜感。”她说,走得多了,人就会变得更自信。人生是一个过程,行走在路上也是一个过程,但是通过行走,增加了人生的厚度。

  旅行,不是刷微博购物“到此一游”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些人的旅行开始变味了。

  打开微博和微信,那些鼓动人们去旅行的心灵鸡汤实在太多:“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一个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遇到多少人,见到多少未知的风景,而是在某个瞬间突然认识到了自己”……

  当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晒出各种旅游照片后,在南京一所高校工作的吴玲终于也开始跃跃欲试了。这个假期,她奔向了丽江,然而失望成为她在丽江五

  天最大的感受。一趟旅行下来,除了每天迷路之外,不记得还有什么。“我真的不应该跟风来丽江,来了这里,发现到处是人,所谓的特色商品,各个景区大同小异。而攻略中推荐的美食,店里人实在太多,等了大半个小时终于买到,却丝毫没觉得好吃。”吴玲说,以后绝对不能跟风,要重新规划自己旅行的形式和目的地。

  “为旅行而旅行”的也大有人在。记者的朋友小七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作为90后的她,旅游的意义似乎就是即时在微信微博发布自己的行踪。春节期间她跟家人去了一趟三亚,从家出发去机场,在车上自拍大头照;到机场拍登机牌和行李箱;到了三亚拍下飞机梯子;去酒店的路上透过车窗拍街景;入住酒店拍大堂、景观和房间,海边、海鲜、比基尼……对她来说,“秀旅行”才是最重要的事,而真正的旅游已退居其次。也有不少人旅行是为了“到此一游”。在一个著名景点摆个POSE,拍几张照片,然后匆匆回旅游大巴上打呼去了。不看当地的人文地理,不欣赏周边的美丽风景,旅游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表示“我来过了”。

  还有一些人的旅行“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了购物。去年夏天,在出版社工作的王倩跟旅游团去了一趟日本。她回来的时候,拖了几个大大的行李箱,里面塞满了各种化妆品。“从机场免税店开始,购物就刹不住了。跟着团,每到一个城市,就冲进去疯狂采购,后来箱子塞不下了,还抱了一个净水机回来。同样的产品,跟淘宝比省了三四千元呢。”她兴致勃勃地说着,至于对日本的具体印象,却说不上什么。

  读过一篇文章《你的旅行是增强人生厚度还是移动身体》,文中有一段话这样说:最惨的就是那些“为了旅行而旅行”的人,在美丽的异地流连时却被“盲目的旅行”蒙蔽,好像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行程塞到最满;或是找一间像样的纪念品店,杀他个片甲不留。换来的是类似“我曾经去过……”的表面战功,没有类似“那趟旅行让我发现……”或是“那趟旅行后我下定决心……”之类的生命反思。

  旅行,也许仅仅只为追一部剧

  展开一段旅行,每个人的理由不同,形式也不同。

  去年12月,在南京一家省级媒体工作的顾星欣,突然去了一趟台湾。理由在很多人看来很奇怪:为了追《红楼梦》话剧最后一场。

  顾星欣告诉记者,偶然间在南京看到这部话剧,就迷上了。当知道这部话剧将于12月在台湾演终场之后,她萌生了再去看一遍的念头。于是,她在网上订了两场票,一场是二楼,一场是一楼第一排,一场戏4小时,两场戏看完,心满意足。在台北的五天时间,她是这样分配的:两天用来看话剧,每天上午11点睡到自然醒后,出门去玩,看电影,吃小吃、逛诚品书店,街上随便溜达。“101大楼、中正纪念堂等人们常去的景点,我都没去,不感兴趣。”剩下的几天,她去了垦丁、花莲等城市,景色很美,却忘了带相机,“正好可以全心全意享受这么美的景色,不用为了照相而分心。”她笑着说。

  与顾星欣不同,蒋烨华的旅行,更多地带上了一层体悟的味道。2010年3月2日,26岁的他踏出了旅行的第一步,这一走就是一年半,10多个国家。出发前,在大学学旅游管理专业的他,却阴错阳差进了一家IT企业。“大学毕业后,换了两次工作。突然发现,这些工作、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而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于是他决定辞职,给自己放个长假。一路上,他做翻译、摆地摊、当义工,在旅行中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回国后,他逐渐找到了人生方向,就是利用自己的能力,更多地从事NGO(非政府组织)的工作,投入边远贫困地区的儿童教育中。“心的放开,只是旅行的一种收获,更多的是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以后要干什么。”蒋烨华说。

  对有些人来说,旅行只是为了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旅行爱好者雷婷是苏州人,从小玩各种园林,考上事业单位后,距上班还有一个月的空当期,她整理好行囊,踏上了去成都的列车。从成都到藏区,再到泸沽湖、丽江,从昆明返回苏州,15天时间,花了3000元,一路上搭公交、步行、蹭车、睡6人间的青旅,一趟彻底的穷游,玩得不亦乐乎。“我喜欢跟路上的人交流,喜欢聆听他们的故事。” 雷婷说,这就是她热爱旅行的原因。

  “以前旅行社推出欧洲游,15天11国,走马观花;现在人们也许更喜欢花10天时间在一个国家,做几天当地人,慢悠悠地欣赏。尤其是今天的年轻人,对旅游的内容计划性并不强,喜欢哪里就在哪里多待一些日子,更加随意。”潘文君说,旅行,正在越来越摆脱炫耀浮躁,回归生命本身的追求。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