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他们往往会根据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大凡诗人词人,莫不如是。
杜甫有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即意“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类此的还有,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题诗后》),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苏轼的“诗赋以一字见工拙”,方干的“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贻钱塘县路明府》),顾文炜的“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苦吟》),袁枚的“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遣兴》)等。
古人对炼字,可谓是字斟句酌,因此,也产生了许多炼字趣事。
资料图片
僧敲月下门
一次,贾岛骑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一边吟诗,一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无意中唐突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结果,他被众卫士拥至韩愈跟前,韩愈问缘由,贾岛只得具实禀报事情原委。韩愈听后,非但不怪罪,反而建议他改“僧推月下门”为“僧敲月下门”。于是,二人并辔而行,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之交。由此,也诞生了“推敲”这个词。
资料图片
前峰月映半江水
任蕃,浙江会昌人,年青时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半江水”,于是便赶回去想改过来,但到了一看,却早有人替他改过了。这让他十分懊悔,大呼台州有人。后来,这个山上再也没有人署名题诗。正所谓“任蕃题后无人继,寂寞空山二百年”。诚然,“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使诗句更加准确合理:因为天台山巾子峰,高峻异常。江水在如此高峻的山峰下,只要不是中天之月,就会受山峰遮挡,断然无法照临一江水而只能是半江水。
资料图片
昨夜一枝开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写下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携此诗来谒当时的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齐己也是著名的诗人,能拜倒称师,这是炼字的功劳。
资料图片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年初春时节,王安石从扬州到瓜洲渡口,想早点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居于此。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他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资料图片
欧阳修《鼓诗》减字
一位士人写了首《鼓诗》献给欧阳修,是首五绝:“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天晴和下雨,同是一样音”。欧阳修看后笑道,其实每句四字即可,曰:“紧紧蒙皮,密密钉钉。天晴下雨,同一样音”。士人还未来得及说佩服,欧阳修又说,其实每句三字即可:“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同样音”。士人听后也开玩笑说,还能再减吗?欧阳修说当然可以:“紧蒙,密钉。晴雨,同音” 。
古人炼字故事,妙趣横生,钦敬之时,更当学习先辈们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上一篇
脑供血不足偏方、头晕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