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一、作家作品
孙洙(1711—1778),字临西,一字芩(qín)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中举,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出任江苏上元(今江宁)县学教谕。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省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孙洙能诗善文,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二、内容提要
《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2016年版)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3首诗,其中五言古诗33首,七言古诗28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乐府39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
该书分为8卷,入选诗歌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入各体之后。选本中所收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沉、隐逸山林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书中汇集了唐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又力图反映出不同作者各自的诗歌风貌。
在这些作品中,能读到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士人情怀,也能感受到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的隐逸之风;有慷慨激昂的壮志,也有落寞黯然的愁肠,还有婉转低回的心曲。
三 阅读准备
在指导学生阅读《唐诗三百首》之前,要做好“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工作。
“硬件”方面的准备工作是购买一本合适的《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有不少版本,在选择时要注意甄别。
不同版本《唐诗三百首》的篇目数量有微小差异,但都在三百首以上。有些打着“精选版”等旗号的《唐诗三百首》删减了篇目,只能称为“唐诗二百首”,甚至“唐诗一百首”,这些都不建议购买。
好的注释和赏析能在阅读学习时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当代著名学者中,喻守真、金性尧、袁行霈等都为《唐诗三百首》作过注解或赏析。在选择书籍版本时,要将编注、评析者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加以考虑。
此外,出版社是否正规权威,装帧印刷是否精美清晰,生僻字是否有拼音标注等,都是在购买《唐诗三百首》前需要注意的。
“软件”方面的准备工作即介绍学生大致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时期和格律常识。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在阅读时更能体会到和专注于诗歌本身的价值。
唐代诗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介绍时,还应注意讲解“安史之乱”等重要的历史事件。
唐代是古体诗转变为近体诗的重要时期,《唐诗三百首》中也同时包含了古诗、乐府等古体诗和绝句、律待等近体诗。因此学生应该了解平仄、押韵、对仗等基本的格律常识,以便更好的朗读、鉴赏唐诗。
知识要点:《唐诗三百首》阅读准备
四、题材分类
按诗歌题材分类
(一)
咏史诗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李商隐《贾生》。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如杜甫《蜀相》。
4.借用历史典故讽喻当朝腐败的政治局面。如韩翃(hónɡ)《寒食》。
(二)
边塞诗
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英勇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如王昌龄《从军行》。
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如杜甫《兵车行》。
(三)
山水
田园诗
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山行》。
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恬适的生活情趣。如张旭《桃花溪》、王维《山居秋暝》《渭川田家》。
(四)
离别诗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坦承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按诗歌情感分类
(一)
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陈陶《陇西行》。
4.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二)
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杜甫《登高》。
5.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秦韬玉《贫女》。
(三)
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静夜思》。
3.边关思乡。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四)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韩翃(hónɡ)《寒食》。
4.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5.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托物言志。如骆宾王《咏蝉》。
7.即景抒怀。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五)
送别之情
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王维《渭城曲》。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承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艺术特色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诸体完备,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在唐诗的普及和流播过程中,历史唐诗选本难以胜数,其中流传最广、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唐诗三百首》。人们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l.唐诗数量适中,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代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300余首,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因篇幅适中、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点,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普及读本。
2.突出重点,选取重点诗人的代表诗作。《唐诗三百首》所选诗作突出盛唐和晚唐两个时期。盛唐时期突出了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应物,晚唐时期则突出杜牧和李商隐。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当中,编者又抓住他们所擅长的诗歌体裁,选取他们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从而使全书的作品成为最优的选择。
3.诗作题材多样,力求反映唐诗的整体风貌。无论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还是赠别怀远、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等,只要是经典诗歌便予以录入,全面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囊括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和各流派优秀的诗篇。
4.有独特的编排体例。《唐诗三百首》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囊括了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这种先古体后律体、绝句的诗体安排,体现了唐代诗歌发展的历程。
六、阅读指导
由于前面所述《唐诗三百首》的特点,在进行《唐诗三百首》的整体阅读时,不能以诗集本身的体裁顺序作为引导依据,而要另寻足以串起集内大多篇目的线索。对《唐诗三百首》的整本书阅读,也不是从第一页开始顺着往后看,而是在被老师给予思路、激发兴趣的情况下,主动从各个角度搜索、探究这本书。
教师的方案一方面是思路指导,一方面是兴趣激发。思路指导又可先从诗歌题材(边塞行旅、宫闱妇怨、酬酢应制等)入手,待学生有一定认知后再选择杜甫、王维、李白等入选篇目多、人生境遇波折、诗歌题材多样的诗人,进行以诗人生平为线索和以诗歌主题为分类的阅读指导。
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则可以开展基于《唐诗三百首》或者唐诗的唐诗大会,通过评分和竞争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学习。
七、强化运用
《唐诗三百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价值的发掘也不是一课两课之功。学生需要通过摘抄的方式持续学习《唐诗三百首》。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唐诗三百首》中汲取的营养,一方面内化为了个人的文学内涵与精神气质,一方面也应该外显为自己的答题和习作能力。
对《唐诗三百首》的摘抄可分为原文摘录、批注赏析、化用创作三个模块,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生掌握后,还可以把摘抄范围拓展到《唐诗三百首》之外。
也可以在检测中加入诗歌鉴赏的相关题型,在作文中对学生引用、化用诗句的地方进行批注和表扬。如此一来,学生更能够看到自己阅读学习《唐诗三百首》后的进步,自然也更愿意进一步学习和拓展以提高自己,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