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顺天致性”,真理也!

教柳宗元先生写的《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散文,不知道怎么搞的,越教,越发现柳宗元老先生真的很厉害,厉害到我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不能不敬仰他老人家。这篇散文通过种树郭橐驼种树的案例来说明他之所以数种得比别人好,并没有比别人高明多少,只是“顺天致性”(顺着事物的天性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并由此推及到“官理”——当官治民,也是这样一个道理“顺天致性”。文章故事简单,寓意深刻。

而我佩服他,敬仰他,是因为他所概括“顺天致性”这个道理,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当官治民方面,而是这个道理放在很多场合,很多地方都合适。

比如家庭教育,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没有一对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都期望通过自己的培养帮助孩子成为所谓的出类拔萃之人。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中国的父母有几个是真正遵循“顺天致性”这个道理的?又有几个父母能够真正理解“顺天致性”这样的道理的?我们日常看到的家庭教育的场景是这样的:大多数父母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成绩更优秀,总是想方设法找老师补课,或者为了让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其他方面的事情都可以不要做,什么家务事,什么为人处世,礼貌礼仪方面都可以暂时不管,唯有分数才是根本。他们根本没有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也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更没有与孩子作深入细致的沟通与交流,只是一味地希望孩子按照家长自己个人的意志、按照自己为孩子制定的设计发展。这种结果会是怎样呢?可想而知,家长的爱真的很到位,家长的关心真的很贴切,家长的帮助真的很细致,这样的爱,这样的关心,这样的帮助,对孩子真的有用吗?孩子真的愿意接受吗?现实往往是这样:父母与孩子的想法往往相反,父母跟孩子矛盾重重,家长的教育愿望往往落空。这种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家长没有遵循“顺天致性”这个质朴的道理,或者说,家长违背了“顺天致性”这样一个极为朴素的教育哲理。

再如,学校教育也存在这样情况。作为学校,似乎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人才,如此愿望不能说不好,只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是按照集约化大规模的形式开展的,这种类似工厂化的模式对于孩子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只能说批量生产,效率高,至于这种批量生产对孩子个体学习是否起到最本质的帮助,最有效的帮助,这些问题是要打上一个深深的问号。为什么?这种集约化大规模的学习模式并不能真正符合每个学习个体的学习实际,而且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比较准确而全面的了解与把握,顶多只能按照一个相对平均的水平开展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基本上的雷同的,模式化的,不具鲜明个性的,而那些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必然会被这样的体制淘汰。是不是这些有个性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呢?未必,只是我们的教育根本没有“顺天致性”的特点,没有办法真正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自然而然无法完成教育本来应该完成的使命,自然而然让教育成了考试的工具,成了分数的附庸。

“顺天致性”这样质朴的真理为什么不能深入人心,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常态?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父母不能实施“顺天致性”是因为父母的权利意志高过一切;学校不能按照“顺天致性”的原则开展工作,是因为学校的教育还没有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开展,没有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在很多时候只是权力的附属品,教育很多时候只是政策的试验地。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