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1.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易经》的“易”字:

东汉中期许慎著作的《说文解字》中对于易字的解释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它所蕴涵的是“普遍的变化”,我们抽象理解为“变易”

《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它所蕴涵蕴涵的是 “恒常的规律”、我们抽象为“不易”;

《易传·系辞》开篇即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它所蕴涵的是“简易”的概念。更确切地说,“简”就是“简化”,“单”的本义乃是“大”;这就是说:凡事凡物只有简化了、才容易认识和理解、才能够发展和壮大。

东汉末年郑玄在其《易论》中:“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也有一说为“简易”之义;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很博大,但由于世人对其理解的程度不同,分别形成了经、传、术、法、技几种流派。

2经:通题也,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机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因之而开示悟入也。

经 基本解释 :与“纬”相对。如:经线。地面上东与西距离的度数称'经度'。地理上假定通过南极、北极同赤道成直角的线,以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子午线为起点,以东叫'东经',以西叫'西经',东、西各一百八十度。

经书:所有经书都是恒古不变的特性。

经jìng是不可改变的。

纬书:是讲变化的。

论书:是代表次序和次第。如:伤寒论就是讲病的次序的。说话有次序就叫言论。 又如《论语》:“《论语》有弟子记夫子之言者,有夫子答弟子问,有弟子自相答者,又有时人相言者,有臣对君问者,有师弟子对大夫之问者,皆所以讨论文义,故谓之《论语》。

“经”是规矩人类信仰与价值观的奠基,掌握了用“易”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发展的人,“易”在他们眼中就是《易经》。上古直至周朝,华夏传承的都是易经文化。

3 传 zhuàn,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详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传”是对一个事情的演义,如水浒传,左传和公羊、谷梁是针对于春秋的“传”,其特点是过于具体,容易让大家迷失朴素的本质。从春秋孔子写易传(十翼)开始,华夏传承的都是易传文化。

4“法”是对一种事物的具体应用。从汉代开始,很多学者执着于易经中八卦、太极、阴阳、数理模型的研究,使其抽象化,逐渐脱离了人生与社会的本质。 “术”是基于某种完全脱离易的本质,重新构架出来的一套知识体系,重在占卜吉凶,预测未来。如梅花易数,大六壬等。“技”是法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如根据“法”中的抽象模型,冠以“术”的解释说明,在起名、风水、算命等行业开展具体的应用。法、术、技从汉代开始,逐步流行,影响广泛,对真正的易经文化的传播影响甚大,使易从为自身改变命运服务变成一种技能而为别人服务。

二、太极图与太极原理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清人惠栋作《易例》,注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乾坤生于春,艮兑生于夏,震巽生于秋,坎离生于冬,故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的定义

《太极图》称《先天图》或《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其含义为阴阳互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据传伏羲是中华易学《太极图》的始祖.;太极图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就是天体运动规则的一个缩影,暗示着万物发展变化的轨迹。

《周易大传·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太极这个实体是健运不息的,即宇宙在运动,动则产生阳气,动到一定程度,变出现相对静止,静则产生阴气,如此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1.太 极:就是阴阳的极位,或介于阴阳之间;或藏于阴阳之中;或裹在阴阳之外,不属于阴阳的特殊位置。“太极”是易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具有两重含义。何谓太极呢? 太有至的意思; 极有极限之义, 就是至于极限, 无有相匹之意. 既包括了至极之理, 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时空极限等;二是“太极”的范畴含义,有“本质”、“根源”、“全息”的意思。两者在太极图中统一起来,完整地表达了“太极”的深邃内涵。“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因而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大之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深然太极之理,无所不在”。

伏羲先天太极图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文王后天太极图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上面2个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太极是有限之天,无极是无限之天;太极是有,无极是无;太极是三,无极是一.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也就是说,太极不仅包含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含了划分阴阳的界线和标准在内.

2阴阳鱼图是人们对流行太极图阴阳各半的形象称谓。如下图: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太极图中,以一条“S”形曲线分为二部分,其形似鱼,故名阴阳鱼图。其中黑色部分为阴故称阴鱼;白色部分为阳故称阳鱼。阴阳鱼互纠,表示阴阳相倚而不相离,以反映宇宙世界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规律。两条鱼形头部的小圆就是所谓的鱼眼,其中白色一边小圆呈黑色,黑色一边小圆呈白色,白象征阳,黑象征阴,以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一说,阴阳鱼眼表示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

清胡渭《易图明辨》:“阴极于北而起薄之,阴避阳,故回入中宫,而黑中复有一点之白;阳极于南而阴来迎之,阳避阴,故回入中宫,而白中复有一点之黑。盖望夕月东日西,坎离易位,其黑中白点,即是阳光;白中黑点,即阴魄。”

太极图的分类

太极图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周氏太极图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传统阴阳鱼

另一类为以传统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太极图的图解含义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易学关门弟子 秘传(欢迎同道中人斧正)

1.黑白(色度)的哲学含义

太极图内部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白为阳;黑为阴,表示对立的两个方面。

由圆圈、S曲线、两点,“四画”构成的简图,我们可以解读出:大小、变化、对立统一、中心(核心)、运动、循环(轮回)、平衡、位置、方向、曲折、包容等哲学内容来。太极图中间一小圆点表示它们的旋转中心(核心),阴阳围绕此中心作旋转运动。图中的两点表示阴阳部分各自有一个自己的核心,这比一个核心的太极图更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因为:一个事物必有一个核心。太极图整体的旋转中心称为皇太极,也 叫太极点,太极图因阴阳核心而生动、而变化无穷。核心是太极图的灵魂,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和能量源。

所以说太极图乃是宇宙万物运化的全息稳态模式。它极为深刻地概括了阴阳易理,生动地表示了宇宙万物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这就是太极图博大精蕴之所在。

2.太极图是对事物运动和结构成因的图解,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a、太极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表明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是有结构的。

b、太极图的两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相区别,分为阴和阳,以'S'线相隔,表明这两个部分是相互独立、不容混淆的。

c、太极图的两个独立块面各有一个对方的小点,即阳块中有阴小点,阴块中有阳小点,表明同一事物结构中的独立部分与对方有不容混淆的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虽然阳中含阴,阴中含阳,互相包含,但是不论是块还是点,都是绝对独立的,没有混淆界线。

d、太极图是圆形图,一是表示运动和结构有规则,二 是表示运动以旋转为基本形式,三是表示运动是流畅圆润的。

e、太极图是对称图,整个结构均衡对称,表明一个稳定的结构其内部能量是均衡的,独立的双方都有均衡的能量和平等的结构地位。

f、内部绝对对称的圆图也表明,太极的运动是无摆动、无震动的旋转运动。

g、太极图的阴块和阳块都有大头和小尾的形状,表明事物运动是有方向性的,可以显示太极图的正旋与反旋的旋转方向。

h、太极图阴块和阳块的大头与小尾,还表示阴块和阳块在旋转中的强弱变化,大头为强,小尾为弱,在大头处有对方的小点,同时与对方的小尾衔接,这就显示了太极内部两种能量的变化由小到大,又由大到互变的变易性,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这就是易理产生的根源。

综上所述,太极图有七大含义:结构、规则、旋机、均衡、圆融、变易和方向。

四太极原理及应用

1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就是最早、最朴实、最精辟的辨证法标志: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结合、阴阳互根、阴阳抱护、阴阳互换、阴阳平衡为贵等等至今还是人们公认的自然法则,决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两个鱼眼象征正负两个极点。黑鱼代表负面,但黑鱼眼是红色,它表示负面的极点,象征物极必反开始了,即阴极中产生了“阳”的曙光信息。红鱼代表正面,红鱼眼是黑色,它表示正面的极点,阳极必反开始形成了“阴”的成份。它启迪后人正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哲理,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事物。也就是后人(特别是哲学家)最崇尚、最倡导的一分为二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这是自然法则,万事万物都跳不出这个阴阳交替、正负转换的辨证法,任何唯物论者也都推翻不了这个颠扑不破的法则。

2太极图意示物质世界本身有着自己的辩证规律,事物都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的物质运动。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原始根据。从而揭开了“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矛盾焦点。“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是一对矛盾,它们存在于太极运动各个时期的“始”与“终”,可见它们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合二为一”就没有“一分为二”,没有“一分为二”就没有“合二为一”。这是任何事物原始反终循环运动的必然,任何事物都离不开这个规律。任何人也都要遵循这个规律。太极运动的各个不同角度时期,会产生各种不同概念和现象。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一分为二”的观点还是“合二为一”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又都是不全面的,都是片面的。只有承认事物是“合二为一”的统一体,又承认事物是“一分为二”的矛盾体,才是全面的,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的

3太极图运行的方向,是万物进化、升华的总趋势!太极图中阴阳鱼的分界线“S”形,它标志着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呈水平线向前、向上推进的,而是艰难曲折呈波浪式前进的。《易》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点明了过去的事物,没有不反复来回的,这是天地间永恒的自然规律。把多个太极图组成一条直线形,就更清晰了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代英雄十代衰,一代荣华十代穷”的理论根据。有鼎盛期,就有衰败期,这就是万物的兴、衰、荣、辱史。人的心律跳动意示图,股票升降意示图,统计进度表图以及声波、水波等都不是水平发展前进的。

4太极图的设计完全符合大自然,是有生命有科学性的,不是邪学、迷信。这种盛衰交替的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和逃避。太极图演绎的程序方式是:无极(0)生太极(1),太极生两仪(2),两仪生四象(4),四象生八卦(8),八卦生万物…….。详见左图。可见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从零(0)开始,都是从无到有发展的。根据太极图的模式思维和原理制出来的。因为1、太极点都在中心;2、它们都是围绕太极点转动的,太极图阴阳鱼在核心太极点的策动之下不停地顺时针旋转,当转完一圈时,却经过了四个气温景象不同的季节,即春、夏、秋、冬四象(四种现象)

6从图像看,太阳最大,月亮次之,星星最小,这是符合现实、符合自然、极具科学性的天文图案。也说明:月亮和星星要想发出光辉亮点,离不开太阳。太极图将日、月、星辰、昼夜交替运转的物理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一个小小图中、弹丸之地,这是对天文知识的最早记录和描述,也是先祖的智慧精华。

三、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的初步思想因素。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风水学的各个方面均遵循这一原则。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 阴阳与五行是两个基本概念。

阴阳是什么?《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所以《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内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融在一起,相对地来说比较安静稳定的状态,这时称之为太极状态,简称太极。当内部的阴阳二气发生交融变化时,我们称之为两仪状态,简称两仪。太极八卦图,阴阳在里,八卦在外,其用意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说阴阳是一个事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属性,是一个事物的模型图。指事物的矛盾,如天地,昼夜、寒暑、长短、雌雄、男女、动静、刚柔等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时还是运动的、变化的、有发展、有过程的。它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呢?是对立统一,古人又把它称做“阴阳”。阴阳不仅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同时也贯穿于组成事物的每个层次、每个方面。

五行则是什么?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五种最基本的形态:金,木,水,火,土构成,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遵循五行生克制化规律。 它是时间与空间、过程与结构的统一体。用“五行”这个概念来描述表示事物的这个结构属性。

一、阴阳学说

目前阴阳概念来源有2个说法 1起源于夏朝,其依据是成书于夏朝的《连山》一书。《连山冲中已出现阴爻“- -”和阳交“一”。《山海经》称:“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2 阴阳概念,最早时,来自阳光的向背,物体向阳的一面叫阳,背阴的一面叫阴。继而不断引申,进一步广泛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界的所有现象。成为阴阳学说是周朝以后,特别是《易经》对阴阳进行了全面概括,成为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将宇宙世间万物分为阴与阳两大类,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成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发展与变化,全在于阴阳两气的运动与转换。阴阳有以下特征:1、阴阳互根,阴为阳根,阳为阴根,互为依存,互相为用。2、阴阳消长,阴阳始终处于此消彼长,彼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量变时时处处存在。3、阴阳转化,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发生“质”的变化,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l)阴阳属性

世间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相反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阴阳现象无所不在。阴阳的划分规律是: 凡类似:明亮的、上面的、外面的、热的、动的、快的、雄性的、刚强的以及单数的属阳; 凡类似:黑暗的、下面的、里面的、寒的、静的、慢的、雌性的、柔弱的以及双数的都属阴。

2)阴阳规律

阴阳互根,即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特点,处在一个统一体内。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没有阴,阳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存在。《素间阴阳应象大论》日:“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对立,即是指自然的万物万象,其内部同时存在着相反的两种属性,即存在着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诸如:电有正负极,磁场有阴阳极(南北极),原子由“正”电子核和“负”电子构成,建筑物有阴面,阳面,山南为阳,水南为阴等等。阴阳转化,即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两种属性,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此消彼长,彼进此退,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易经·系辞》曰:“日往月则来,月往日则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月焉。”俗称“风水轮流转”即是阴阳转化运动中的结果。

中国古人对阴阳依存。对立、转化的论述,具有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与认识论。阴阳始终处在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变化出现反常,即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应。《易经·系辞》曰“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风水学就是人类在居住选址、规划、建筑活动中,寻求阴阳平衡的具体科学技术。

二、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产生,学术界至今处于争议之中。五行学说的确立,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也有人倾向五行学说产生在商代或比商更早。

1史学界认为:“五行学说的创始人是孟子。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等近乎五行推运的说法。比孟子稍后的邹衍,扩大五行学说,成为阴阳五行家。”2哲学界认为:“五行的明文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初年文字,据考证可能是战国时代所作)。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墙。”3易学界认为:“五形学说是与阴阳学说同步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认为,这五种元素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相互影响。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2.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五行的生克关系,实际是四时的循环变化,并不是真正的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里的生实际是指产生、发生、发展变化的意思。 同样,这里的克的含义是指克制,制约的意思。万物有阴阳之分,而五行代表万物的符号,故五行亦有阴阳之分。

l)五行属性 汉董仲舒在《尚书·洪畴》中将五行抽象为五种物质属性,不仅仅是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归纳客观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最基本“元”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展和变化都是这五种“元”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这个观念是朴素而又唯物的,与近代科学“元素周期表”和“物质不灭”规律极其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行特性:木一具有生发、发达的特性;

火一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

土一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

金一具有清净、收杀的特性;

水一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

2)五行的规律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规律。五行的相互关系,最基本的是相生与相克关系。

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生的关系中,具有它生、生它,即顺生、逆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逆生,又叫亢乘,即五行亢乘。

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抑制的意思。同样,相克的关系中,也具有克它、它克,即顺克、逆克两个方面的关系。逆克,又叫反悔,即五行反悔。依其排列,规律为“顺次相生,隔一相克”。古称“比相生,间相胜。”顺时针为顺生、顺克;逆时针为逆生、逆克。即:水木火土金五者,相近的依次生成,水生木,木生火……依此类推;五者又间隔一个相克,如水克火,木克土,直至金克木……周而复始。这种生克关系是固定的,“逆之则乱,顺之则治。”

为什么五行会“顺次相生”呢?古人认为冰能滋润树木;木能燃烧产生火;火能使燃烧后的东西变成灰土;土里面能找到金属、矿物;寒冷的金属表面润泽,能产生露水,而且五形中唯有金属遇热溶化后变成液体状态——这样形成一个促进性的循环。

为什么五行会“隔一相克”呢?古人认为:水能够灭火;火能够熔化金属;金属制品能够砍伐树木;树木的根能够穿透土壤;土能够吸收水份使之消失——这样形成一个抑制性的循环。

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一个循环链,周而复始。现代科学发现的元素周期规律证实了中国古代五行周期变化的合理性。五行与阴阳结合,产生了“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风水学,乃至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如:中医、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经济等学科的总原则。有了阴阳五行的平衡与协调,才能推动和维持一切事物的正常生长、发展。变化与消亡。

五行中的“五”,即是指五种物质,“行”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五行中每一行代表一种功能属性,它们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通过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五行整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二)五行归类

人 體

自然界

五行

六腑

五官

五形

情志

五音

倍數

五季

五氣

五味

五色

小腸

10

四季

大腸

皮毛

西

膀胱

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 五行学说的发源地没有考证,甲骨文中也没有有关五行的文字。有说这个文化在甲骨文中有记载。但现在的学者都倾向于产生在河北,京这一代的文化如黄帝和伏羲这一时代。《易经》的占卜或者叫做卜筮,很多人认为是八卦。其实,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卜筮的重点是五行,不是八卦。要用卦来断事情则又是另外一个体系。所以,五行和八卦是分开的。天干文化就是五行学的法则。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