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96年,深圳警方在扫黄。
在扫黄行动中,这个女孩子暴力抗法,被警察反制。
1996年,深圳警方,同一场扫黄行动。
如无意外,这批女孩子,后来都嫁人了。
一个女人干过什么行业,只要她嘴巴不说,谁也不知道。
1996年,边防战士在深圳和香港的界河附近水域,抓获了一批偷渡去香港的人。
这位偷渡失败的络腮胡子男人,用空洞无力的眼神,盯着摄影师看。
命运有时候就像掷硬币。硬币掉下来,你就知道是哪一面。
这是1990年代,深圳城中村里,在板凳上等客的特殊行业人员。
面对摄影师的镜头,她们感到不好意思,把脸扭过一边去。
没有资本,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又想赚快钱,只有出卖身体了,这个行业历史最悠久,也最易操作:衣服一穿,往外一站,钱就来了。
1990年的深圳,发廊妹。
三个女孩,三根烟。
倚在门口站着的那个,面貌姣好,旁若无人地吐着烟圈。
在当时那个年代,她们通常提供特殊服务。
一晃33年已过去,她们倘若还在人世,也50多岁了,快要当奶奶当外婆了。
这是1979年的深圳,文锦渡口岸。
这是文锦渡口岸的现状。
1949年10月,深圳(深圳镇当时属宝安县)解放,这是一群解放军女兵,在新成立的“深圳镇人民政府”前,和政府女办事人员合影。
1949年10月,解放军进入深圳圩(墟),群众列队欢迎。
1949年10月,庆祝宝安县人民解放大会。
1949年10月,解放军进入深圳圩(墟),宝安县的学生们列队欢迎。
这是1983年的深圳火车站。
1983年的深圳火车站。
这是1978年的深圳解放路。
这是今天的深圳市解放路。
暮然回首。换了人间。
这是1990年的深圳老街。
这是深圳老街的现状。
路口还是那个路口。物是人非。
中国内陆第一家麦当劳,不是在北京,也不是在上海,而是在深圳,它是1990年开业的。
这就是它开业前夕的样子。地点是深圳东门。
1990年代初的深圳,街头的理财产品广告:“我要发了!”
当年这个理财产品年利率24%,逆天。
1990年,深圳,还是开头的那家发廊。
这个左手拿着一支烟的发廊女,对着摄影师摆出轻佻的舞姿。
1982年时候的罗湖口岸,持枪警戒的边防战士。
1990年代初,深圳街头,持大哥大通话的年轻商人。
1990年代初的深圳,持大哥大通话的生意人,和他的漂亮女友。
他的女友手中把玩的,是当时很流行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机。
1990年代初的深圳,华强北人才市场。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正在争抢工作机会。
1978年,深圳,东门街道一角。
深圳,东门步行街的现状。
这幅照片拍摄于2007年4月17日,深圳市中心的“钉子户”。
后来,开发商给这位业主支付了 1700 万人民币,最终达成协议,拆除房子。
这是1996年拍摄的,深圳东门的麦当劳。
午字头的,是军车。
这是深圳东门麦当劳的现状。原地重拍。
从1990年开业算起,33年过去了,这家麦当劳还在原地。
1996年春节。海量的香港人过关进入深圳。
他们即将分流,进入深圳、惠州、东莞、五邑等各地,探亲过年。
这幅照片拍摄于1996年,深圳沙头角,中英街。
香港警察在左边巡逻。中国边防战士在右边巡逻。
香港警察老气横秋。中国边防战士满脸自信。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
这是中英街的现状。
这是1993年,深圳市罗芳村。
城管联合警方,在清查'三无'人员,并将三无人员押往收容所。
所谓三无人员,是指:无身份证、无暂住证、无工作证。
这些人很多都是偷越二线关,从内陆潜入深圳赚钱的。
这是另一场扫黄行动,深圳,1993年。
警方把逮到的小姐,押上警车。
浮躁的年代。人为了发财,干啥都行。
这是1990年,深圳市福田区某工厂。
招聘主任打开铁门,打工妹争先恐后地递上自己的《毕业证书》,以求一份工作。
只要能在深圳扎根,做什么,都比回家耕田强。
这是1986年的深圳。
中国深圳技术交易会。
这是1984年时候的深圳街景。
不知道是哪条街,但可以看到 “高维灵” 药品广告招牌,以及 “深圳水产供销部” 的商号招牌。
这也是1984年的深圳。人民北路上的一家 “蛇餐馆”。
吃蛇是广东人的尿性。
这是深圳市人民北路的现状。
也是换了人间。
这是1982年,解放军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南下深圳,成为建设深圳的主力军。
这是1981年底,深圳蛇口工业区的标语: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这是1978年,深圳老街。
这是深圳老街的现状。
曾经沧海,已成桑田。
这是1980年。罗湖口岸的北面,也就是深圳这一边。
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外国人,他们刚刚过了中国海关、踏入深圳的土地。
老照片中看到的很多深圳的山头,后来都推平了。
这是1974年的深圳中学。
这是1990年代初,深圳,大街上使用大哥大的两位商人。
1978年,深圳老街一角。
1980年,罗湖口岸,一个大妈大包小包,正在过关前往香港,中国边防战士在检查她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