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的标志,也是勇武、气魄的象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利用虎的形象镇宅辟邪、驱邪禳灾、保佑安宁。在茂陵博物馆藏品中,以虎为造型装饰或纹饰的文物多达十余件组,如纪念霍去病战功的石雕伏虎、建筑材料虎纹空心砖、压席角用的虎镇等,在其使用功能上体现出了独有的风格和实用性,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诠释出汉代人崇虎的思想观念。本文将拣选其中部分精品略分三类进行介绍。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一 虎纹空心砖

空心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材料,早在西周时期,就在地面建筑中局部使用,至少在战国晚期开始,空心砖就用于地下墓葬的构建,到汉代又有很大发展。茂陵博物馆收藏的虎纹空心砖,对研究汉代建筑材料的制作工艺及汉代人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价值。

1.虎纹空心砖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74年8月29日兴平南位乡道常村出土。汉代,残长45.5、宽13.8厘米,重4.78千克。泥质灰陶,呈长方体,模制而成,刀法简洁。虎身上阴线纹的运用,使虎显得毛皮丰满而富有生气。此空心砖一般与朱雀纹空心砖、玄武纹空心砖、青龙纹空心砖成组配套使用,多用于宫殿建筑的室外台沿、踏步,也可用于筑砌室内墙壁。

2.虎纹空心砖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81年兴平县西吴乡官道村出土。汉代,残长36、高18、宽6.8厘米,重4.79千克。泥质灰陶,呈长方体,轮廓为长方形突起线条。平面饰有一走虎,表情凶猛,昂首阔步,张嘴露牙,两眼圆睁,四肢矫健,尾巴上翘,柔韧有力。虎身斑纹线条清晰,富于动感,气势不凡而有活力。

3.虎纹空心砖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2013年5月3日咸阳博物馆拨交。汉代,长117、高38、宽19厘米,重72千克。泥质灰陶,呈长方体,中空,左右两侧残,正面中间有裂纹,已修复。平面饰有两只虎,左边为向西的回头走虎,右边为头向东的跃虎。两虎均用了圆雕、线刻、浮雕的手法,完美地呈现了漫步自然的温和的虎和一跃而起的凶猛的虎的形象,体现了当时工匠的大胆创意、雕刻技术和艺术思想。

4.万世无极空心砖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98年3月兴平市西吴镇砖厂出土。汉代,长69、宽19厘米,高34厘米,重48千克。泥质灰陶,呈长方体,左边上残,中心饰方格纹与联珠纹相间的几何图案,上下两边绘有龙虎纹,两侧阳文篆书“万世无极”四字,以菱形几何纹填地,三面绘有纹饰。此空心砖既有图案,又有纹饰,还刻有文字,较为罕见。

二 虎镇

1.石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66年兴平县西吴乡北吴村出土。汉代,高5.5、宽6.5厘米,重0.265千克。砂石质,依石雕成,形体较小,虎头缩颈,双目紧闭,双腿弯曲做憩息状,神态自若而凶猛,颇有气魄,伏踞一方,稳若龟趺,又俨然一吼百惊、空谷传声的威势,雕工浑朴圆润,为汉代小型石刻的艺术珍品。该石虎镇对研究汉代雕刻工艺及丧葬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石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74年兴平县文化馆移交。汉代,高5.4、宽7厘米,重0.43千克。花斑石质,质地坚韧,细腻润泽,温润如玉,图案多变,色彩亮丽,兼有红、绿、橙、黄等多种颜色。该虎镇一石雕成,虎做团卧状,回首瞻视,宽鼻闭口,双耳贴于头后,神态憨厚凝重,琥珀色团纹与虎形十分相似,为研究西汉虎镇的质地、造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3.铜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79年6月1日兴平县阜寨乡塔耳村出土。汉代,高4.5、底径7厘米,重0.83千克。青铜质,内部灌铅。圆形底座上虎熊相拥,熊在下呈仰面姿态,右前掌平放底座,右后掌蹬踏虎左前腿,虎在上呈团卧状,咧嘴睁眼,表情专注,与熊相拥戏搏,静态之中蕴含着强大的张力。此虎镇对研究当时的随葬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4.错金铜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86年兴平县庄头乡仪空村出土。汉代,长5.2、高3.1厘米,重0.265千克。青铜质,虎呈盘卧状,虎首盘蜷在后腿上,错金网纹虎眉图案清晰可见,粗壮威严,双目圆睁,闭口,双耳贴于头后,尾紧贴躯体,前后腿卷曲,身上错金银,显得皮毛丰满而雄猛。该器对研究汉代金属铸造技术和错金银工艺具有重要价值。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使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其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的装饰效果。

5.鎏金铜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81年5月汉武帝茂陵1号陪葬墓1号从葬坑出土。汉代,长2.8、高1.5厘米,重0.04千克。通体铜铸鎏金,内灌铅。虎呈伏身团卧状,虎趾相并,头部俯于前趾上,尾自内侧卷于后背。此物一套四件,为随葬品,放置墓室四角,用于驱逐邪恶,取威镇四方之意。它也可以用于写字作画时压纸角或摆在书案上作为一种装饰。鎏金是一种高级金属镀涂技术,在中国应用很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的鎏金技术,多用“泥金法”。文献记载,水银能融解金银使成泥,人用镀物也。其方法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掺入水银加热,使成稠泥状的金汞齐(齐:合金),再将其与盐矾的混合液涂抹镀物,经加温、捶打、烘烤、压磨后,即成金光闪闪的鎏金。

6.铜虎镇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88年陕西省博物馆调拨。汉代,长6.3、高3.9厘米,重0.47千克。青铜质,虎呈团身伏卧状,虎首盘蜷在后腿上,闭口宽鼻,双耳贴在头后,眯眼养神,虎身阴刻纹饰,略显粗糙,却不失虎的精神。

三 其他

1.虎形石砚盖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1993年11月兴平县南位乡道常村出土。汉代,长20、高8厘米,重1.55千克。石灰岩质,盖呈半圆形。双虎团卧做博戏状,一虎埋头附于另一虎腹部,上面的虎面部表情锐利,虎腿、爪、躯体层次分明,线条清楚,整体采用圆雕与线刻技法,刀法娴熟流畅。此石砚盖对研究西汉时期文房用具具有重要意义。

2.石雕伏虎

文化三秦行|茂陵博物馆藏虎文物赏析

霍去病墓遗留物。汉代,长200、宽84厘米,重2300千克。粗粒片麻状花岗岩质地,刻画出机警凶猛、伺机捕获猎物的猛虎形象。虎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质感强烈,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一蹴而发。该虎采用写实的表现手法,顺着天然石块的纹理,以线刻勾勒出的斑纹,给人以雄健、逼真的感觉。这是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战功所雕刻的,是霍去病墓17件石刻雕中最为细腻的一件。1982年,作家贾平凹在《“卧虎”说》写到,卧虎重精神,重情感,重整体,重气韵,具体而单一,抽象而丰富。

四 结语

茂陵博物馆藏汉代“虎”文物,质地不同,造型各异,功能实用,体现了汉人丰富的虎文化思想。经过漫长历史长河的演化与发展,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观念,人们敬虎畏虎、爱虎颂虎,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延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之中。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与熏陶,虎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题材。我们从茂陵虎纹空心砖看到虎的形象,从铜虎镇、石虎镇中看到虎的神韵,从万世无极龙虎纹砖领略到了虎的威严,从茂陵石刻伏虎看到了虎的风采,可谓异彩纷呈,蔚为大观,引人无限遐想……(本文刊登于《文物天地》2022年第2期)

[责任编辑:梁纪委]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