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临汾洪洞县城13公里的霍山南麓,有一座汉代古寺
寺中有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和全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还曾发现过全世界只此一部的《赵城金藏》
这里是广胜寺
广胜寺始创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卢舍寺,寺内建有阿育王塔
唐大历四年(769年),汾阳王郭子仪游历后奏请重修,代宗李豫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 名胜于世
广胜寺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
上寺在霍山之巅, 世界最高琉璃塔飞虹塔在上寺,闻名中外的《赵城金藏》曾收藏于塔后的弥陀殿,下寺在霍山之麓,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在下寺西侧的水神庙里
从景区大门口坐景交车到上寺,未进山门,就被飞虹塔闪到了
俄滴个天,一座塔,至于这么层层琉璃、精致如斯吗?
平面八边,十三层47.6米,全部镶嵌琉璃构件,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龙、凤、狮、象、鸟兽,一层一组图案
这得多大的工程啊
飞虹塔的前身是汉代阿育王塔,唐代重建,元代毁于地震
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历时12年完工,建塔僧达连法师法号飞虹,为纪念达连大师募资营建之功,故此称作飞虹塔
最精致的自然是目力所及的第二层和第三层
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等塑像
骑狮子的文殊菩萨
两朵在风中摇曳的牡丹
斗拱中还有一些小人儿探出头来,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最喜欢几个挥舞着小拳头的角神
这些都是怎么做上去的?
老师说,是预先烧好的琉璃件,用糯米拌着石灰一块一块贴到青砖的塔身上
琉璃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琉璃技术趋于成熟,山西琉璃生产历史之长、工艺之精、选型之美、色泽之艳,为全国之首
琉璃属于低温彩釉,绿色黄色为主,蓝色为辅
氧化铜釉料烧后呈绿色,氧化铁釉料烧后是黄色,氧化钴为蓝色
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
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
正北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
这边有一个满头大汗托举着屋顶的力士
这边有个堆雕,说的什么故事?白龙马取经?
四层以上塑像相对简单,莲瓣隔层精致漂亮
塔顶建有铁制法轮,中间镶风磨铜塔刹,资料上说重约67.2斤
底层木回廊是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京师大慧和尚加建的,给转塔的人加了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但也把飞虹塔底层的琉璃构件挡了个严严实实
飞虹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广胜寺考察,对飞虹塔的转身台阶评价极高
现在楼梯关闭不能上了,但是想想一级台阶高达50厘米,宽仅10厘米,爬几级还得180℃直角转身,就算开着我也是爬不上去的
飞虹塔8个檐角、14层,一共挂了112个铁铃铛,据说风过时,出微妙音(佛教用词)
我却没有听到,是风未动还是心未静?
飞虹塔在时光里屹立了400多年,塔身琉璃色泽如新,阳光滑过,流光溢彩如雨后彩虹,与塔名相呼应
想起斗罗大陆,宁荣荣七宝琉璃宗的武魂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老师指着檐上凤骑龙的构件说,这块跟别处不同,可能是慈禧听政的时候修缮补建的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彼时檐上铃声大作,飞虹塔终是安然无恙
塔后弥陀殿,重修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大木构件和梁架结构均保留元代旧构
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居中为明代铜铸阿弥陀佛,两侧是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靠墙这几个不起眼的红色藏经橱可是藏过国宝的:闻名中外的《赵城金藏》原来就尘封于此
北宋开宝年间(971年~983年)中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在成都雕印完毕,《开宝藏》是玄奘大师自天竺取回梵文经卷的中译善本
1147年潞州(今山西长治)一位叫崔法珍的女子断臂盟誓,化缘募捐30余年,聘请名师高手篆刻25年,《开宝藏》的覆刻本问世,当时共印刷了43部,每部七千卷
1933年,高僧范成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
《开宝藏》及其别的覆刻本早已散佚,孤本《赵城金藏》轰动世界
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突破日本人的重重包围,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
解放后真经被转送到北京图书馆,因刻于金代,后被供养在赵城县(今洪洞县)广胜寺,故命名《赵城金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
西方三圣背面的弥勒佛是我见过长得最黑的弥勒,笑得合不拢嘴,露出一口大白牙
旁边两位侍者也很欢乐,左边那位感觉随时会蹦蹦跳跳地跑出来,而且,他们还都戴着帽子,天还不冷啊
弥勒殿后面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面有两棵唐柏,树干上的纹理分别向两个方向扭去,据说这是两个小和尚斗嘴,吵生气了各自把头别过去不肯看对方
大雄宝殿重建于明代,供奉华严三圣
殿内东西两边的砖台上是铁铸的十八罗汉,看过了双林寺活泼可爱的宋代罗汉,这边的18位就显得端庄有余生动不足了
这块“光辉万古”的牌匾是广胜寺的镇山之宝,上有“癸已(1713年)菊月”,“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为康熙五十二年临汾地震、当时还是亲王的雍正前来赈灾时所题
雍正留下的墨宝不多,此匾尤为珍贵
大雄宝殿后面毗卢殿,又称天中天殿,隔扇门镂雕精美
古人真有闲,一扇门搞得这么精细,可是,我们每天忙忙碌碌又在忙些什么、留下了什么?
老师说这叫庑殿顶,比较少见,中国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五台山唐朝的佛光寺大殿是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建筑,这个没佛光寺的大气
毗卢殿内供奉三佛四菩萨,四周还有88佛,都是元代造像,元代的佛竟然是长胡子的
佛耸了耸肩,长胡子怎么了,很奇怪吗?少见多怪,大惊小怪
这一路走来,发现明代以前的佛都很有个性,不像现在的佛像这样喜怒不形于色、波澜不惊
毗卢殿后面是观音殿和地藏殿,观音殿比地藏殿高,因为观音是管天上的,地藏是管地下的?
恋恋不舍地离开上寺,飞虹塔上的力士跟我们挥手告别
屋檐上的角神握着小拳头,欲言又止
下寺在霍山南麓,修建于1314年
门前霍泉,潭水清澈,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
霍泉出水成渠,灌溉赵诚、洪洞两县千顷良田
下寺由天王殿、前佛殿、后佛殿(大雄宝殿)组成
下寺最出名的不是它的元代建筑,而是一个大大的遗憾:前后两殿四铺壁画于民国年间被盗卖国外
上世纪二十年代,多年未加修葺的广胜寺下寺殿宇破损,无力修缮
1928年,有文物商登门求购大佛殿内的元代壁画,这些壁画是真正的元代作品,画工精美,色彩丰富
寺僧贞达和尚认为,与其大殿塌毁,壁画同归于尽,不如舍画保殿,与地方官员、乡绅们商议后,于第二年将壁画剥离出售(现只残存后殿16㎡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售价仅为1600块大洋
壁画被割成了几百块运到了美国
寺僧用这笔钱修完庙宇后,立碑详细记载了卖画与修缮的过程
广胜寺被剥下的四幅壁画现在分别收藏于美国的三座博物馆中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名为“中国庙宇”的展厅里,水月观音像的后方就是来自广胜寺的壁画《炽盛光佛佛会图》
这幅壁画在家的时候应该是这样的
前殿东西两壁的《炽盛光佛佛会图》、《药师佛佛会图》现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后殿东壁《药师佛佛会图》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下寺大雄宝殿,家徒四壁,只留下一个重修的躯壳,弥漫着一种没有了心的落寞
匾额上的“宝筏金绳”是佛教用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还是去水神庙吧
老师说元代上下高台都是左侧这样的砖砌斜坡,没有一级一级的台阶,这走起来可有点辛苦啊,元人肯定不穿高跟鞋
水神庙在下寺西侧,与下寺一墙之隔,供奉的是水神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李冰
寺庙沿中轴线筑有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和东窑洞
明应王殿,始建于唐,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多次修葺,不起眼的门脸儿里却藏着国宝
殿内水神、大臣和侍女披红着黄、很接地气,宝贝在他们身后的墙上
“我国古代唯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元代戏剧壁画”,两个唯一,是不是很牛?
这组壁画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内容丰富、充满浓郁市井气息,如实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霍泉泉水惠泽洪洞、赵城两县,因此水神庙为两县共建,明应王殿216.88平方米的壁画,西壁《祈雨图》为霍泉南霍渠受益户集资绘制,东壁《降雨图》为北霍渠受益户集资绘制
西壁主图《祈雨图》,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两旁站满文武大臣、宫娥彩女、和青面獠牙的神兵鬼卒
石阶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开一卷长长的奏折,正在禀报民间旱情,祈求水神速降雨露,拯救苍生
水神头顶上方,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驾着祥云翩翩而至,准备超度众生,神情慈爱
围绕主图的是李世民太原起兵、霍山神飞桥相救以及唐王迎经的故事
山石嶙峋、云雾缭绕中一队人马飞驰而过,“大唐”旌旗迎风招展
西壁北端上方有《捶丸图》,山间平地上挖有圆坑,坑旁有小球,两位官吏手持曲杆,一个做击球状,一个弯腰捡球
据专家考证这元代的“捶丸”与现在的高尔夫球颇有渊源
这动作、这小表情,着实有点可爱
《捶丸图》下方是《下棋图》,能看出来他们下的是象棋还是围棋吗?都象又都不是,棋盘有楚河汉界但棋子却类似围棋
目光从西壁转到北壁,明应王右后侧,一幅《尚宝图》,六名王府侍女,或抱琴,或执花,或持仙桃,或捧玉盏,准备陈设清供
木桌底下一个方斗,用冰镇着水果,难怪有人说中国最早的冰箱在广胜寺的水神庙里
明应王左后侧壁上是《尚食图》,水神府膳房中,烧煤的铸铁火炉说明早在元代这里就已经用煤炭来做饭了
有趣的是,火炉旁的小侍女一手扶壶,一手挡在头顶,似乎是怕炉中的煤灰扑落在自己的头发上,生动传神,很有生活情趣
转过来东壁的北端,上方是《梳妆图》
明应王的王府花园里,叠石翠竹,淡花疏影,侍女们捧过食盒、端来酒水,忙忙碌碌
最前面一位朱衣白裙、体态丰腴的侍女正双手上举,整理松动的发髻,娴静优雅的姿态让人顿觉岁月静好
王府《梳妆图》的下方则是反映市井生活的《卖鱼图》,卖鱼翁伸出两个手指、神态谦恭地向买鱼的官吏解释鱼的价格的斤两
官吏们盯着秤的准星,活脱脱我们在菜场买菜的样子
东壁的主图是《龙王行雨图》,与西壁的《祈雨图》呼应,水神明应王端坐龙椅之上,两旁分侍的鬼神及文武官吏神情肃穆
也不全是肃穆,逮到两个说小话的
龙王亲征,雷公电母相随,天降甘霖,拯救苍生
苍生得救之后,自然要请水神看戏了,于是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角儿”,忠都秀
忠都秀女扮男妆,粉墨登场
戏台上方悬挂“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横幅,散乐是元代流行的杂剧
前排五名演员,分饰生旦净末丑;后排五位乐师,和演员同台献艺;左上角还有一人撩起幕布向外窥探,估计是控场的
有话要说...