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隐性知识的分类及知识可视化

隐性知识的分类及知识可视化关键词: 隐性知识 知识可视化 知识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主页上有两篇文章,《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值得一读。

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

主要探讨了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对于隐性知识概念的解释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相关领域研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领域对隐性知识研究的发展方向。

1、在哲学上,英国的波兰尼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知识的“向导”;

2、在心理学上,斯滕伯格将隐性知识分为三种类型和结构:自我管理(关于取得管理绩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即知道提高自己工作中的表现的知识)、他人管理(如何管理下属和同事交流的知识,即知道如何知道他人工作以及形成有效人际关系和上下级关系的能力的知识)、任务管理(关于管理和完成任务的正确方法的知识,即知道如何处理工作中面临的日常事务的知识)

3、在管理学上,涉及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主要研究成果在个人层面上,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鲁克和日本的野中郁次郎。野中郁次郎提出了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

4、在计算机科学上,澳大利亚麦克夸里大学( )计算机系的学者 和Peter Busch给予斯滕伯格等人的理论对隐性知识进行测试,根据形式概念分析方法( )对被试在隐性知识测试中的差异进行建模和比较,把数据可视化,进而分析隐性知识。

二、《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

1、介绍知识可视化的由来,分析知识可视化与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的联系与区别。

和认为:知识可是化应用视觉表征手段,促进群体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研究视觉表征在提高群体之间知识传播和创新的作用,目标在于传输见解()、经验()、态度()、价值观()、期望()、观点()、意见()、预测()等,并帮助他人正确的重构、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

信息可视化的目标在于从大量的抽象数据中发现一些新的见解,或者简单的是存储的数据更容易被访问。知识可视化是通过提供更丰富的表达他们所知道内容的方式,以提高人们之间的知识传播和创新。(详见原文)

2、论述知识可视化的理论基础——双重编码理论,并从知识制品的角度分析知识可视化的本质。

双重编码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够增强记忆和识别。该理论设想两个子系统:专门用于表征和处理非语言对象(如表象),专门用于处理语言对象。还假定两个不同类型的表征单元:(用于表征心理图像)、(用于表征语言实体)。

可以看出,知识可视化将知识以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很好的辅助和补充,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加速了思维的产生。

知识可视化的实质是将人们的个体知识(认知知识的“制品”)以图解的手段表示出来,形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显性的物理知识制品),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3、分析知识可视化与教育技术、知识工程之间的关系。知识可视化是知识工程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方向之一,也是在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知识工程的突破口之一,它对知识工程提出了要求,为教育技术提供了机遇。

4、介绍知识可视化的研究框架和集中已有的知识可视化方法,并分析知识可视化的发展趋势。

知识可视化研究的三个角度:知识类型(对什么类型的知识进行可视化);可视化动机(为什么要对哲学知识进行可视化);可视化形式(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可视化)。

知识可视化的思路:建构理论上的形式化模型和相应的算法;开发实现该理论的软件;应用理论和工具,建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评价建构的系统,重复直到满意的效果。

知识可视化工具主要有:概念图(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 Maps)、语义网络( )、思维地图( Maps)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